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不能永葆青春,但是必须永保清白丨摩登中产

侠气峥嵘盖九州,

一生常耻为身谋。

——陆游《西村醉归》

文 | 摩登中产

转载自 | 摩登中产(ID:modernstory)

特楼里的院士们

01

1951年,中科院选址,梁思成建议设在北京黄寺,据说那里是中轴线,气运加身。然而科学家拒绝了,科学与尊崇气运无关,做研究还是要离高校近些,遂搬至中关村。
彼时,中关村还是一片蒿草池塘、鸡犬稻田,入夜,风吹兽鸣,农民在墙上用白灰画圈,恐吓西山的狼。
中科院在保福寺乡建了一栋混凝土楼,楼不挂牌,只设一个“918信箱”,多年后,人们才知那是“原子能楼”。

中科院“原子能楼”旧影

原子能楼斜对面四百米外,土坡之上,中科院盖了三栋家属楼,称为“特楼”。那三栋特楼,成为中国最顶级科学家的栖身之所。三栋楼都是苏式风格,灰砖黑瓦,窗棂狭小,房间隔断用芦苇填充,用脚能踹出破洞。唯一先进的是卫生间设有浴缸。
其实,楼中住户曾经的生活远比这奢华。
语言学家李珮先生(1917-2017),在美国有维多利亚风格的别墅;物理学家杨承宗先生(1911-2011),回国前刚收到55.5万法郎薪水的聘书;声学泰斗汪德昭先生(1905-1998),在巴黎居所,客厅可开音乐会,花园满是玫瑰花香。

李佩(1917-2017),江苏镇江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早期回国专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 李佩先生1924至1930年先后在北京慕贞小学、培元小学、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读书,193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抗战期间随北大南迁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曾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1947年2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次年2月与郭永怀结婚;1951年在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中文;1956年10月与郭永怀携幼女郭芹回到祖国;1961年2月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外语教研室英语教师;1978年4月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2017年1月12日1时26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

杨承宗先生(1911-2011),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47年—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1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受聘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主任、教授;1961年任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铀矿选冶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80年倡办合肥联合大学,任首任校长。2011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汪德昭(1905-1998年),物理学家、大气电学家、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192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预科;1928年毕业前一年被破格聘为物理系助教;1933年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习一年法语;1934年到法国巴黎大学郎之万实验室攻读研究生学位;1938年至1956年先后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专任研究员、研究指导主任;1940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56年从法国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兼室主任,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1958年出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汪德昭担任所长,之后担任名誉所长;1981年写成了中国水声学的第一本专著《水声学》;1998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他们最终都安然住入简陋的特楼。每逢周末,这些大科学家便破布包头,在楼前挖土浇水,不久后,特楼前多了一片重瓣桃花。
1955年,首批院士选聘时,特楼中科学家们一片平静。
物理化学家柳大纲先生(1904-1991),曾参与评选工作,得知他为候选人后,两次提出,把自己从名单中去掉,理由是资格不够。
钱三强夫人、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的何泽慧先生(1914-2011),当选后直言:我才不稀罕什么院士呢。
柳大纲(1904-1991),字纪如,江苏仪征人。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中国分子光谱研究先驱者、中国盐湖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名誉所长。1920年柳大纲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学部;1925年从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年前往上海吴淞,担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员;1929年受聘到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6年由中央研究院选派赴美进修;1948年获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49年初回国;195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学部委员;195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他先后任该所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盐湖调查队队长;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1974年兼任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顾问;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1年9月14日病逝于北京。

何泽慧(1914-2011),籍贯山西灵石,江苏苏州人。杰出的核物理学家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当年,钱学森(1911-2009)给在美国的师弟郭永怀(1909-1968)连写两封信,邀其回国,信中称中科院“才是真正科学工作者的乐园”。
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了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
接信后不久,郭永怀动身回国,住进特楼。
他在信上说,办公室中日夜忙碌,没什么时间看松树,连从美国带回的新唱片,都无暇拆封,最后直接送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次,他和家人去看世乒赛比赛,看一半就匆匆回单位,“看中国队为国争光,十分着急,要马上赶回去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特楼孩子们争相传阅号外。郭永怀女儿问:是谁研究了原子弹,真想给他献束花!她并不知道父亲正是参与者。
四年后,郭永怀奔赴青海,参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返京时遇难。飞机失事瞬间,他和警卫员紧紧拥抱,用身体保护装有数据的机密公文包。
郭永怀(1909-1968),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12月25日被追认为烈士。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那些年的特楼,承载着一代人的理想,理想中尽是苍山峻岭,大海星辰。
特楼的子女长大后追忆,楼里的先生们总是步履匆匆,相见便淡然点头,儒雅中带着侠气。
和郭永怀同楼的柳大纲,致力于盐湖研究,常年出差西北,儿子追忆他:几个月看不到人,回来时像爱斯基摩人。作为指导老师,柳大纲很少在他直接指导的学生论文上署名,他认为理所应当。
他常爱念陆游的诗:
侠气峥嵘盖九州,
一生常耻为身谋。

