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常用治疗方法


1、下列哪项不属妇科疾病的内治法
A.调补脏腑
B.调理气血
C.调治冲、任、督、带
D.调养胞宫
E.宫腔注入
2、妇女经、孕、产、乳的生理活动以何为用
A.津
B.精
C.液
D.血
E.水
3、产后由瘀血引起的腹痛又称
A.宫缩痛
B.产后痛
C.儿枕痛
D.产后腹痛
E.以上都不是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针对妇科病主要的病因病机,调补脏腑、调理气血、调治冲任督带、润养胞宫、调控肾一天癸—冲任—胞宫轴,是中医妇科内治法的主线。宫腔注入属于妇科外治法。
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妇女经、孕、产、乳的生理活动均以血为用,又须耗血,致使机体处于血常不足,相对气常有余的状态。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产妇在产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细目一  常用内治法

要点一  调补脏腑

1.滋肾补肾
补肾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临证之要在辨明属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甚而阴阳两虚,选用补益肾气、温补肾阳、滋肾益阴或阴阳双补等不同治法。

(1)补益肾气
补益肾气常从肾阴阳两方面着手调补,阳生阴长,肾气自旺。或在调补肾阴阳之中适当加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以养先天。常用方如寿胎丸、肾气丸、归肾丸、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补肾固冲丸。

(2)温补肾阳
常用药:如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仙茅、补骨脂、菟丝子、鹿角霜、益智仁、蛇床子等。
代表方:如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等。又阴寒内盛,易凝滞冲任血气,故温肾常予活血之品,如当归、川芎、益母草、桃仁同用。肾为胃关,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可致子肿;气化失常,又可变生妊娠小便不通、产后小便异常(不通、频数等)诸疾,又当于温补肾阳之中,佐以行水渗利之品,如猪苓、茯苓、泽泻、木通之属,代表方有真武汤、济生肾气丸、五苓散。

(3)滋肾益阴(滋肾填精)
肾阴不足,治宜滋肾益阴。
常用药:地黄、枸杞子、黄精、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菟丝子、桑椹子等。
代表方:如左归丸、补肾地黄汤、六味地黄丸。若先天禀赋不足肾精未实或多产房劳耗损肾精而为肾精不足之证者,又当滋肾填精。常在滋肾益阴基础上,继以血肉有情之品养之,可酌选加紫河车、阿胶、鹿角胶、龟甲胶共奏填精益髓之功。
肾阴不足,阴不敛阳,可呈现阴虚阳亢之候,需佐以镇摄潜阳之品,如龟甲、龙骨、牡蛎、鳖甲、珍珠母、石决明之类。虚热内生,主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随机加入养阴清热药,标本同治之。肾水滋养肝木,上济心火,是以肾阴亏虚又易于继发肝肾、心肾同病之证,当两脏甚或三脏同治。
2.疏肝养肝
(1) 疏肝解郁
肝失条达,治宜疏肝解郁。
常用药:柴胡、郁金、川楝子、香附、青皮、橘叶、枳壳、白芍、佛手等药。
代表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乌药汤。一般行气药多辛燥,用量不宜过重,以免耗散阴血;或于行气药中,酌佐山茱萸、麦冬、枸杞子、制首乌、地黄类滋阴养血药,预培其损或避制其弊。

(2) 疏肝清热 
肝郁化火,治宜疏肝理气、清肝泄热。
常用药:川楝子、丹皮、栀子、黄芩、桑叶、夏枯草、菊花等药。

代表方:如丹栀逍遥散、宣郁通经汤。

(3) 养血柔肝
营阴不足,肝血衰少,肝脉乳络失于濡养,治宜养血柔肝。

常用药:地黄、白芍、桑椹子、女贞子、枸杞子、玉竹、山茱萸、北沙参、制首乌、当归等药。
代表方:有一贯煎、杞菊地黄丸。肝体阴而用阳,若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者,应于育阴之中,加入潜阳之品,如龟甲、鳖甲、珍珠母、石决明、天麻、牡蛎之类,常用方如三甲复脉汤。阳化则风动,急当平肝息风,用羚角钩藤汤。

(4)疏肝清热利湿
肝热与脾湿相合; 或肝经湿热下注冲任或任带二脉,治宜疏肝清热利湿。

常用药:龙胆草、车前子、柴胡、黄芩、黄柏、栀子、泽泻、茵陈等药。

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清肝止淋汤、四逆四妙散。

3.健脾和胃

(1)健脾法
1)健脾养血:脾虚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莲子肉、山药、黄芪等健脾益气,辅以熟地、当归、枸杞子、白芍、制首乌。

代表方:如八珍汤、人参养营丸、圣愈汤等。
2)健脾除湿:脾虚气弱,津微不布,水湿内生,溢于肌肤或下注损伤任带,治当健脾益气与利水渗湿同施。
常用药:党参、茯苓、苍术、白术、陈皮、大腹皮、泽泻、薏苡仁、赤小豆、砂仁等。

