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儿时瓜儿香

儿时瓜儿香

仲秋时节,大片成熟的庄稼散发出阵阵芳香。阳光把庄户人熏烤得黝黑,每个人的脸上都布满了汗水流淌过的痕迹。有的人头顶草帽,有的人脖子上挂着一块发黑的毛巾。渴了,就“咕噜咕噜”灌上一肚子凉水。大家都知道西瓜纳凉消暑,可在那个年代,西瓜和肉一样的金贵,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下人来说,吃片西瓜岂不是件奢侈之事?很多时候,吃瓜只是群众的一个梦想。

每至农时,大人们的脚像装了“风火轮”似的,飞来飞去。我们这些娃呢,埋伏在驮田人经过的地方,偷偷扯撅一把驴背上的豌豆,一溜烟跑进背风的阴凉处,一根火柴点燃偷来的豌豆。豌豆在火焰的烤焦下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空中飘荡的不仅是青烟,还有新豌豆的清香。烟雾飘进驮田后生的鼻腔,连咳带骂几句“狗日的,我的鞭子可不饶人!” 鞭子在空中飞舞着,如同炸了个小鞭炮,驴蹄飞跑得更快,驮田的后生一路小跑,边骂边消失得无影无踪。吃过烧豌豆,娃们“扑通”一下,跳进黄泥水塘中打闹一番,身上裹满了泥土,也激荡起生活的希望:这个季节里,除了能吃到各色食物,诱人的梦想恐怕就是吃西瓜。

那时候,家乡没有种瓜果的条件,想要吃到新鲜的水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到了这个季节,村里就少不了卖瓜果的吆喝声。那些瓜果贩子,大多来自晋南,虽是同一省份,可人家那里的气候像南方,雨水充足,不仅种植小麦,还有适宜瓜果生长的温度,人们早就过起“不吃馍馍不叫饭”的生活。这是我们晋西北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晋南人脑袋瓜子也灵光,他们把拖来的瓜果换钱,收不到现钱,只好换成粮食,转手拉到粮站卖成现钱,跑点路算啥,远比现钱交易划算。每到此时,父亲的威严就开始显露出来,他坐在门口那条土坡路上,紧盯着母亲的举动,生怕母亲偷偷用粮食换瓜果。在父亲的眼里,瓜果虽香甜不充饥,吃下去,生成的是一泡尿,肚子照样咕咕叫,他甚至讨厌那些晋南水果贩子的勾引。

距离我家不到百米就是公社医院,几个年轻的护士常常穿梭于家门口那条弯曲的土路,她们是供销社的常客,当然也很受晋南瓜果贩子的青睐。只要听到小贩的吆喝,她们再平复的心也会荡起涟漪,感情的热度也迅速升温,捧起一颗脸盆大的西瓜,叫嚷着现买现开。瓜贩拿起那把水果刀,只听见“哧啦”一声,西瓜皮自动裂开,红红的瓜肉裸露了出来,西瓜和美女同现,风景是那么的美好。她们贪婪地啃起了西瓜,每个人的嘴角流淌一股糖水,我很想用最美的语言哄,也想用最粗鲁的手段夺,但自尊打消了冲动。我真正感受到了人这辈子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个是吃进肚里的食物,另一个是藏在心里的梦想。

年轻的护士们,把西瓜皮丢弃在我的面前,颜面和自尊瞬间被吞噬,我捡起来闻闻,瓜皮粘有泥土,但还是有瓜香的味道,一丝红红的瓜肉依旧充满诱惑,我疯狂地啃了下去,自卑的心理陡然凝固,我想奋起自强,把可怜的过去通通抛开,脚步从开始的沉重到逐渐的步履轻盈,每走几步,回过头来看看,看着那些深浅不一的脚印和脚底破烂的鞋,才发现,肩上厚重的自卑已经稳稳地匍匐在脚底下。捡吃瓜皮的事情父亲看得一清二楚,我也分明看见偷偷抹泪的父亲。他当晚就做出决定,中秋节开仓放粮,买西瓜。

