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神派理论基础及临床经验

《周易·彖辞》——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周易·象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黄帝内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义》——

阳者,天之德也。

宋·王安石《洪范传》——

日者,昭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纪,群阳之精,众贵之象也。

宋·邵雍《观物外篇》——

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于一也。

宋·朱熹《语类》——

乾坤阴阳以位相对而言,固只一般,然以分言,乾尊坤卑, 阳尊阴卑,不可并也。

明·张景岳《类经附翼》——

阳之为义大矣。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之原,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明·赵献可《医贯》——

火乃人身之至宝。

明· 李中梓 《内经知要》——

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

天道以阳气为主,人身亦以阳气为主,阳统阴阳。

清· 陈修园 ——

宁事温补,勿事寒凉。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

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也。

清·杨西山《弄丸心法》——

阴阳之气,妙用无穷,人之一身,阴阳而已,二气之中,阳气更尊,气盛者强,气衰者病,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之阳气,犹天之日,仰观乎天,可悟乎人。

清· 郑钦安 ——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人身立命,就是这一个火字,火即气,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

夫人身一点元阳,从子时起,渐渐而盛,至午则渐渐而衰,如日之运行不息。

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转成生机。

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

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

业医者,果能细心研究,即从真龙上领悟阴阳,便得人身一付全龙也。

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仲景一生学问,即在这先天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揭六经之提纲,判阴阳之界限,三阳本乾元一气所分,三阴本坤元一气所化,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

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卢禹臣、卢永定——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机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所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奥义,说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盈缩,刻刻都随五行运化之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无一刻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为养生治病之一大纲领也。

吴佩衡——

壮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邪热之壮火,必须消灭,真阳之少火,则决不可损也。

切无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以治之?于临证时,应分清阴阳,辨明虚实寒热,当用则用,有是病用是药,定能指下生春,活人无量,切无以人命为儿戏也。

祝味菊《伤寒质难》——

故善养阳者多寿,好戕阳者多夭。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抗力之消长,阳气实主持之。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

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

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是故阴津之盈缩,阳气实左右之。

徐小圃《名老中医之路》——

阳气在生理壮态下是全身的动力,在病理壮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

李可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先天之本肾,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后天之本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此火。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殒命。

阴阳之道,阳为阴根,阳生,阴始能长。阳气——命门真火,乃生命之主宰。命门位居下焦,乃人身真火,气化之本原。

附子一药,辛以润之,致津液,通气化,可使肾中五液蒸腾敷布,阳生阴长,此即阳中求阴生化无穷之理。

卢崇汉 《扶阳讲记》——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实际上也就是以阳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实际上就是以温热药消阴。治病的立法与人生的立命是紧扣着的,这里面的渊源很深,可以说整个中医的经典,乃至于传统文化的其它经典都能够作为它的支撑。所以说不是卢门喜用扶阳,喜用姜附,而是立命之需也。

卢氏医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崇尚“阳气宜通”,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卢氏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是机体阳气的虚损、郁结导致的。

在人体生理的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然阴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秘是在以阳为主导的前提下达到的。

在临证上,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才会出现阴阳两者关系失调……姜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反而还能够促进津液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现在的教科书上没有肝阳不足这个概念,实际上,肝阳太重要了!

我祖父那一辈老中医们…始终抓住阳气不足这个根本不放。只要阳一旺,五脏都旺。

附子的这个偏性,这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

桂技法已经不是单纯的解表法。用在外证,她可以起到解表的作用,用在内证上,它可以协调阴阳。

四逆法的运用那就太广了,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回阳救逆,还在于温肾纳下,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后都要从这个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说这个法才是治疗的真正目的,而其它的法都只是手段,手段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达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治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难的……以四逆法作为诸病收功之法,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心法,也是卢氏在钦安思想指导下的一个大的跨越。

