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其实和古老的天象有关!

今天是二月二,也是龙抬头的日子。所谓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众所周知,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在汉代文献出现了龙形象的记载。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那么二月二,为何会和龙联系在一起,定为龙抬头的日子呢?

其实“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仲春(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是指苍龙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古人把仲春时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崭露头角称为“见龙在田”(即为“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称为“飞龙在天”;此外还有“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分别对应各时节天象。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标示阳气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了。龙抬头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春雷始鸣。

其实到了唐朝,在文献上仍未出现龙抬头的节俗记载。唐朝长安人把二月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在当时的长安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取中正、平和之意),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唐德宗时期,唐德宗认为,三月有“上巳节”,九月有“重阳节”,而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却没有一个节日,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李泌觉得德宗所说颇有道理,为此他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改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为“中和节”;这一天,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以祈祷丰收等等。德宗听了十分高兴,完全采纳了李泌的意见,立即颁布了一道诏令,以贞元五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唐代宴会总少不了赋诗乐舞,中和节宴亦复如此。后来到了宋朝,在我国一些地方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活动,但与“龙”无关。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唐宋时文献所记载的这些地方“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那么龙抬头和二月二联系起来是在什么时候呢?元代!

到了元时期,在文献上,阴历二月二就明确作为“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天北方地区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所吃的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明代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记载,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明时期还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直到现在,龙抬头依旧是重要的时节,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尊重。

其实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北方百姓在这天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有些地方还有吃“龙眼”、“龙须”、“龙舌”、“龙耳”、“龙皮”、“龙子”、“龙蛋”以及吃春饼、吃猪头肉的习俗。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不过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今二月二龙抬头,最重要的就是剃龙头,不管是老人小孩,剪发、修容,让自己焕然一新,预示着可以求得一年的好运。从一大早开始,一些理发店里就人来人往,顾客迎门,理发师们都忙得不亦乐乎。许多人之所以选在这天剪发,是因为民间有习俗,正月剃头不吉利,所以很多人普遍是在年前理一次发,然后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发去旧”。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由每日文旅圈整理编辑,如需转载,请备注来源。

图文编辑:朱亚洁

审核:马会亮

(0)

相关推荐

  • 二月二龙抬头,你理发了吗?

    有一种理发 叫 · 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 ...

  • [吕红艳] “二月二”节俗流变考析

    [摘 要]"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文章运用文献材料,对"二月二"习俗的流变进行了分析,并浅析了龙抬头节.社日的形成,希冀能够推动学术界对传统节日文化 ...

  • 二月二丨潜龙浮景

    <二月二日>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 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 ...

  • 关于“龙”起源于苍龙星象

    龙起源于苍龙星象,农业授时星象,农耕文明的图腾 说文解字>"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苍龙始现之时,<左传>"龙见而雩&qu ...

  • 二月二 中和节 龙抬头

    2021年3月14日 辛丑年二月初二 今天是 中和节 今天 龙抬头 中和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是农历二月初二,最初设在二月初一,由于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也是民间祭社(土地神) ...

  • 二月二龙抬头!看看这些事你今天做对了没有

    龙是中国的图腾,是中国先民十分看重的文化符号,中国人也是以"龙的传人"自称. 唐 鎏金铜龙 陕西博物馆藏 元 青花龙纹玉壶春瓶 青州市博物馆藏 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有很多,有鳞者为 ...

  • 并不是每个“二月二”都是“龙抬头”

    不是每个"二月二"都有"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那么这个龙指的是什么龙,而龙为什么要在二月二日这天抬头呢? 上 ...

  • 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万物苏,这些习俗禁忌你要知道!

    二 月 二 龙抬头的来源 二月二,龙抬头,又叫青龙节.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 序 言 "龙抬头"的出现,源自远古先民对天文星象.农事物候的研究,是符合自然规 ...

  • 【亢龙有悔05】周易乾卦六爻详解 | 苍龙星象

    说明:         视频中增加了乾卦六爻的人生哲理,文章只写星象,因为我的阅历不足,人生感悟也许并不准确,只在视频中发表,权且当作一家之言.另外,星象图太大,也为了保护版权,正文不再插入,请看视频 ...

  • 【亢龙有悔04】距今3700多年的《周易》乾卦苍龙星象

    视频比文章中多了对"天地人三才证据法"的讲述 正文: 对"六龙历"使用年代的推算,有了计算方法后,还需要知道以下几个条件. 一,明确的星象.初九"潜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