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塔影地藏节
周德华
旧时,盛泽物阜民丰,风俗淳厚,一年赏灯两次,沿袭数百年。上半年为元宵灯会,仿唐制,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热闹非凡。年景好时二月还要出一次竞技色彩的马灯会。下半年的一次赏灯却与冥界有关。
却说每届夏秋厉疫流行,盛泽市政当局暨工农商各行各业集资延请僧道设坛打醮,超度孤魂野鬼以保平安。
顾禄在《清嘉录》中说道:“七月杪,相传为地藏王诞,夜点烛庭阶,曰幽明灯”。
是夜,寺院放焰火,道观设盂盆胜会,超度亡灵。居家则在庭院内摆香案致祭,市镇、乡野、田塍、街巷、弄头弄尾、帮岸、河桥等插满地藏香,闪闪烁烁如银河落九天。那地藏香之上半部是香棒,下半部是染成红色的细竹棒,可以见缝插香,或直接插进泥土中,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幽暗明灭。翌晨,吾等男孩子皆去拔香棒,可作各种各样玩耍,乐此不疲,记忆深刻。点地藏香的旧俗现在还有,常见门口一对红烛,数十支香棒。
七月三十日的重头戏是点塔灯。
江南水乡,生产生活皆离不开水,航行、灌溉、汲水、淘米、汰菜、浣衣、洗刷马桶痰盂皆离不开水,因此溺水事故时有发生,穷途末路、家庭矛盾、怨命投河者亦有,因而落水鬼的传闻,层出不穷,说是落水鬼须得找到替身才能投胎转世,“拖人落水”之谚盖出于此,以故演绎出点灯塔的例俗。
佛教中,旧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生日,当晚各镇乡大型石桥上例行点燃塔灯,照耀河面以超度落水鬼。
往昔,县内各主要桥梁皆有桥绅管理。七月初,桥绅预作准备,募集资金,备好蜡烛、灯笼,招募男性青壮年志愿者。是日傍晚,搬出应用装备,洗刷干净备用。
塔灯的基座是一块或方或圆之巨石,材质花岗石或石灰石,须得四名以上壮汉抬上桥面。基座中央开凿圆孔以插入桅杆,然后打进楔子,务使竖直坚挺。
桅杆高可二、三丈,事先抹过桐油,闪闪发亮,桅杆上刻有七条凹槽,以承灯座。
夕阳西下,桥边旷地老少咸集,顿时热闹起来,通常在桥边设一半桌置香案摆果品致祭,有时还有乐人吹吹打打。至断黑时开始点灯,每层灯架成放射状悬挂七盏灯笼,七层则七七四十九盏。旧时以为人死后每隔七天为忌日,祭奠一次,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七层意为头七至七七(断七),四十九盏灯象征为四十九天,落水冤魂可以转世投胎。
蜡烛点燃后装入灯笼,挂上每层呈放射状的灯架上,然后使用辘轳,逐级升至固定的凹槽。笔者旧居后门不远为中和桥。少年时代每年去参与活动,轧闹猛,乐此不疲。
沈云在《盛湖竹枝词》中言:“入七月后,竖巨木于桥面,高二、三丈,编竹为架,悬灯累累,绳引而上,谓之'宝塔灯’”。词云:“溺鬼云难觉岸登,须将佛火照波澄;黄昏日落儿童喜,处处桥心宝塔灯”。
塔灯非逢桥必点,须得桥面高大平整宽阔,不妨碍行人,前后四周通视,照得远。记得盛泽之如意桥、永兴桥(环桥)、中和桥、南新桥、带福桥、计家木桥(实际上是石桥)、保盛桥曾点过塔灯,而“五桥晴市”市河上的五座石桥仅西端市稍头的开源桥(俗称观音桥)点燃过。那桥在西白漾入口处,漾面过往船只,以及对岸坛丘都能见到。
盛泽以外,其他乡镇也有点塔灯之举。如梅堰中济桥(塘桥)和平望之安德桥,后者跨江南运河,桥本身高大,再树起塔灯,影射十余里。据说安德桥的塔灯北至八坼,南至盛泽均能望到,为七月末之奇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塔灯一俗自然消亡,或无牵头人?或无经费?或遭禁?无法查考,仅七旬以上老人尚有模糊印象,是以为记,保存此份记忆遗产。
七月三十点塔灯的同时还要放水灯,即将稻草挽成结,系上铁丝插上蜡烛,点燃后放入河流漾荡,任其漂流,闪闪烁烁,波光倒影,煞是好看。乾隆《盛湖志》谓:“夜则沿河放灯,谓之'照冥’”,亦是超度之意。
七月三十日晚,枕河人家习惯将稻柴挽成草结,再扎上铁丝为蜡扦,点燃小红烛后放入河道,任其随波逐流,称为“放水灯”,同里人则称为“放河灯”。同里人制作的河灯甚是精致,通常用厚油纸制成灯盘,内置油盏,点燃灯芯而任其漂流。
水灯也好,河灯也好,与天上星星遥相辉映,“疑是银河落九天”。
近年来,点地藏香和放水灯之俗有所复苏。蜡烛和地藏香棒可以买到,承载水灯的基座皆是泡沫塑料。
每届七月三十黄昏,笔者总会去遛达一番,寻找少年时代的回忆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