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学女生相约跳楼,是父母不守信还是孩子太脆弱?根源均不在此
文丨 优宝
前段时间,在浙江乐清市,两名小学五年级的女孩坐在4楼的简易雨棚边缘。 过路行人猜测两名女孩像是准备跳楼,便立即拨打了119报警。
老师、民警、消防救援人员以及两个女孩的父母都迅速赶到了现场,可怜的妈妈在现场几度哭晕,也说出了女孩跳楼的原因: 原来,两个女孩是同学,关系非常好。期中考试过后,两人都考得不错,双方父母答应了会带她们去对方家中玩儿,两个孩子为此十分期待和高兴。 然而,到了约定的时间,两边的父母全都爽约了。
两个孩子既生气又无助,一时激动和反抗的情绪上来后,便相约一起跳楼,想一了百了。 她们哭着向救援人员喊道:“为什么大人老是说话不算数?为什么他们答应我们的事情总是做不到?” 所幸两个孩子最终在周围人的劝说下,脱离了危险地带,但她们的那句话却让在场的大人们纷纷动容。
大人为什么总是说话不算数?
比较讽刺的是,父母总在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守信,自己却经常食言。 最常见的便是在玩具店,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做父母的一方面是抹不开面子,一方面也是怕孩子以后总闹这一出,更怕拒绝了孩子他会的当场大哭大闹。 因此谎言便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项,又何况我们总美其名曰“善意的谎言”。 宝贝,大人的困难你不理解,等你长大后就明白了。
在知乎上还有一种奇怪的逻辑:父母答应你的事就一定要办到吗?!父母又不是神仙。 有位网友说道: “我不知道别的父母是不是这样,反正从小到大,我妈每次不守承诺都会对我说这句话。 每次她承诺我考好了就给我买什么礼物,却不给我买; 每次她承诺放假了就领我去哪里玩,结果没去成; 每次她承诺不把我的糗事告诉别人,结果转头就对别人说。 我并不是要求她每次都必须要信守承诺,只是道个歉,解释一下就这么困难吗?每次她说这种话我都会很生气,比她失约还要生气。”
有太多的父母用这样搪塞的话、压迫的语气,对孩子施以长辈的威严。 许下了承诺,结果却是连理由和借口都不找的出尔反尔。 让孩子气不过、想不开的并不全是父母的食言,更有不被尊重的恼怒。 他们被父母给予了希望,却又被父母亲手毁掉,这才是最让孩子受伤的根源。
面对那两个相约跳楼轻生的小女孩,也许还会有人觉得一定是她们家里物质条件太好了,平时什么都满足孩子,才会让孩子受挫能力如此脆弱,随随便便就拿生命开玩笑。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却又不尽然。
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10后作为物质条件最好的一代人,本就是从小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也没有几家会故意用苛待的方式来锻炼孩子的受挫能力。 有些孩子内心敏感细腻,自尊心强;有些孩子内心脆弱,抗打击能力弱,这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比起强调父母该如何对孩子守信、如何不轻易做出承诺,如何不要欺骗孩子,好好沟通也不失为一个选项。 和孩子讲道理可能吗?在这么问之前我们想要理清一个逻辑,好好沟通≠讲道理。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展示过这么一段对话: 老师:“不应该做那件事情。”孩子:“为什么不该做那件事情?”老师:“因为那样做是很不好的。”孩子:“为什么不好?”老师:“因为别人不许你那样做。”孩子:“不许我做的事情我做了,有什么不好?”老师:“你不听话,别人就要处罚你。”孩子:“我会做得不让人家知道。”老师:“别人要问你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老师:“你不应该撒谎。”孩子:“为什么不应该撒谎?”老师:“因为撒谎是很不好的。”孩子:“为什么不好?”…… 这段有些荒唐的对话是不是也让你觉得有些眼熟?这就是用讲道理的态度在和孩子沟通的父母的场景。 在这段对话里,大人只传达给了孩子一个信息——不许你做的事情,你做了就是不好的。
其实这也不是真的在讲道理,只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约束孩子的言行,教会孩子的只有服从,哪里能够培养人的心灵呢?
在育儿过程中,经常会被孩子问道“为什么?”,我们也常常需要向孩子们指出该做什么,并且解释原因。 这些都是生活中最日常的沟通,几乎占据了亲子沟通的大半。 但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在孩子童年的早期,向他们传递的每一个“理由”,都成为构建他们的意义世界的砖石。 事实上,他们就是在和我们日常的交流互动中,通过每一个我们陈述的“因为”,来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的社会文化的。
如果大人们使用一套混乱的体系,或者进行随心所欲的解释,甚至仅仅是为了省事而编造一个理由,那么就很难建立起共享的价值观。 到最后,父母还要责怪孩子不可理喻、无理取闹、不懂事?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谈到,孩子闹脾气父母该怎么办呢?她认为: 一、讲道理没用,有脾气的时候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二、离开现场,这样做孩子会觉得你无情无义;三、直接对孩子妥协,那么娇纵他最后会害了他。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自我调节,冷静下来;其次,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她释放出来,哭也好,闹也好都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表达情绪的底线是不要伤害自己和别人。
等他慢慢平复之后,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孩子:“宝贝,你好点了吗?”如果此刻能抱抱孩子会更好,当然他不一定会马上接受,可是他却能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孩子也应该有被尊重的权利,不要总是高高在上,让孩子仰视你。 父母要学会用心的去理解孩子,了解孩子,这样才能够融入他们的小世界,才能够打开孩子的心门。 学会跟孩子好好沟通,让孩子知道我们有多爱他。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