王利田:自行车铃声与贫穷文化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回忆七、八十年代,人们买回一辆自行车,全家欢喜,邻居羡慕。他们给自行车披红带绿,妆扮漂亮,天天把心爱的自行车擦得油光铮亮,给脚蹬钉上皮套,为车梁缠上各色条带。那时每辆自行车都装有一个十分响亮的铃铛,悦耳的铃声响彻大街小巷,叮铃铃,叮铃铃铃......在城市弯曲的胡同里常常未见车和人就可听见清脆的自行车铃声。
电影《人生》中有一镜头:高加林骑着飞鸽牌自行车带着漂亮的刘巧珍叮铃铃地从村里走过,村民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九十年代后期,自行车铃声逐渐消失了。为什么自行车铃声要消失呢?是因为车少人少了,交通变好了吗?当然不是,缘由何在?我们一同追忆。
人们都记得当年,人们看手表的动作有两种:一是手心向下紧握拳,手臂与肩同高;二是拳头向头顶,双眼仰视手表。
九十年代,传呼机如树上的蝉声响个不停,在会场乃至课堂上响得更加欢快。紧接着,手机的笛声与打手机的叫声此起彼伏。常见有人站在马路当中昂着头对着手机高声叫嚷,在饭店就餐时,拿手机的人总要把手机庄重地拍在桌上。当时人们羡慕手拿“大哥大”的人,大哥大一时成了大款的象征。
如今,看手表、打手机的动作、神态大大收敛了,变得自然了,和谐了,方才正常了。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原来自行车、手表、传呼机、手机分别是各个时期人们向往的最时髦的高档消费品,人们以自己拥有高档品而骄傲,又以高档品来炫耀自己的富有,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较高,于是人们潜意识的,自发的长时间的响起了铃声,高声的对着手机叫喊,这仿佛是告别千年贫困的呐喊声!而当这些高档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变得不再高档时,人们为此产生的骄傲感也就随即消失了,也没有必要炫耀了,也不再重视了,于是人们开始不擦洗自行车了,也不再装饰它了,骑上自行车也不觉得神气了,于是铃铛铛也就不响了。
不难理解,同事都开上高级私人轿车了,自己怎好意思跟在车后,骑着自行车还要叮铃铃响个不停呢?而当今人们正在炫耀的自己拥有的高级轿车和豪华住宅,于是人们刚装修完新的住宅,就总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作客,以展示自己的豪宅;有些女士在后视玻璃上挂着一大堆毛绒玩具,以此为标志来说明:这辆车专属女性所有。
每个时代,都有人们炫耀的理由和物品,这都是告别贫困,追求和展示美好生活的真实行动。然而,这并不是件坏事,正因为有了追求之和拥有之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才有了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文中谈到的响车铃、看手表、打手机这些,今天看来做作、夸张又可笑的现象,本质上是由于过去的“落后的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矛盾”这一长期困扰中国人的社会问题而引发的,是由“认识贫困、逃离痛苦、向往富有”这种社会意识支配的。这种现象并非人类的本能行为,它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属文化范畴。因为是贫穷引发的文化现象,所以笔者将这些现象称为“贫穷文化”
(注:文中部分插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利田,男,内蒙古卓资县旗下营人,1988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在山西地质中等专业学校任教五年,1993年入西北大学城市资源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0年回呼和浩特市自主创业,建立公司,涉猎文化产业,精于博物馆的设计制作,同时担任总经理、工程总指挥、总设计、总编辑、总撰稿之职,常撰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多次编辑出版书籍与光盘,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散文与诗歌,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被收入书刊。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