对于父亲的话,我从来都是深信不疑的。那年中秋节前夕,父亲用蛇皮口袋背回来两颗圆溜溜的东西,是西瓜!我一眼就看透。绿皮,红瓤,黑籽,它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父亲把两颗西瓜轻轻地放进了院子里那口大水缸,说要等到中秋节的晚上才吃。父亲的脚步刚移走,我拉着弟弟围观了起来,两个人几乎是同时伸出了手指,轻轻地触碰了一下那两颗没有进过家门的东西,西瓜在水中一起一伏,我的喉咙管里冒出一阵炙热,像是要冒出浓浓的烟雾,盼着中秋节的黎明早点到来,天赶紧黑下来,心如跳出来一般煎熬,徘徊和流浪找不到出口。

中秋节在我的家乡,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经受了春夏两季的农忙,人们肚子里的油水早已被刮得一干二净,只盼着能在这样的节日里吃顿饺子。母亲包下几大篦帘的饺子,但我们的注意力早就分散在了西瓜上。母亲把煮好的饺子端在了炕上,父亲说,先要把饺子摆在院子里,敬奉月亮婆婆。父亲的规矩真多,但那是世代留下来的,他也不敢冒犯。

我和弟弟闹着要吃瓜,在我们看来,吃瓜比吃饺子更重要。父亲估计想起我捡西瓜皮的事情,赶紧招呼母亲拿刀和案板,“那就西瓜和饺子一起来!”我和弟弟踩了弹簧一样蹦了起来,三步两步跑到水缸边,使出全身的劲儿把西瓜抱到了炕上。父亲的刀法很准,几刀下去没有切烂一粒西瓜籽,红沙瓤的西瓜,雪白的饺子,在月光下交相辉映。父亲挑拣了最大的一块递给我,瓜汁流在手上,粘粘的,舔一下,手都是甜的,第一次大口吃瓜,味甜如蜜,那种幸福是父亲给的。母亲把吃完的西瓜皮拾掇在一起,切掉硬硬的绿皮,洗干净,放进了腌菜缸里,生怕浪费丁点。民间有句俗语“暑天几块瓜,药剂不用抓”,我告诉母亲,长大后一定要给她天天吃西瓜,母亲在笑声中哭了。

期待是幼时对未来憧憬的表现,凝望父母的眼眸,才知道这一切都是源于爱。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地球上的阴晴雨雪气象万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第二年,家乡开始学种起西瓜,村里把最好的土地腾出来,人们那种火一样的激情也不知道从何而来,像推磨似地把地翻了一边又一遍,老人们都说口外的西瓜又沙又甜,源自广袤的沙土地,人们肩膀扛、毛驴驮,成群结队从沟里运沙,瓜田错落有致地排在远处的田野。生产队积蓄的牛粪经过发酵,作为肥料施压在每一棵瓜的根部,趁着太阳还没有出山,无论男女都挑着两桶水,从三四里地外涌向瓜田,一桶桶山泉浸润着瓜的根须,瓜秧需要这样的滋润。瓜秧挤破土皮,绿绿的、嫩嫩的,瓜田很快一片青葱,给灰蒙蒙的大山增添了几笔新意,给干旱山区的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人们似乎拨开了脑海中所有的乌云,也看到了希望。

西瓜花落后,每根瓜蔓上都结出了可爱的小西瓜,圆圆的和皮球一样大小,在和煦的阳光下舒展着筋骨,先是淡绿色,然后变成深绿色,最后变成光滑的墨绿色,没过多久,墨绿色的条纹越来越深,犹如穿上了花外衣。最让生产队长头疼的是找个合适的看瓜人,父亲凭借老党员的资格担起了重任,他在每一块瓜田的中央搭起了庵子,还把家里的那条花狗带在身边,一起看守着一望无际的瓜田。每当月色降临,我总会拿上一把镰刀,翻过两道沟坎,站在高高的土丘上,朦朦胧胧看到点点灯火,那是父亲的瓜田,还有瓜田上挡风避雨的庵子。静谧的夜色,能听到自己的心跳,父亲仿佛听出我的脚步声,总会大声说,回去吧,天太晚了,明天还要上学哩!父亲坐在庵子一旁的石头上,借着月光,握着长长的烟袋,只有那只很少吱声的大黄狗蹲在地里,陪伴他度过每个夜晚。我在父亲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是责任。

