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填志愿的三句秘诀,暗藏了当下养娃的重要道理
高考过后,分数也陆续出来了,身边又有一批朋友来咨询小孩选学校报专业之类的事情。距离我自己填志愿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很多学校排名、专业热门度都有很大变化,更不用说很多省份连科目、总分都变了,所以其实我也给不出什么具体的意见。
但是,根据在大学、职场的所见所闻,我有几句建议想分享给大家。这些话,十年前管用,现在管用,十年后珊妹读书还会管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见不仅仅是给18岁的高考生,更是给6岁的学龄前孩子的人生经验,也是给家长的教育经验。
所以,这篇文章前半部分是填报志愿的建议,后半部分是一点教育的思考。低龄娃的家长们,我不建议你们直接跳过看后半部分,全部读完相信也会有些感想。
先说高考志愿的事吧。
除非那些被各个高校抢着录的状元学生以外,大部分孩子在报志愿的时候都会面临这样的取舍:好学校,还是好(心怡的)专业。
那么,我这里有三句话忠告:
一流学生选学校,二流学生选城市,三流学生选专业。
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选?别急,我慢慢跟你说。
一流学生选学校。怎么算一流?能上985、211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我建议一定要选最好的大学,能上985就不要报211,能选前十就不要选十名以外,能选top2就不要报top2以外的学校。
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你是这部分一流学生,要摒弃对专业的执念,例如想去清华经管或者清华电子系考不上,那是不是换成人大经管或者上交电子?建议你优先考虑学校的名气和排名,而不是优先去喜爱的专业。
原因很简单。对于一流学生来说,其实学习能力、适应性都超强。学习什么专业,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根本不是障碍,无论是校内换专业,还是研究生改方向,还是跨专业就业,都不是难事。
我的清华物理系师姐郝景芳,博士转行读经济,现在做的教育创业;我的好友,知名科幻作家夏茄,北大物理系,后来却在中国传媒读影视、再回北大中文读博。更不要说数不清的顶尖学生从事的工作跟专业根本没有关系。
但是,一个好的学校,对于人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学校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越是好学校,接触国际顶尖的专家学者、多元的思想和文化、优秀的同窗同好的机会就越多。光说数不清的讲座、各种社团、丰富的出国交流机会,排名越前的学校就越多。
其次,好的学校就是人生第一张标签,无论是就业求职、与人交往,都是一种重要的印象。尽管这种“以学校论人”的观点不是绝对正确,但是你改变不了“清华北大”就是比其他985更抓眼球、985就是比211有更多面试机会的事实。
二流学生选城市又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能考上一本,但是无望够上211学校的学生,我建议要重点考虑学校所在的省份和城市。简单来说,要在你未来最有可能留下工作的城市去读书。
如果不是拿出学校学历就很炫的一流学生,那剩下这部分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少不了要依靠自己的朋友圈、校友圈,这些人脉资源既是你工作后第一个可以挖掘的宝库,也是之后几十年生活便利的基础。
很多非985、211的学校,在所在的城市都是当地翘楚,校友遍布各行各业,但是一出了所在省份就无人知晓。更有一些大学“因城而贵”,像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因为深圳的快速发展而聚拢了大批人才;反过来则是一些老牌名校因为城市原因衰落得很快。
所以,对于这批无法吃“学校名声”老本的学生,我建议是要选到一个可能过一辈子的城市里去读书。
最后一部分,所谓“三流学生”,绝对不是末流、不入流的意思。能够考上本科,甚至只要考上大专的这些学子们,其实未来是我们社会里的血肉部分,担任着制造企业的技术骨干之类的角色。我在工作中遇到很多这类企业,技术人才的缺口都很大。
对于成绩徘徊在专科到二本之间的学生,我的建议是尽快找到能让自己奉献一生的专业和职业,围绕它来学习技术、武装自己。而且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避开一些热门但是万金油的专业,例如什么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经济学等等。建议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如果没有特别兴趣,就围绕自己的资源来选择,例如亲戚有从事机械、自动化行业的,可以咨询一下哪些技术是热门而且缺口大的。
有句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真的是年纪越大感触越深。扎根在一个行业做到出色,比贪图清闲做没什么前途的所谓“白领”,人生路要宽敞地多。
上面这些话,既是我对应届高考生一点掏心窝子的建议,更是给低龄宝妈宝爸们的教育经验。
不知道你看出来没有,这三句选专业的建议,其实包含了对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三条教育忠告。
第一条,支撑学习背后的能力,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为什么名校的学子即使跨行跨界也很容易成功?为什么大公司好单位都青睐名校学生,哪怕工作里根本用不上学校学的那点知识?