中医是人类文明史中的长城,而只有当我们看到它的整体结构,看到它那富有力量和气魄的完美理论,看到它那不可思议的实际运用,我们才会体会到它的真正意义。

兴趣将你引入某门学科,而信念则是决定你在这门学科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作为中医的学人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信念。

将一切事物的变化、生杀都归结到阴阳里,所以就归纳的角度而言,天下没有比阴阳更完美的归纳法了。

术数所表述的显然就是推演的一面,显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的一面。

就中医学而言,运用人体以外的东西,如用大白兔、小白鼠或其他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确没有。但是,在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

……为什么中医的有些问题我们不容易弄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正视经典的价值?对中医的很多东西总是抱有怀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少了内证这双眼睛

……从 张仲景 开始直到清代,在这长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在中医这个领域有造诣的医家……大多数都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大多数医家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

目前在中医界有一个怪现象,也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对中医经典的教育逐步在减弱。

门确实是需要师父领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领进门,你始终是在门外兜圈子,有的人为什么努力一辈子还是摸不到“火门”,有的人为什么在学问之道上坚持不下来,很可能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关键环节。

……中医教育所存在的本质问题就是能教之人的问题,师资的问题,另外就是共性教育的模式不适应于这样一门个性化的学问。

我以为中医治病的理念,中医治病的方法,都是值得现代科学研究的。这里面有很多的奥秘,如果揭示出来,应该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而这个工作应该是由搞现代科学的人去做,这样才有可能作出成绩来。当然中医可以配合这个工作,但绝不是由中医承担这个工作,如果由中医承担这个工作,就会搞成像现在这样,东不成西不就,一团糟。

……中医的医学模式除了强调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还强调一个自然的因素,天地的因素。这是在医学模式上的一个区别。从根本上讲,中医的医学模式更值得现代医学的借鉴,这样的借鉴,将会是未来医学的一个福音。

搞中医的一定要分清本末、主次,不要被西医的一个病名牵着你到处跑。这一牵着跑,那中医的本性就迷失了。

学者若欲在仲景这门学问里真正的深入进去,那就必须把阴阳的问题放在首位。

第一个主导,是阴阳之间协同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第二个主导是阴阳之间阳为主导,这个主导实际上已经包含在第一个主导里。这个主导说明在阴阳之间,阳的变化起主导的作用、决定的作用。作为阴它是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

真阳、命火为什么要潜藏呢?因为潜藏了才能温养生气,才能让生气旭旭而生、煦煦而养,如此生命乃得久长。

梅国强 运用柴胡复方经验

梅国强为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喜用经方,对 小柴胡汤 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谨此就导师对柴胡复方的理解与运用介绍一二,以飨同道。

柴胡 复方

经方配伍,往往药味较少,故功效较为单纯,若病情相宜,运用得当,自然收效良佳,因而有谓用经方需按经方之法,不得随意变更者。然导师认为经方以至今日,时移世易,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社会因素、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等无不有所变化。故人群之疾病,古今亦难以完全相同,此所以用经方而需发展经方之来由。导师酷爱经方,但不死守之,提出“复用经方,便是新法”,用于治疗复杂病证,以提高疗效。其复用原则基本如下:上下病情歧异;脏腑病变不同;兼证明显;表里寒热不一,符合上述条件者,即选择相应的经方复用。举例如下:

1.小柴胡汤与经方合方

导师常用的柴胡复方甚多,其中柴胡桂枝汤即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其半而成,此乃仲景示范在先,后世名方尚有柴陷汤(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柴苓汤(小柴胡汤合五苓散)等,上述复方均属小柴胡汤与经方合方。