西瓜长成了脸盆大小,那片瓜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几个后生有点蠢蠢欲动,动静传到了父亲的耳里,父亲一步都不敢离开瓜田,生怕那些后生变成盗贼。从此,他的一日三餐都是我们姐弟们送到地头,还没等吃完就催促我们离开,甚至连多看一眼西瓜的机会都不给。我仰望成片的瓜地,常常好奇地数着“一颗,两颗,三颗……”可一眨眼又出现了很多,怎么数也数不完。它们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向我眨着眼睛,使我们感到天空都是十分神秘的。

三哥从小调皮,他的胆子比谁都大,点子也多。有天晚上,他在临睡前就招呼我们,半夜行动偷西瓜。要说对西瓜地的环境,我们并不陌生,哪块瓜田地是父亲的死角,哪片地西瓜最大,不需要踩点。那天晚上,我们带着几条麻袋,趁着朦胧的月光,在习习的晚风吹拂中,像战士一样匍匐钻进了瓜地。三哥交代几句,动作要快,麻袋不能装满,背不动没人帮你,我和弟弟头点得作响。

尽管有了三哥的“战前动员”,每个人的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毕竟是和父亲在“战斗”,他没有多少干活的力气,但他手中的皮鞭是有劲儿的,想到这,我有点胆怯甚至想逃跑。三哥说过,谁要当了“叛徒”,他也不会轻易饶过。我边哆嗦,边跟在三哥屁股后,浑身直冒冷汗。怕归怕,行动还算顺利,每个人多少不等,背着西瓜安全撤离瓜地,回到院子里,家里的几条狗一阵狂吠,惊醒了熟睡的母亲,母亲点燃了油灯,才发现她是一个人睡在了炕上,母亲跳下炕冲出了窑洞,看见我们正喘着粗气,躺在草垛上,旁边是五口袋的西瓜。

母亲意识到我们闯了祸,骂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眼下,重要的是该如何处理偷来的瓜。她也明白摘下的西瓜是不能复原的,毁尸灭迹最好的办法是吞咽到肚子里,但眼前这么多的瓜是吃不完的。三哥想到一个好办法,留足吃的,多余的全部埋进草垛。我们屏住呼吸把西瓜搬进了屋,母亲小心翼翼地切着瓜,瓜瓤是粉红色的,籽是白色的,我早已馋得口水直流,赶紧抢了一块,咬上一口,西瓜有点酸,还有点硬,但很解渴。肚子撑得圆圆的,我直想上茅厕,才发现自己跑丢了一只鞋,这消息淹没了每个人吃瓜的心情。所有的矛头直指向了我,我委屈地哭了,泪水掺杂着瓜汁流淌,祈祷鞋子不要丢在瓜田地里。

那个晚上,我尝试到了做贼的心虚。偷盗是要付出代价的,村里就有过先例。生产队的王让老汉家里没有粮食,揭不开锅,几个孩子饿得哇哇哭,他依仗自己管着大印的权势偷粮,结果被五花大绑,带着纸帽子,挂着“盗窃犯”的牌子,在大街上游行示众。西瓜和粮食都是集体财产,偷西瓜和偷粮食没有多少差别,想到这,我觉得自己犯了和王让一样的错误,害怕黎明的到来,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心仿佛要飞起来一样在胸膛里乱撞。

天亮的时候,父亲发现了西瓜被盗,瓜地里大片的脚印,还有被折断了的瓜蔓,他不停地大骂起来:“狗日的,生瓜蛋子也来偷,查出来够吃枪子!”他佝偻着腰,顺着“盗贼”的脚印开始径直往前走,还没走出地头,就发现了一只鞋,这只鞋他最熟悉不过了,父亲全明白了,真的是家贼难防。他的心像掉在冰水里,脑子里像一桶浆糊。