因为学习能力。
进了大学要学习,出来工作要学习,养孩子要学习。我身边越是精英的人,越是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跟着“珊爸超级爱学习”的读者,想必也是超级爱学习的人吧。
学习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由理解、逻辑、记忆、归纳等等组成的。它决定了你能学得多快,学得多好。
不过,学习的能力不是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而是反过来,学生靠着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考试中证明自己,才得到了名校的入学证书。高考的知识很容易就会忘掉,但是学习能力却是可以陪伴终生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练就的一身本领、培养的习惯,其实比高考死记硬背拿下了多少分数,要重要一百倍。
第二条忠告,学会交朋友比学知识更重要。
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未来几十年的生活的根基所在。你最好的朋友,可能在这里的班级、社团产生;你工作的领路人,可能在这里的老师、学长中产生。所以,怎样保持一个开朗、热情、友善的心态去结交更多朋友,将成为大学有没有收获的关键之一。
但是“交朋友”也是一种技能,可不是天生就能学会的。要结识对未来人生有意义的朋友,既不是宅在寝室一起打游戏打出来的友谊,也不是到处参加社团活动“混圈子”混出来的“人脉”。只有找到在思想上、见识上与自己相当的同学,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为食材,加上感情和时间作佐料,才能熬成有长远价值的朋友关系。
这种交朋友的能力,在现在只追求学习成绩、同学如敌人的学习氛围下,有不少孩子是有所缺失的。再加上很多孩子上了高年级以后,连和同学朋友课后玩耍的时间都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更是没机会锻炼。
有句玩笑话说:高考只是决定了你未来4年在哪里打游戏。但事实上,高考的确决定了你未来4年在哪里交怎样的朋友。要做好这一点,一定不要忽略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条忠告,有爱好比会考试更重要。
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几年后以及十几年后,大学生的工作环境预计将会是这样的: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很容易,但是要做到“出人头地”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却越来越大。
简单来说,一般的大学生收入还会继续增长,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提升,但是和蓝领工人、基层服务行业的差别却越来越小。想要靠读了大学就找到高薪工作、买房安家,难度反而加大。所谓的“阶级跃迁”还会继续变难。
但是相反的,一些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行业、新职业,反而可以创造大量高薪岗位。未来的中国社会,很可能不是一张文凭走遍天下的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顶尖人才,才是吸纳财富最多的一批人。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除了前面说的,学习能力和各种综合素质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兴趣爱好。
能力可以让一个人把某件事做好,但只有兴趣能够让人做到极致。而在未来,做好是不够的,因为机器人也能把很多事做好;但把任何事做到极致,就会有巨大价值。
例如说网红“手工耿”,做的事情本是“毫无用处”的,也并不是什么高精尖需要高学历的事情,但是做到极致以后,就能吸引百万粉丝。
又例如李子柒,学历不高却因为把田园生活拍到极致,成为人民网点名称赞的网红正面典型。
能够把这些原本平凡的事坚持做下去,并最后打动他人,靠的就是毅力,而毅力背后又少不了兴趣。
所以,相比起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只擅长解题的人,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热情、有兴趣爱好、有想法且敢于行动的人,也许在未来更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漫漫人生长路绝对不是到进入大学那一刻就戛然而止,而是美好画卷刚展开。
高考独木桥的恐怖、大学文凭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仅盯着学习这一个指标,可能会遮蔽了家长和孩子的双目,忽略了其他的更有意义的事,其中就包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要做什么的”重要问题。
借着高考填志愿的机会,跟大家聊聊我的一点感想,希望对于还有十来年才参加高考的孩子和家长们,能够多在闲暇时间关注一下这些长远的事情。
你还有什么关于高考和填志愿的记忆吗?欢迎跟大家分享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