如《 伤寒论 》中已有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后世医家(陶节庵、俞根初、徐荣斋)等历经推敲,将二方之合方定名为“柴陷汤”(药用柴胡、 姜半夏 、川连、桔梗、黄芩、栝蒌仁、枳实、生姜汁),多用治外感病证,而导师运用本方常以小柴胡汤中去参、枣、草、姜;小陷胸汤中除原方药物法夏、全栝楼、黄连外,喜加用 枳实 ,组成柴胡陷胸汤,多用治杂病。其临床使用标准如下:发热,或恶寒发热,或往来寒热,或寒热起伏不定,或午后热甚,以其病有兼夹,故寒热无定势。咳嗽、胸闷、胸痛、胁痛。胃脘(或剑突偏右、偏左)痞结疼痛,或兼胸胁疼痛。少阳或阳明经脉所过之处酸楚疼痛。 脉弦 、缓、数等。舌红或绛,苔白薄或白厚、或黄薄、黄厚。若属外感病,应具备第条之某种热象,第条之某种舌象,即可使用该方,若兼其他任何标准中的某一症状,则更为确切。若属杂病,则应具备第、、条所述标准之一,与第条之舌象相合,亦可使用该方。临证多用于治疗发热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如感冒发热、咳嗽、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等,尤其对颈心综合征、心系疾病如冠心病合并胃肠道疾病或胆系疾病者,确能提高疗效。

除此之外,导师亦用到治疗湿热蕴结肝胆所致黄疸的柴胡茵陈蒿汤;治疗肝胆气郁兼阳明经热证(尚未见阳明腑证者)的柴胡白虎汤等等。

2.小柴胡汤与时方合方

导师于《伤寒论》研究方面,颇具功底。早在上个世纪,曾撰写“拓展《伤寒论》方临床运用途径”一文,在业内反响极大,文中所言,无不久经临床验证。导师重视经方,但也不轻视时方,将经方与后世疗效卓著的时方合用,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疗效,常用方如:小柴胡汤合 温胆汤 、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小柴胡汤合二妙散等。

小柴胡汤合温胆汤

现临床常用之温胆汤,多据宋代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 茯苓 组成。本方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用治胆胃不和、痰热扰动之虚烦不寐、胸满、口苦、惊悸或呕吐呃逆及癫痫等病证。导师将两方合用,组成基本方如下:柴胡、黄芩、法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若呕恶者加生姜,因其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更兼湿热阻滞,故去参、枣、草之甘壅。本方既能疏解气郁,又能清热化痰,对于气郁痰火所致的目眩、耳鸣、忧郁、失眠、心悸、癫痫、妇科湿热带下等均有较好疗效。值得一提的是,导师针对柴陷汤与柴胡温胆汤明确论及二方的异同:二者虽涉及枢机不利,湿(痰)热阻滞胸膈,并有胸痛,但前者多无神志症状,而后者神志症状较为突出,二者组成差别虽小,但适应证各有不同,可供同道参考。

小柴胡汤合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汤出自俞根初《 通俗伤寒论 》,药用青蒿脑、淡竹茹、仙半夏、赤茯苓、青子芩、生枳壳、陈广皮、碧玉散。本方治疗少阳湿热痰浊之寒热如疟,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而粘等。导师指出,在温病范畴中,有湿热之邪留连三焦气分,其轻者可用温胆汤,而重者宜用蒿芩清胆汤,故但凡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重证,往往将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合用。基本方如下:柴胡、青蒿、黄芩、法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碧玉散等。临床对湿温发热性疾病效果奇佳,与西医之诊断对照,有病毒感染,全身多种细菌性炎症,胃肠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

小柴胡汤合 平胃散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用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此方功能燥湿健脾,行气和胃,平胃中之积滞,消脘腹之胀满,对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古人亦有先例,名“柴平煎”。小柴胡汤善治胆火内郁,平胃散以行气消满、苦温燥湿见长,两方联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临床治疗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于肝胃不和型而兼痰热者效佳。

小柴胡汤合 藿香 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用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苏、陈皮、苍术、白术、厚朴、 桔梗 、半夏、生姜、大枣。本方治疗风寒暑湿杂邪,山岚瘴疟,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满腹胀,痰嗽气喘,霍乱吐泻,不服水土等证。两方合用,对于肝胆气郁而见舌苔异常厚腻,湿浊胶着者,有立竿见影之效。临床治疗肝炎、胃炎符合上述病机者效果明显。

