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风起霓裳》中的裴行俭,在真实历史中什么样?

文/梦绕剧场V

最近,由古力娜扎和许魏洲主演的盛唐剧《风起霓裳》正在热播,除了男女主人公之间动人爱情故事外,主角们在历史上的真实身份也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尤其是裴行俭,电视剧中才智过人的裴行俭,在真实历史中是什么样呢?

电视剧《风起霓裳》剧照,裴行俭

盛世背后的危机

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十月,东突厥故地的阿史德温傅和奉职联合起来反叛大唐,单于都护府管辖下的二十四个州也一起响应,叛军联合起来有十万人,太平了数十年的大唐北部边境烽烟骤起。

自从唐太宗征服东突厥后,唐朝在此地设立羁縻州府进行间接统治,数十年来相安无事。叛乱的消息传到洛阳,唐高宗李治命驻扎在单于大都护府的唐军进行平叛,同时取消了冬至日嵩山封禅的计划。不久,唐朝军队在大雪天被东突厥骑兵偷袭,损失惨重。

唐太宗时期边疆各族地图

与此同时,东突厥引诱生活在中国东北一带的契丹、奚一同叛乱,唐朝的东北边疆岌岌可危,唐高宗迅速调集两支军队驻守在太行山的井陉和洛阳附近的龙门,护卫东都的安全。

面对这样凶险的局面,唐高宗想到了裴行俭。

裴行俭其人

裴行俭和一般的边境武将不一样,他出身河东裴氏,曾祖和祖父都在北朝做过高官,父亲裴仁基因忠于大唐被王世充杀害,年幼的裴行俭因此成为孤儿,早年的艰苦环境磨练了他的坚韧意志。

等到年纪稍长,裴行俭因为祖上的功劳以门荫补为弘文生,这一做就是很多年。有一次,名相房玄龄问他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升迁,裴行俭回答说,自己的父亲早逝,家中藏书不多,做弘文生可以读遍馆中藏书,房玄龄对裴行俭刮目相看,称赞裴行俭“骥子志气凌云,当一日千里。”

后来,裴行俭中了明经科,出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这个职位虽然不高,却给了他结识名将苏定方的机会。苏定方当时是大将军,为人自视甚高,看不起周围的人,但他却格外看重裴行俭,将自己的用兵奇术倾囊相授。这不仅是盛唐两代将领之间的传承,最终也造就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在后来的战争生涯中,裴行俭多次出其不意击败敌人,赢得战争的胜利。

走出人生低谷

早年丧父的经历让裴行俭可以适应任何恶劣的环境,帮助他度过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刻。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裴行俭做到长安令,也就是长安县的县令,如果不出意外,裴行俭最后应该能够顺利进入唐朝的中枢机构。这时候,正是武则天权力上升时期,唐高宗打算立武则天为皇后。裴行俭担心这一举动会动摇国本,向当时的宰相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表达了自己的忧虑。谁知这一消息被大理寺丞袁公瑜知道,他告诉了武则天的母亲。裴行俭因此被贬到西州做都督府的长史。西州大约在今天的吐鲁番附近,远离大唐中心,历史上多数被贬到偏远地区做官的人最后都很消沉。然而,裴行俭在西州则开启了事业的第二春。

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地图

在西州的任上,裴行俭不但熟悉了边境事务,还招降了很多西域小国,把大唐威名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就这样,裴行俭一路做官回到长安,升官为吏部侍郎。吏部主要负责官员的升迁,当时官员管理制度混乱不堪,裴行俭制定了长名榜和引铨法,规定州县升降和官资高低,这套办法后来成为唐代官员考核的规章制度。

裴行俭做了十年的礼部侍郎,已经五十多岁,很可能会以文官身份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当时,大唐正危机四伏,西北的吐蕃、西突厥,北方的东突厥,东北的契丹、奚,经常与大唐为敌,大唐需要边境将领和士兵的热血奋战。早年在西州的经历让裴行俭更加熟悉边境事务,将近60岁的他没有选择在首都安享晚年,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自己的才能丝毫不差。

出奇制胜

上元年间,吐蕃进犯大唐边境,裴行俭主动请缨出任洮州道左军总管,任上,裴行俭抑制了吐蕃的侵犯,初步展现了他的才能。仪凤年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别帅李遮匐准备联合吐蕃进逼安西,当时朝堂上举行廷议决定出兵征讨西突厥,裴行俭上奏指出,大唐最近才在西域吃了败仗,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不应该贸然出动大军,只需要派出使者,以护送滞留长安的波斯王子回国为借口,途径西突厥驻地时便宜行事,可兵不血刃解决这件事。

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授予他便宜行事的特权。裴行俭没带一兵一卒,先带着使团到了自己担任过长史的西州。因为在西州做官时威望很高,裴行俭一到西州便受到了当地豪杰酋长的欢迎,他从中选出万余人做自己的随从,对外扬言说如今天气太热,要等天气凉一些再去大食国。

