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青光眼成“视力的小偷”
眼睛,无疑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受器官。“美丽的并非这个世界,而是接受了这个世界的你的眼睛。”但有一种疾病,却能够毫不留情地偷走眼睛的视力,使人们再也难以感受光明,它就是青光眼。2021年3月7日至13日,是第14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视野不丢,生活无忧”。本期大咖健康课,记者邀请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执行副院长、主任医师曹国凡,带大家一起走近青光眼。
大咖小传
曹国凡,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青光眼科主任。担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常委兼秘书、江苏省医院协会医院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光眼不是一种疾病
而是一组疾病
“青光眼”是很古老的疾病,这个名称甚至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我国中医学中,都有记载将这种最后眼睛会发蓝的眼部疾病称为“青光眼”。
实际上,青光眼并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的统称。“威胁或损害视觉神经传导通路,最终导致视功能损害,主要和病理性眼压相关的一组疾病或症群,就是青光眼。”通俗地说,眼压和血压类似。眼球要保持一个完整的屈光系统,呈一个稳定的球形。而支撑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造成的压力,就是眼内压。据悉,正常的眼压范围应在10mmHg-21mmHg。曹国凡告诉记者,正常眼压包含了正常人群95%的范围,也有一部分人虽然偏高,但是并没有造成视神经或视觉传导通路的损伤,这种是高眼压症。但青光眼主要和病理性眼压相关,且不同人群的病理性眼压也不一样。
青光眼大致可分为三类: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发育性青光眼。据了解,不同类型的青光眼所表现出的症状也有很大差别。曹国凡举例解释道,比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时候眼睛又红又肿又痛,还伴有全身的症状比如恶心、头痛。而原发性的开角型青光眼则不同,没有任何症状,不知不觉像是把视力“偷走了”。
由于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致病原因大相径庭,也造成了患病年龄分布的略有不同。曹国凡告诉记者,以原发性青光眼的两个类型为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30岁以下很少见,40岁以上的患病率在2.5%~3.5%。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则一般在20岁到60岁之间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也在逐渐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约占69.5%。
根据不同病因,选择激光、药物或手术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性的致盲疾病。“现在不少人对这个疾病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些患者直接过来就问眼睛还能撑多少年会瞎。我认为大家有警惕性很好,但不要太紧张”,曹国凡说。据悉,根据美国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穷尽一切治疗手段后,约有27%的患者最终单眼失明,而9%左右的患者最终双目失明。因此,曹国凡认为,得了青光眼不代表一定会失明,甚至十有八九是能够预防失明的。
患上青光眼如何医治?记者了解到,随着对青光眼的定义、认识的不断深化,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激光、药物和手术。
“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例,在临床前期可以采用激光虹膜切开等手术,在对视功能造成损害前就阻止它的进程。”而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而言,也有很多针对小梁网的激光手术,以及很多种药物治疗。“如果这两种手段还不能阻止病程进展,需要做手术,那么有经典的小梁切除手术,发展到非穿透性的小肠切除手术,再发展到现在的MIGS手术等各种各样的微创手术。”据悉,像这类青光眼手术,曹国凡和他的团队一年会做到800~1000台。
诊室病例
“视力的小偷”只留下管状视野
曹国凡和他的团队每天都会接诊许多的青光眼患者,45岁的朱先生(化姓)就是其中的一位。
提起朱先生,曹国凡对他的经历仍历历在目。“春节有一天他妻子叫他擦玻璃,但他却觉得根本没有污点,这下他妻子才意识到不对了。但其实那个时候他过马路都费劲,因为看不见周边的车流,只有对到中间的视力才能看到。”
朱先生就诊时视力仅0.3左右。“虽然看起来应该还可以,但是他丢失了周边视力,只剩下正中间的视力了。而正常人应该可以看到两侧90度,上方60度,下方75度。”最后,经过相当危险的手术后才得以控制。
为什么到了如此程度,自己都没发现?曹国凡说,这是因为人体的代偿功能。“如果一下子视野成了管状,那谁都受不了。但慢慢下降以后形成代偿,仅凭一点点的视野还能做事,所以发现时就比较严重了。”
相关提醒
父母兄弟姐妹有青光眼,千万要注意
随着社会各界对青光眼的认知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也对这“视力的小偷”感到如履薄冰。哪些人群需要特别的小心?这也成了大家很关心的问题。曹国凡表示,家族一级亲属中即兄弟姐妹中有患青光眼的人们需要特别小心,患青光眼的概率会比较高。“我和团队在筛查的时候也会更注意那些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得青光眼的,防止没有能够及时发现。”曹国凡提醒,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也需要更加谨慎。“比如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有血管痉挛性疾病、偏头痛等等这一类疾病的人。”此外,曹国凡特别指出,青光眼和人的情绪也有些联系。焦虑、紧张、爱管事、劳神,也更容易让青光眼“找上门”,“像闭角型青光眼就爱发脾气,情绪好激动。”
若是患上青光眼,应该注意什么?如何预防失明?曹国凡告诉记者,首先,要避免过度疲劳,尽量克制紧张焦虑的情绪。第二,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曾经有位35岁的患者,早期不重视,依然喝酒,也不能够及时的复诊。所以最后不幸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也很危险。但再重视已经无法逆转了。”曹国凡表示,对青光眼患者来说,并不是一次手术或者用了药就可以万事无忧的,给予治疗后一定要注意随访。“打个比方,青光眼主要和病理性眼压相关。但眼压是像波浪一样变化有高峰有低谷的,有人来测量时碰巧在低谷,他就认为很好。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完全观察眼压,还要观察眼底和视野的改变。”曹国凡提醒,已经诊断青光眼的患者要遵守密切随访,保证在三个月左右复诊一次。(记者 吕彦霖 通讯员 商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