小柴胡汤合四物汤

四物汤出自《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方,药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此方诸药皆入肝经,有补血养肝之功,治疗妇女血虚以致月经不调、头晕目眩、偏头作痛、脐腹疼痛、崩中漏下等。肝藏血,主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如果属于肝胆气郁,气郁生火的口苦胸满则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在气分而不涉及血分;如果肝病由气及血,而出现阴血不足的手麻头晕,腰酸腿软,心烦少寐,下午低热,脉来弦细等证。导师每用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合方,疏肝解郁,以顺木气之条达,补血柔肝以滋其体,且养肝体有助其用,用本方每获良效。临床用于治疗经期感冒、月经不调属于肝郁血虚者效佳。另一方面,女子以血为用,而肝主藏血,肝郁血虚不能上荣易现皮肤肤质改变,导师常用本方治疗黄褐斑、妊娠斑、痤疮、皮肌炎等,颇受爱美女士好评。

另有小柴胡汤合二妙散(《丹溪心法》)、三妙丸(《医学正传》)、四妙丸(《成方便读》)治疗少阳兼湿热之妇人带下,肢体酸楚疼痛,小便淋漓等,多见于妇科炎症、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统炎症等,暂不赘述。

郭氏正骨分期辨证用药规律

中药 接骨 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应用平乐郭氏正骨学术思想,对创伤骨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无论是骨折、脱位、伤筋还是内伤,它的直接病因均离不开创伤。外伤以损伤筋骨为主,内伤以损伤脏腑气血为主,严重的创伤多导致复合伤,既伤筋骨又伤脏腑气血和经络,因此骨伤有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故在临床上辨证运用接骨中药加速骨折愈合亦有其独到之处。现介绍如下:

损伤早期 多为瘀血症,轻则局部肿胀,重则连及脏腑。“瘀不去则新不生”,此时活血祛瘀通腑有利于骨折的修复。因气血互根,于血药中加气药能加速病愈。早期多用汤剂,主方为加味活血舒肝汤,药用:当归10g,柴胡10g,黄芩6g,赤芍12g,红花6g,桃仁9g,枳壳10g,槟榔10g,大黄6g,甘草5g。若瘀血严重,大便不通者加芒硝10g,软坚通便;若胸胁受伤,气逆咳痰者加半夏10g,降逆祛痰;若瘀血流注,筋内青紫硬结者加羌活10g,通结活络。因“肝主血,败血必归于肝”,故该方是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加用疏肝理气之品。若创伤感染或邪毒侵袭,热毒蕴结于内,引起血液离经妄行,采用清热解毒方剂五味消毒饮;若出血过多时,需辅以补气摄血之品,以防气随血脱,必要时还应当结合输血、补液等疗法。

损伤中期 肿胀瘀血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因瘀阻未尽,气血还不十分流畅,伤处仍有青黄色瘀斑。此时活血行气通络有利于骨折的修复。方用医院协定处方活血灵加减,上肢加羌活、桂枝;下肢加牛膝;胸胁加青皮、桔梗;腹部加地龙、小茴香。若胁肋满闷腹胀,呼吸引痛,影响脾胃运化者,内服加味橘术四物汤,以达祛瘀生新,接骨续筋的目的。中期用药亦可用丸剂,如医院制剂三七接骨丸,以活血行气接骨为主兼消肿止痛。

损伤后期 多为气血亏损,营卫不和,容易感受内外因而致并症。气血不足,或偏于气虚或偏于血虚,此时不可滥用补法,否则会因误补而致留邪,应视其脉症,参考伤处情况有针对的治疗。从生理上看,肾藏精,精生髓,髓充则骨自长,故后期用药原则当为补气血、固肾涩精。方用八珍汤化裁,加龙骨、牡蛎、芡实以补气血,涩精则自长,故骨折修复必会加快。