还没进家门,父亲就吼叫起来:“狗日的,给我滚出来!” 随着父亲严厉的命令,屋里的空气凝固在那堆西瓜上。我缩成一团,双眼紧闭,分明感受到全身在哆嗦。经受不住父亲的鞭子,我招了,还把三哥推上了“断头台”。父亲的鞭子雨点般的抽打在三哥身上,逼迫他从草垛里掏出了掩埋的西瓜。母亲为三哥求饶开脱,反而激怒了父亲,他命令我们排着队,面向西瓜反省,我才真正懂得捡着要比偷着吃更体面。

父亲并没有轻饶过我们,在他看来,偷瓜的罪恶和看瓜的过错同等,是他的失职才给了我们犯错的机会。他带着我们向生产队队长请罪,队长说,都是些娃娃,吃个瓜也算不上什么大事。队长还说,让娃们长点记性就好,等中秋节分瓜的时候扣除也不迟。西瓜收摘后,家家户户堆满了瓜,队长没有克扣我家的份额,父亲不依,坚持用那些本该分到我家的西瓜作党费,队长拿他没有办法,父亲的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父亲在原则面前不讲私情,不讲面子,永远没有改变过。他对瓜地的坚守,让我读懂了一名农民党员的无限忠诚,尤其是他临终前写下的一张纸条:公家财务账目清晰,本人欠交党费一块五毛钱由子女日后代缴。三哥兑现父亲的承诺,替父亲还上了所欠的党费后,爬在父亲的坟头烧纸时和父亲说得很清楚。四十年过去了,父亲的那张欠账单,像幽灵缠绕着我,像恒星一样永存,像星星一样闪亮。突然想起,那年分来的西瓜,个头不十分硕大,然而,个个沙甜,味道也纯正,那味道是父亲给的。

如今,西瓜已是家常瓜果,就是严冬,市场上的西瓜也是琳琅满目,谁都不会把西瓜当作稀罕物,种西瓜也不是那么太讲究,种在哪里都长熟,不熟没关系,一剂药物可以让西瓜一夜成熟。有黑皮红瓤,也有青皮黄瓤,还有无籽瓜。切开,红的瘆人,竟然有些不敢入口。日月在更迭,气候在变化,科技在发力。然而,人们总是期待,曾经在沃土里,成熟的西瓜,自身的基因能永远的繁衍,不变质,不改味。

时间好比长江水,滚滚东逝不复还。当年意气风发的我们,早已染上岁月的风华。那村落,那瓜田,那往事,还有瓜田里的庵子,庵子里的父亲和那条黄狗,已沉淀在岁月的深处,幻化为一幅水墨画。每至三伏,抑或浅秋,这幅水墨画就会格外的清晰。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0)

相关推荐

  • 浙北新市:记忆里的孩子趣事(五)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篇图片大多来自于网络,如有不规,请予指出并删除 浙北新市 记忆里的孩子趣事(五)   编者的话: <浙北新市,记忆里的孩子趣事&g ...

  • 老狗爷爷

    老狗爷爷 文学顾事特约作家:刘升文 在秋风冷瑟的雨夜,老狗爷爷死了. 这消息来自母亲,在她不停的絮叨里我还得知:那夜里,老狗爷爷院子里本该十月落叶的梧桐树这九月天里叶子竟全离了树身,就连顶端的枝杈也折 ...

  • 王 炜:粮 食

    原刊2020年8月11日<中国青年作家报> (编辑老师改名<吃食>) 粮   食 王炜 这是从老一辈那里听来的故事,和粮食.饥饿有关,故事并不老旧,相反的,在当下,它们却具有清 ...

  • 父爱流淌在西瓜的红里

    接连的高温天气,让街头摆满了西瓜,来自乡下的瓜农们一个个晒得黝黑,蹲在瓜摊前,看到有人经过,就满脸堆笑,热情地打招呼,甚至不惜用极尽谄媚的话,推荐自己的西瓜如何如何地好吃. 看到他们,不由地让我想起了 ...