代表方:如白术散、完带汤、参苓白术散。
3)补气摄血:适用于脾虚气陷,统摄无权所致的月经过多、崩漏、经期延长、胎漏、产后恶露不绝等以阴道异常出血为主症诸疾。
常用药:并可配伍止血之品,如炮姜炭、艾叶、赤石脂、乌贼骨、茜草、血余炭、仙鹤草等以治其标。

代表方:如固本止崩汤、安冲汤等。
4)健脾升阳:脾虚气弱,气虚下陷者,均当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升麻、柴胡、桔梗。
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2)和胃法
1)和胃降逆:凡胃气不和,失于顺降者均可选用此法。如因虑而逆以致妊娠恶阻,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偏寒以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因热而逆可选橘皮竹茹汤;肝胃失和而气逆作呕,则当抑肝和胃,并视其郁热之偏盛,以苏叶黄连汤或芩连橘茹汤分治之;至若久吐耗气伤明,又当养阴和胃或益气养阴、降逆止呕合用。
2)清胃泄热:冲脉隶于阳明,胃热炽盛灼烁津液,谷气不盛,血海不满,甚而冲任津血无源变生经闭,治当清胃泄热,养阴润燥,方用瓜石汤;若胃热并冲气上逆,火载血上而病经行吐衄者,又当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以玉女煎类方药治之。
要点二  调理气血
1.理气法

(1)理气行滞 
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在妇产科中十分常见,因而理气行滞之法常与疏肝解郁法同用,其证治方药见前所述。药用橘核、荔枝核、乌药、木香、香附、枳壳、陈皮、厚朴之类。

(2)调气降逆

因气逆而致妇科疾病,多涉及肝、胃及冲脉,表现为肝气(阳)上亢、胃失和降、冲气上逆,前两者已于肝、胃治法中论及,至若平降上逆之冲气,习惯上多遵循“冲脉隶于阳明”“降胃气以平冲气”之经验,主以和胃降逆之品治之。

(3)补气升提

妇科病呈现气虚不足诸证,以脾、肾两脏为主;中气不足甚而气虚下陷者,又当佐以升提之品。

2. 调血法

(1)补血养血

治疗妇科病,需时时顾护阴血。

常用药:当归、熟地、何首乌、枸杞子、阿胶、白芍、黄精、鸡血藤之类。

代表方:如四物汤、人参养营汤、滋血汤等。

(2)清热凉血

索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过服温热药物、肝郁化热等属实热范围,法当清热凉血,以清经散、保阴煎诸方治之;阴虚血热者,主以养阴清热。

常用药:玄参、生地黄、知母、黄柏、地骨皮、丹皮、白薇、青蒿等。

代表方:知柏地黄汤。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甚成毒”,清热又当辨明热、火、毒之势,分别主以清热、泻火、解毒各法。因女性“不足于血”,清热不宜过用苦寒。若热灼营血,煎熬成瘀,又当酌配活血化瘀之品,如赤芍、桃仁、丹参、益母草、泽兰之属。

(3)清热解毒

常用药: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红藤、败酱草等药。

代表方:如五味消毒饮、银甲丸、银翘红酱解毒汤等。

(4)活血化瘀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益母草、泽兰、蒲黄、五灵脂、三七,甚而三棱、莪术、水蛭、虻虫、䗪虫等药。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生化汤、大黄䗪虫丸。由于瘀血之生,与寒、热、气或外伤有关,因而血瘀常以继发病因的方式出现,故活血化瘀之法,常据其原发病因而相应拟立,如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补气化瘀等。

应用活血化瘀药物时,还应综合瘀血病变程度与机体素质情况筛选。一般而言,活血化瘀药常据其药物作用程度分为和血(如当归、三七)、活血(如川芎、红花)、破血(如水蛭、桃仁)三类。体虚不足或长期服用活血、破血类药,需注意攻补兼施。

若瘀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而导致月经过多、崩漏、产后恶露不绝,宜佐用化瘀止血药以标本同治。其药理作用有的是通过兴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收缩而达到止血目的,如益母草;有的是通过增强凝血酶的活性缩短凝血时间而止血,如三七、蒲黄等。

瘀积日久,结而成癥者,虽因有些活血化瘀药如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有程度不同的破血消癥作用,可择而用之,但习惯上常与软坚散结之品同用以增其效,如牡蛎、鳖甲、穿山甲。

要点三  温经散寒
寒邪客于冲任、胞络,影响血气运行,致瘀血形成或不通则痛,应以温经散寒法主之。常选用肉桂、桂枝、吴茱萸、小茴香、乌药、补骨脂、细辛、艾叶诸药,方如温经汤、少腹逐瘀汤、艾附暖宫丸等,其中均体现有温经散寒与化瘀止痛之品同用的治法。
寒之所生,亦有内外、虚实之别,妇科病中以阳虚而阴寒内盛者为多,故温经扶阳散寒法尤为常用。阳虚而寒者,又易导致脏腑生化功能下降,继发血气不足之证,即景岳所云”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生化失期”之意,故温经扶阳散寒法中又常佐以补气、养血之品。
此外,集邪又易与风、湿之邪合并为风寒、寒湿为患,治此之时,又当温经散寒与祛风、除湿法合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