骨折愈合后,肢体肿胀不消,应注意分虚、实、湿。虚肿者以手指点按则塌陷不起或肢体偏平,稍活动即可加重,此时宜先服用加味补中益气汤,继服十全大补汤,上肢者加桂枝、五加皮、川断;下肢者加牛膝、 杜仲 、狗脊,实脾益气。实肿者肢体园粗,按之发硬如皮草,不塌陷,色暗滞,肌无弹性,此时宜服逍遥散加减,上肢加桂枝、威灵仙;下肢加杜仲、独活,散结消肿。湿肿者肢体沉重,色青或白,局部温度偏低,皮肤出冷汗,此时宜服用加味附子理中汤,理气通经。

总之,平乐郭氏正骨运用接骨中药,讲究的是分期辨证论治。对于药物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提出了“破、活、补”三期用药原则,即跌打损伤早期,气血瘀滞,用药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用药以活血通络为主;后期久病气血亏损,用药以补气血、壮筋骨为主。平乐郭氏正骨的三期用药原则使骨伤科疾病药物治疗有章可循,已经成为骨伤治疗颇具特色的“法”和“纲”。

中医药治疗 肠粘连

肠粘连是指有腹部炎症或手术病史,继而引起的长期经年不愈的腹痛,甚则可引起肠梗阻或不全梗阻,本病属中医腹痛、肠结或关格的范畴,给病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目前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的方法,西医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效果欠佳,有效率不足50%。而中医药因其良好的疗效日益受到重视,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名老中医师家兰副主任医师耕耘医林40余年,善治胃肠病,余有幸随其侍诊,亲历师老治疗一肠粘连患者全病程,现记述如下:

张丽英,女,45岁,河南安阳公交司机,于17年前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开始出现下腹部疼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以致不能正常工作,曾到许多家西医院求治,诊为“术后肠粘连”,疗效欠佳,痛苦不堪。抱着试试的心理来到安阳市中医院就诊。

初诊症状:下腹部疼痛,纳差,时有上腹胀满,口苦,大便秘结,舌质暗,苔薄腻微黄,脉弦。师老师据上拟方如下:藿香12g,大腹皮12g,川朴9g,陈皮9g,枳实9g,杏仁15g,败酱草12g,丹皮9g,当归10g,桃仁10g,川楝子12g,元胡9g,鸡血藤12g, 广木香 9g,炒莱菔子15g,甘草3g,三剂,水煎,日一剂 。

服上药后复诊诉:感腹痛减轻,纳食量增,上腹胀满基本消失,大便通畅,时有口苦,舌质暗,苔薄黄,脉弦。师老师于初诊方去藿香,加黄连6g,吴茱萸1g继服七剂。

患者再诊诉:腹痛明显减轻,纳可,无腹胀,二便正常,舌质淡红略暗,苔薄,脉弦。为巩固疗效复诊方去炒莱菔子、枳实再服七剂。两月后随访,患者诉腹痛未作,已正常上班。

师家兰老师说,腹痛多有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该患者下腹痛明显,伴有腹胀便秘,舌质暗,苔薄腻微黄,脉弦,且有阑尾切除术史,故考虑为术后肠粘连,中医属瘀血阻滞型腹痛。病机为腹部手术,致血络受伤,腹中瘀血,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而腹痛,腹胀,大便不畅;瘀血积而化热故口苦。治疗给予活血化瘀理气,则瘀血化气机通腹痛止,即“通则不痛”。且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所以在化瘀理气论治基础上,结合通法,使瘀血得除,腑气得通则腹痛止。方中败酱草、丹皮、当归、桃仁、元胡、鸡血藤活血化瘀,广木香、川楝子理气止痛。藿香、大腹皮、川朴、陈皮、枳实、杏仁、炒莱菔子行气消胀通腑,如此瘀血化腑气通,则腹痛止。