  • 飞鸿/瘸八(小小说)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瘸 八 飞鸿 俺庄惯偷瘸八不知去向. 说瘸八偷,还得从我十七岁前在老家说起. 离开老家后,我也听老家人说谁谁家的东西少了,被人偷了. 谁也没看见瘸八偷,但大 ...

  • 看瓜记 | 酸枣小孩

    夏天从王村回来,小弟送我一只大甜瓜,白的皮,白的瓤,淡淡的甜颇合心意. 甜瓜是小弟从新房前的一片瓜地里摘的,瓜地很小,紧靠南窗下,紧靠瓜地的是红薯地.--自打我家把几十亩地承包给别人之后,种地便成了生 ...

  • 【宋殿儒】原创//回望乡风

    回望乡风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的乡村田园有两种不能忘怀的现象:一是那时候的乡亲们都很醇厚,清贫,村里根本就不防贼,出门进门,各家各户的门只是为了挡风,锁与不锁,基本没人去偷:二是,田里的庄稼在成熟时, ...

  •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儿时油渣香

    儿时油渣香 王 斌 周日,一朋友过生日在饭馆请客,一桌酒席吃到最后,酒酣耳热之际,上来一道砂锅豆腐汤.揭开锅盖,只见在青嫩豌豆尖簇拥下,一块块黄灿灿的猪油渣伴随着雪白粉嫩的豆腐,砂锅内"咕噜 ...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李华林:【常想儿时红薯香】(散文)

     常想儿时红薯香  作者:李华林    图片:网络 上周五,老家来人,二姐给我捎来半袋红薯.解开编织袋,看到那些还沾着星星点点泥土的红薯,我的眼睛倏地亮了,记忆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想起小时候关于红薯 ...

  • 郭久兴||散文:忆起儿时黄豆香

    忆起儿时黄豆香 文/郭久兴 我出生在赣中西北边陲的一个山区小乡,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物产富饶,特别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每年到了夏收季节,放眼望去只见阡陌交错的田野稻浪翻滚,田塍豆(又称六月黄)的叶子 ...

  • 张岚原创散文丨槐香满沂蒙

    槐香满沂蒙 文/张岚 清晨六点的阳光是温软的,如同母亲温软的目光,柔柔地笼罩着门前的樱花丛.有风拂过,阳光便在枝头.叶片上欢快地跳起了舞,那跃动着的光,使或婉转慵懒或清脆明快的鸟儿们的歌声更加清脆起来 ...

  • 散文 ‖岁月悠悠锅巴香

    散文福地杂志专辑 月如白驹过隙,转眼又到春节.伴随着残雪消融,岸边的垂柳也放软了身段,清寒的风中飘荡起浓浓的年味和深深的亲情.这年味中,我总觉得缺点什么,那便是香喷喷的锅巴,在记忆深处始终挥之不去.今 ...

  • 散文||儿时的年味浓【征文】

    儿时的年味浓 01 雪花是被我们闹化的 "过了腊八就是年!"天上雪花飘,地上我们闹,大雪覆盖田野,大雪覆盖不了我们的脚. 我们一群顽童,虽然穿着大人.哥哥.姐姐换下的不合体的棉衣, ...

  • 夜读散文|恋香(原创)

    文:黑白色 (点击下方音乐结合一起读文章哦) 我故事中的她,叫做香知. 香知住在一个不知名的海滨小城,一早打开窗子,就会想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98年,香知18岁,独身去上海念书,勤奋上进,学 ...

  • 散文||儿时的年【征文】

     儿时的年 姜洛||上海 二月,一朵雪花把乡愁打疼,北方老家的大雪又纷扬入梦.童年的冬天只有白色,雪是小村的留白.雪覆盖了屋顶,落尽叶子的杨树.柳树上"长"出了银色的枝丫.路上的积 ...

  • 散文||儿时年味挥之不去的记忆【征文】

    儿时年味挥之不去的记忆 焦文刚||河北 小时候在过年前被大人抓住帮忙扫房子是有多么的不情愿:趁大人不注意,总要翻箱倒柜,把过年才能穿的新衣服偷偷试穿过把瘾:大人在灶台大锅边炸年货时不管多烫自己总要伸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