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如高考

高考已过、端午将至的某一日,我在家中包粽子。包着包着,灵感突现,我竟然把粽子跟高考联系在了一起。
端午节吃粽子跟念书参加高考相似。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古老的习俗使然。念书为什么要参加高考?由选拔人才的制度所决定。当然,它们都不是绝对的,有人端午节不一定吃粽子,也有人念了书不一定参加高考。端午节吃不吃粽子,是个人的选择;念了书参不参加高考,由个人的意愿决定。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受条件限制,想吃粽子而不得,想参加高考而不能。
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粽子是端午节这一古老习俗的标志物,高考是检验学业的阅兵场。端午节吃过粽子,才无愧于这一传统佳节;读书人参加过高考,才敢说没有白来世上走一遭。不过,即便端午节不吃粽子,那天人们也照样安康;即便念了书不参加高考,许多人也仍然活得很精彩。端午节和高考都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存在,只是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不一样罢了。
粽子和高考的目标相似。包粽子的主要食材----糯米,如果不把它用来包粽子,它也有广泛的用途,比如,可以煮成糯米饭,可以炸成糯米圆子,或碾成糯米粉等。但是,那样它就很普通,不够出彩。如果往普通的糯米里掺些红豆或绿豆,再配上肉块,或咸鸭蛋黄,或蜜枣,最后用粽叶包起来,做成粽子,煮熟了卖,它的价值就会成倍增长。糯米终其一生的目标,是让平凡的自己变得不平凡。高考亦如是。对莘莘学子来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他们有多种选择,比如,可以学艺,可以参军,或者参加自学考试,读函授,参加成人高考等等。但是,参加高考才是他们实现人生目标的最便捷、最公平的途径,高考是他们找到人生坐标系、实现生命价值最大化的最佳方式。通过高考,他们才有机会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继而勤奋苦读,有朝一日,成为栋梁之材,让自己的生命价值成倍增长!读书人终其一生的目标,应该是让平凡的自己活得不平凡,让平凡的自己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煮粽子和参加高考相似,都是在接受一场考验。包粽子所用的每一样食材都跟粽子的成败息息相关。糯米要选上好的,吃起来才黏黏的,有糍性。配料----豆子、肉块等也要有讲究,至于粽叶和系的绳子的质量更要有保证。粽子包得怎么样,经过沸水一煮就知道了。对粽子来说,煮的过程就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粽子在沸水里要煮上好几十分钟,时间不能太短,太短了煮不熟。火不能太大,太大了粽子容易胀开。包出的粽子再好,时间和火候把握得不好,粽子也容易夹生或变形。粽子若经受不住那场水与火的考验,它就只能宣告失败。考生资质再好,他不肯下功夫也是不行的。再刻苦的学子,他得讲究学习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只有心态平和,考生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来。自信心和定力尤为重要,相信自己能行,才更可能取得成功。学生经过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各个方面的能力怎么样呢?无疑,高考是一次“验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高考虽只有短短两天的工夫,但走向高考的过程更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是一场旷日持久战,靠一朝一夕的努力赢不了比赛,侥幸和运气不是获胜的法宝。高考是通关的最后关卡,但小学、初中、高中这几关的每一关都很关键。有备而考,才能逢考必胜。有备而战,才能战无不胜。
粽子的命运和高考的结果相似。粽子的种类多,包的手法也多,它们形状各异,价格不一,出身不同,命运也各各不同。咸味粽子,甜味粽子,白米粽子,酱色粽子,猪肉粽子,蛋黄粽子,蜜枣粽子,四角粽子,三角粽子,形状偏长的,形状呈锥形的,出自普通家庭的,工厂批量常年生产的,无名无分的,做过广告、被精心包装的名牌粽子……无论是什么样的粽子,都逃不过被吃的命运。高考结果无非就是:能上顶级名校,被清北争来夺去的,能上除清北之外的C9名校,能上除C9之外的985名校,能上211高校,能上好的一本,能上普通的一本,能上二本,能上大专,能上高职……无论上哪类学校,都意味着还有一段求学历程需要走。当然,还有一部分考生会落选。无论高考的结果如何,剩下的人生路都得走下去,最终结果则是大家殊途同归----都要走向社会。
端午节年年都过,粽子年年都有机会吃。高考一年一次,今年送走一支大军,明年将再迎一队人马。今年考得不理想的,明年还有机会卷土重来。端午节已过,该将粽子淡忘了。高考已渐行渐远,无论考得好与不好,都该放下、释怀。人生路漫漫,高考只是一段历程而已。它是一种终结,同时,也预示着一种新的开始。高考是决定命运和前途的一次大考,但真正能改变命运、创造未来的关键因素还是人本身。
在这几多欢喜几多愁的日子里,希望考生们忘记过去,展望未来,一切从头开始吧!

来源:文乡枞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