健康忠告

“老泪纵横”藏眼疾

有些人到了秋冬季节,被冷风一吹就会“老泪纵横”。眼泪是由泪腺分泌的,其中的主泪腺是一种反射分泌器,如果受到寒冷、疼痛、情绪明显变化等因素的刺激时,泪液分泌就会增多。在寒冷季节,当面部和眼眶周围的皮肤和肌肉受到冷刺激时会发生收缩,泪液排出一旦受阻,就会被迫从眼角流出。除了上述生理反应外,许多眼科疾病也是导致老人泪流不止的“元凶”。因此,如果经常不自觉地流泪,可能是患上某些眼科疾病的信号。

1. 慢性结膜炎

在秋冬季节,慢性结膜炎是导致流泪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沙、灰尘、烟雾、有害气体的刺激,以及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嗜烟过度、用眼疲劳等都会导致慢性结膜炎。因此,作为慢性结膜炎的一大症状,如果经常流泪,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做眼科检查。

2.鼻泪道堵塞

鼻泪道阻塞大都是后天形成的。沙眼、结膜炎、慢性鼻炎等疾病的病菌侵入鼻泪管,都会引起鼻泪管黏膜发炎,造成阻塞,并逐步发展成慢性泪囊炎。因此,不少患有过敏性鼻炎的老人也比较容易患上鼻泪道阻塞。如果鼻泪道比较狭窄,并未完全堵塞,平时可以通过抗炎治疗及按摩鼻根靠近眼睛的位置来缓解泪溢症状。但假如鼻泪道已经全部堵塞,泪溢情况很严重,甚至经常造成眼睛红肿发炎,就要考虑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了。

3.干眼症

干燥寒冷的冬季,是“干眼症”的高发季节,干眼症会使人的基础泪液分泌变少,眼睛干涩难受。如果眼球表面受到损伤,眼睛就会反射性地大量流泪。更年期妇女、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年轻时曾感染沙眼者、角膜留下疤痕组织者,都容易因干眼症导致流泪。

4.雪盲症

又称雪光性眼炎,主要是因为太阳光中的强紫外线经大片雪地反射至人的眼部角膜,导致角膜损伤所致。研究表明,阳光中300微米的中波紫外线照射到雪地上,由其反射的阳光射到眼睛上,便可能引发雪盲症,出现畏光、流泪、红肿疼痛、奇痒及眼内异物感等症状。所以,大雪天老年人外出时,一定要戴墨镜,防止雪地反射的强光刺激眼睛。

“下肢发冷”莫大意

气温偏低时,若下肢特别是脚部感到寒冷,是因为人的下肢离心脏最远,局部血流相对缓慢的缘故,属于正常现象。若在气温不太低,腿脚保暖很好的情况下仍感下肢寒冷、麻木,甚至夏季也不例外,这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是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病变,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以下肢最多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初期多表现为受寒后脚部发冷、麻木、疼痛,走路时小腿酸胀、乏力。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加剧,夜间为甚,严重者可并发肢端溃疡。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是由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引起。表现皮肤苍白而粗糙、四肢发冷、凹陷性水肿,伴有脉率缓慢、心动过缓、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一系列代谢功能低下的症状。通过测定基础代谢率和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闭塞性动脉硬化 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患的特殊表现形式,常累及大中动脉,双下肢同时发病。多见于老年人、高血压及高血脂、糖尿病等病人。早期症状为患肢发冷、麻木感及间歇性跛行,继之出现患肢肤色苍白、触觉减退、温度减低、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等,晚期可出现坏疽。

多发性大动脉炎 该病较为少见病,多发于女性。表现为下肢发冷,并伴有下肢酸软、麻木、疼痛,同时有间歇性跛行。检查时可发现从股动脉开始,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测不出或明显降低,上肢血压增高等一系列阳性体征。

