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沫
涎沫是胃中的水液,不能充分吸收,以致随着干呕而吐出。水液不能被吸收,大都由于胃寒,所以治疗吐涎沫一般是采用暖胃药。但是临床所见,吐出的涎沫也有不同。有的是水饮清稀,不粘不稠; 有的却是满口粘液丝,扯不断,吐不掉,也吐不完。前者寒而清,应当用温性药把寒饮运化开,以干姜为主药,如半夏干姜散就是。后者寒而浊,应当用温性药把寒饮降下去,以吴茱萸为主药,如吴茱萸汤就是。
半夏干姜散 ( 《金匮要略》):半夏、干姜各等份,水煎服。
本方就是小半夏汤把生姜换成干姜。生姜止呕效果好,干姜温化水饮的力量大,所以干呕并呕出清稀水液的,用本方效果好。
吴茱萸汤 ( 《金匮要略》):吴茱萸12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3枚,水煎服。
吴茱萸能温胃降浊饮,又重用生姜止呕散水,人参、大枣有扶助正气、消除痰饮的功能。
下面举先生用吴茱萸汤治疗周期性顽固性呕吐病例说明之。
患者张某,男,50岁,1986年9月14日初诊。
主诉: 半年多以来,每月下旬即发生剧烈呕吐。呕吐前几日,自觉疲倦,食欲不佳,睡眠不好。呕吐发作时先将食物吐尽,其后是涎沫,直至呕出苦水,弯腰曲背,声震四邻,致使左右邻人聚观,皆有怜悯之情。约持续一日左右,才逐渐缓解。但呕吐之后,饮食睡眠,反觉舒适,精神好转,体力增加。从第一次呕吐起,已发作过六次。
病史: 患者素体肥胖,体重曾达81千克,于1984年春节查出糖尿病。曾到省某医院门诊,先后就诊四次,每次给予中药三剂 (是何药物不详)。至第十剂,服后即吐,一连吐了九天,水药不进。遂于1986年3月13日住院输液,并注射止吐剂。呕吐虽已止住,但似乎更不舒适。出院后每月又出现呕吐一次。
辨证: 体态一般,舌苔薄腻,脉象濡缓,按之不鼓,自觉腹背略有发胀感。根据呕吐涎沫,考虑是肝气夹胃中寒浊上逆,给予吴茱萸汤原方。
处方: 吴茱萸12克,红人参3克,生姜15克,大枣2枚。
9月17日二诊: 上方三剂后,胀满等自觉症状似有好转,但不明显。仍用前方,吴茱萸改用9克,又加入苏叶9克,黄连3克,陈皮6克。
10月3日三诊: 服用上方五剂后,月末 (10月27日)仍按期呕吐,比以前未见减轻,故知此方无效。细查舌苔薄白似粉状,遂考虑用吴茱萸汤加入《苏沈良方》之遇仙丹,去木香、槟榔。方中三棱、莪术宽胀除积,且有黑丑以搜剔顽固之湿邪,少用大黄有利于降逆泻浊。
处方: 黑丑6克,大黄6克,三棱6克,莪术3克,生姜3片,吴茱萸9克,党参9克。
1987年1月11日,患者前来道谢,自称上方服用5剂后,呕吐一直未发。
此患者之呕吐有两个特点: 一是持续而严重的呕吐过后,反周身轻松,睡眠良好,食欲增加; 一是周期性发作,时间比较准确。脉象不鼓,这可能是屡经呕吐之后,脾胃元气受损所致。舌上薄白粉状苔,说明消化道有湿浊结聚。
先生认为,其病关键在于湿浊,湿浊结多才使呕吐。这样的呕吐,实际是人体排异作用,所以呕吐之后反觉一切轻松。
但呕吐只能收效于一时,病邪未除,湿浊还会继续增生,直增生到足以再度引起刺激时,呕吐就又再次发生。只有用吴茱萸汤合遇仙丹,温中降浊,搜剔顽痰,方可解决呕吐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