裴行俭在西州做官时喜欢打猎,他假借游猎的名义,暗中训练手下的随从,再带领随从迅速向西行军直达阿史那都支的驻地。快靠近都支的地盘时,裴行俭让和都支有交情的人给都支打招呼,说自己游猎经过这里,又派使者请都支过来见面,当时,距离都支和李遮匐约定的反叛时间还有一段距离,都支不得已带手下过去面见裴行俭,裴行俭当场生擒了都支,并派使者告诉李遮匐这个消息,李遮匐听到消息后便向裴行俭投降了。

唐高宗非常满意裴行俭的表现,称赞裴行俭“卿文武兼资,今故授卿二职”。不仅让裴行俭担任礼部尚书,还兼任检校右卫大将军。

平定东突厥叛乱

调露元年十一月甲辰日,裴行俭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十八万向东突厥所在的草原进军,同时西军的程务挺、东军的李文暕各统大军共三十余万从边境的东西两面出发,协同裴行俭的行动,“唐世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行军示意图,图源头条@秦皇唐宗

唐军最初与东突厥作战时,东突厥的骑兵经常出现在唐军后方、阻截唐军的粮道。古代战争拼的是补给,补给线的安全决定了军队的行动力。突厥的这种战术极大扰乱了唐军军心,最终导致唐军失败。

裴行俭深知,用兵之道在于出其不意,突厥的优势是骑兵来去迅疾如风,可以随时侵扰唐军的补给线,如果任由突厥在后方切断补给,势必很难战胜突厥,因此,裴行俭制定了一个计划。

电视剧《风起霓裳》剧照,裴行俭

裴行俭假装派遣一支有三百辆的运输队,上装着大箱子,远远看去很像是运输粮食的队,实际上箱子里埋伏了手执陌刀和劲弩的士兵。护送这支队的是一些老弱残兵,目的是吸引突厥骑兵来偷袭队,与此同时,裴行俭又在队附近埋伏了一支精锐的部队。

突厥骑兵果然中了圈套,当他们奔向队时,护送队的唐兵向四处逃散,突厥兵轻松夺取了战利品,高高兴兴地运送战利品到附近的湖泊旁休整。正当突厥骑兵准备打开上箱子时,隐藏在箱子里的唐军士兵突然出现,他们手执陌刀和劲弩杀向突厥人,周围的伏击部队也赶了过来,最终,唐军消灭了这支突厥骑兵部队。

所有的一切都在裴行俭的计划中,他非常了解突厥人的性格,知道突厥人刚刚战胜了唐军,非常骄傲,绝对不会想到这其中有埋伏。从此以后,唐军的运输队再也没有受到突厥骑兵的骚扰。

永隆元年

(公元680年)

三月,裴行俭率领唐军在黑山大破东突厥主力,并且生擒了反叛的发起者之一奉职,剩余的突厥部落退走狼山,由于无法找到突厥的部队,裴行俭不得已率军返回大唐。

裴行俭知道东突厥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除,一味依靠蛮力是无法完全降伏东突厥人,太宗朝的经验和西州的实践告诉他,让突厥心服口服更能保障边境的安全。果不其然,东突厥部落拥护阿史那伏念为可汗,又开始不断骚扰大唐边境,第二年开春,东突厥袭击了原州和庆州,裴行俭再一次率军出征,这一次他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东突厥问题。

行军路线,图源头条@秦皇唐宗

裴行俭率军驻守在代州的陉口,没有像去年那样急于寻找突厥主力决战。他知道,面对突厥骑兵的机动性,唐军很难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如果一味求战,很可能和上次一样,虽能把突厥人逼到大漠以北的地方,但等到唐军撤兵后,突厥便会卷土重来。

裴行俭根据自己对突厥人的了解,决定采取攻心战术。他派使者离间阿史那伏念和其他部落酋长之间的关系。突厥人生性多疑,很难完全相信自己的同胞,有时候突厥内战远比对外作战更为残酷。在裴行俭的攻心术下,阿史那伏念对其他酋长的忠诚产生了怀疑,裴行俭抓住机会向阿史那伏念保证,只要他投降便可以不追究他的责任,让他依然管理东突厥的部落。于是,伏念绑了其他部落的酋长亲自到裴行俭大营请罪,裴行俭在没有唐军伤亡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智谋化解这一次的边境危机。

裴行俭带着伏念和其他突厥酋长回到长安后,宰相裴炎考虑的却是保障自己的权力。如果平定突厥反叛的功劳全归裴行俭,势必对裴炎的地位造成威胁,因此,裴炎上奏高宗说:“伏念之所以投降,主要是副将程务挺、张虔勗从东西夹击,回纥从北向南进逼的结果,伏念投降并非真心实意,应该诛杀他。”裴炎的意见占了上风,最终伏念和其他酋长一起被杀。

裴行俭知道结果后,又气又无奈,留下了一声叹息:“浑、濬争功,古今所耻。但恐杀降,无复来者。”

尾声

果然不出裴行俭所料,永淳元年

(公元682年)

,西突厥的一些部落在伏念表弟的撺掇下反叛大唐,烽烟再次弥漫在大唐边境。裴行俭不顾年迈,主动请缨奋战在最前线,64岁的他心中所系依然是大唐边境的安危,只是这一次,上天没有眷顾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大军尚未出发,裴行俭溘然长逝,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

参考文献: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