肢端动脉痉挛症 又称雷诺氏病,是一种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体末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多发生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一般在寒冷的季节发病,尤其是与冷水接触后发作,夏季症状减轻。表现为四肢末端对称性阵发性发白、紫绀,继而潮红、疼痛,通常因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而诱发或使症状加重。

如何远离尿毒症

尿毒症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顽症之一。爱肾、护肾没有捷径。不抽烟、不憋尿、不熬夜、不乱吃药、没有将军肚的'四不一没有'原则,加上少盐、少油、少糖、多蔬果等健康饮食习惯,就是最好的方法。尿毒症病患的产生与肾毒性药物使用,包括非类固醇消炎止痛剂的滥用及若干中药有关。以中药为例,几年前有人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中药导致肾衰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卫生部已宣布禁用包括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等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但事实上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药材不只这些,还有多种药材也都有,人们在寻求中医药治病、保健的同时,不能不注意中药材对肾脏健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由于高血压会有肾病变的并发症,对肾功能有负面影响,而肾功能不佳又会造成高血压控制困难,两者之间常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提醒病友,要格外注意自我血压监控,如果同时有糖尿病、高血压,而又不积极治疗,加上乱吃药的话,将会提早走上血液透析一途。保护肾脏健康的方法除了少吃盐分、多作运动、定期测量血压、保持身材等与高血压防治有关的要点外,还要适量喝水、不憋尿、不乱吃药,搭配正确的饮食习惯,即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纤维质丰富的食物以及少油、少糖、少盐的烹调原则,才是正确的爱肾之道。

(0)

相关推荐

  • 谐和阴阳是治病的目标和准则

    经方治病的标的,用一个字概括,是"和","和"就是"谐和".谐和什么呢?谐和阴阳气.如<伤寒论>58条曰:"凡病,若发 ...

  • 无忧山秘籍之:论广“目合则汗”专题

    无经方不中医 求医不如养生 养生不如寡欲 讲授人:圆光 校对整理:无忧村服务小组 为什么要讲"目合则汗"这个专题? 因为这个问题很常见,我们平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人,晚上睡觉时因为阴虚 ...

  • 失眠睡不着,老中医帮你入梦乡

    一, 阴阳表里营卫气血俱不和,桂枝汤能治失眠.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临床以汗出,畏风寒,脉弱为辨证要点."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诣故尔"方中桂枝辛温,通阳助卫,芍药苦寒,益阴敛营,生姜辛散,佐 ...

  • 中医火神派语录!!!

    <周易·彖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周易·象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黄帝内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 ...

  • 中医火神派李可,免疫系统病的辨证思路与方法,扶正袪邪是关键!

    中医火神派李可,免疫系统病的辨证思路与方法,扶正袪邪是关键!

  • 现代的中医火神派

    每日一话,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何绍奇 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   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 ...

  • 中医火神派:扶阳秘诀!

    <黄帝内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 ...

  • 神奇的中医火神派,您绝对不知道的秘密!

    "火神派"的开山之祖 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卢铸之先生更有&q ...

  • 中医火神派孙秉严治癌医案

    ●独创"三印.两触.一点"的辨证方法     "三印"属于望诊范围,指察望甲印.舌齿印.腮齿印,用以辨识机体之寒热虚实:"两触"属于切诊范围 ...

  • 神奇的中医火神派(不得不知)

    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长使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对我国近代中医学有着深远影响,下面由小编为大家详细解说. "火神派"的开 ...

  •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庄严医案】

    [庄严医案] 庄严,1971年生,福建省大田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曾师从著名伤寒学家黄煌教授,伤寒功底颇深.近年系统研究郑钦安医书,著有<姜附剂临证经验谈>一书,本节案例即选自该书.擅用姜. ...

  •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顾树祥医案】

    顾树祥,1943年生,吴佩衡嫡外孙,自幼随外祖父习医,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1986年自创昆明健民中医门诊部,从医38年,传承吴门学理,擅用六经辨证治疗多发病.危重症,擅用附子及四逆辈,近20年用附子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