02

1978年,人民大会堂,央广播音员朗读闭幕演讲《科学的春天》,但很快读不下去了。掌声一浪接一浪,根本停不下来。

郭沫若在的讲话稿《科学的春天》

油画:《科学的春天》

70多岁的南京天文台台长,哭得老泪纵横;82岁的农科院院长说,春天来了,我要当28岁过。

昏暗许久的中科院研究所,夜晚灯光如白昼。有科研员开始南下寻找工厂,长江波涛如雪。停刊已久的科技报纸快速恢复,有的省市发行量超过百万。科学家一夜间成为孩子们的理想,报纸上的偶像尽是科学家和工程师。陈景润的报道刊出后,收到上千封情书。

1979年春天,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来中国讲学。长达七周的讲学,北京科学会堂,天天座无虚席。

中关村的三座特楼,已在时光中老去,灰墙晦暗,窗漆剥落,但楼中依旧春意盎然。

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创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学部;地理学家黄秉维(1913-2000)誓言:人生还可大干一场。1986年,住在特楼的杨嘉墀(1919-2006)等人,提议发起了“863计划”。

黄秉维(1913-2000),广东惠阳人。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当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和带头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理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会员、国际山地学会顾问。
杨嘉墀(1919-2006),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 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6年6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八十年代中期,中科院建起了新住宅,想让老院士们搬离特楼,反而招致不满。老院士们说:好不容易可以做学问了,谁愿意耽误时间搬家装修啊?当时,特楼还流传一个词,叫做“乔迁之忧”。

早期,中国参考苏联,将院士称为学部委员,1994年,中科院正式确定院士称谓,同年成立中国工程院。

关注越来越多,而特楼里的人,还是一如既往地随性。有年冬天,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钱三强(1913-1992)穿着老式棉裤就开了门。

钱三强去世后,夫人何泽慧仍然居住在特楼,晚年时,她常把头发随意一挽,对衣着毫不在意。有报道说她过得清苦,但熟悉的人都不以为然。他们说,人家不是缺钱,而是不爱钱,不讲究,把精力都用在了科研上。

钱三强(1913-1992),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国庆前,两弹一星功勋奖颁奖,六位在楼里住过的科学家获奖。有人为同住特楼,参与研究,却未获奖的杨承宗鸣不平。老人只是笑笑:事情做出来就好。

那些年里,特楼里老住户越来越少,门前桃花早已不见,只剩下花坛里一棵孤独的雪松。

楼外的故事变化得越来越快,2002年,老院士秦伯益在《光明日报》刊文《院士不是花瓶》。秦伯益是1994年首批工程院院士,科研之外,频繁被请去当评委,或者做顾问。他却说:

颁奖会上请我给获奖者发个奖,让群众鼓鼓掌;联谊会上一些不相识的人请我站立中央,让他们轮流照照相;无非都是迎来送往,逢场作戏;耳边尽是阿谀奉承之辞,嘴上都是不关痛痒的话。“终身荣誉”倒像一只花瓶,供人观赏。

老院士最后主动申请退休,并留下名言:

院士不能永葆青春,但是必须永保清白。
秦伯益,1932年11月6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药理学家。早期从事国防工业毒物的毒理及防治研究。长期从事神经精神系统新药评价工作。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03

1999年,广东梅州卷烟厂推出五叶神香烟,一家濒临倒闭小厂,就此上演逆袭奇迹——香烟加入了神农萃取液,而液体的发明人谢剑平,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媒体哗然,近百位院士,联名致函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请求重审谢剑平当选资格。
钟南山受访时质疑称:
他研究的神农本草液,让几家烟草企业赚了大钱,已经形成经济利益了,怎么还能称为基础研究?
事实上,争议已由来多年,商业浪潮之下,院士头衔光环时常超越科研本身。
2002年,南都报道中,各地疯抢院士,已开出“150平以上住房,20万津贴”的条件。
七年后,各地招揽院士开价已翻至200平以上住房,200万安家费。抢到人的高校不敢让院士坐飞机,拒绝院士退休,“你是学校的旗帜”。
重金之下,院士评选已自成江湖,拉票也有复杂规则。
2009年,77岁的上海复旦大学闻玉梅院士感慨:
院士增选俨然已成了潘多拉魔盒,两年开合一次;盒子喷涌的是各路候选人,瞄准她手里的一票,裹挟欲望、蜂拥而至、周而复始。
她呼吁抵制拉票,但无人响应。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暨医学奖。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
人民网发文质问,为什么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人会落选院士?
两年后,清华最年轻女博导颜宁,前往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有人问她是否因落选院士才出走。她否认,说“能第一个搞明白东西已是最大赏赐,名利只是副产品,不应是追求”。
事实上,更多科学家认同她的观点,他们沉默少言,并未卷入名利游戏之中。
遥感泰斗李小文(1947-2015),八十年代学成归国,千禧年后评为院士,他未住过特楼,但仍有特楼的风骨。
他穿布鞋,拎黑包,身为中科院遥感所所长,却常被误认农民,曾熬夜工作营养不良,被迫到医院输液。2008年汶川地震,他在博客上道歉,说总理去灾区只能看地图,不能看到遥感现实图。“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2014年,他因穿布鞋讲课照片走红网络,人们说他更像科学家,称他布鞋院士。
一年后,李小文病故,千人自发送行,怀念他的文章延绵至今。
李小文(1947-2015),四川自贡人,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8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12月入围“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
茅台院士讨论喧嚣时,有人在论坛再次追忆李小文,追忆那个特楼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魅力,就是科学回归单纯的科学。
帖子结尾他贴了李小文的挽联:
素心明志,两杯浊酒论天下
侠气致远,一双布鞋任平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