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反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游戏。
网络游戏。
几乎玩过网络游戏的学生,都会痴迷,可能还废寝忘食。
为何如此。
很多原因。
其中一点,游戏给到学生的反馈是超高频率的。
登陆游戏,还没开始玩,一大推小点点出现在屏幕上,领取各种礼物与装备。
开始玩,打怪升级,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奖励机制,打一个怪,就会爆出你不知道的装备(不确定性也是让游戏上瘾的重要原因)。
与其说是你在塑造游戏中的人物,还不如说游戏中的反馈掌控了你。
如果把班级中各样活动或者习惯养成当做一个大型游戏。
要把班级这局游戏玩好,必然也是离不开反馈,并且是那种高频率的反馈。
我称之为班级每日反馈,当然每日反馈,更多在一天的集会时间呈现(晨会、小结会)。
每日反馈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速度快,常常在5-10分钟内完成。
下面几点,是我这一段时间,做每日反馈,得到的一点心得吧。
由于每日反馈的时间非常短,如果还是单纯讲述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明确一些常规养成。
一方面,我们讲得太多了,学生已经对我们的“说教”产生了抗体。学生需要其他更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讲述很多是告知,或者是命令,大脑天生就不喜欢被告知,大脑喜欢被启迪发问。照片是首选,一张照片呈现,足以概括老师要讲的许多内容,比如,这一段时间,重点反馈晚自习之后的早读准备,下面是几天的对比照片,信息量足,无所多言。只需要问两个问题,造成第一张照片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为什么到了第二张照片大家有了改变。班级常规这里扣分,那里扣分,老师确定很焦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记得一次听课,一位特级教师登台演讲,这位特级教师一直在一线。刚登台,这位特级教师就亮出手机,跟台下的观众说,你看吧,班级又扣分了,教室里面有垃圾,信息已经发来了。这位特级教师开玩笑说,我已经是特级教师了,每天班级还被扣分,大家心态放平一点,这天底下就没有不被扣分的班级,但是你们一定要知道,每一次扣分,虽然扎心,但是这可以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素材。我想这位特级教师说的,就是在面对班级一系列问题的时候,要去情绪化,不要一上来劈头盖脸一顿骂,连基本的原因都不分析。正如前段时间,班级有两次扣分,一次是开无人灯,还有就是抽屉整理不干净。我在晨会上,就直接呈现扣分,附上值周老师发来的照片。开始我没有放话,大家默默看照片,每一次沉默着看照片,其实是学生在审视自己,让自己看看自己,这比我们直接讲述来得更加深刻。我就学生问,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大家说对策,呈现在课件中。要给学生不确定感,这样学生对每次的反馈才有期待,充满好奇心。其实老师自己如果每次都是准备差不多的内容,老师自己也会感觉到没什么意思。1.讲故事。学生最喜欢,班级那么多书,我就在早读时间,随手一本,挑一个五分钟左右的故事。《终身成长》这本中,讲了一个实验,给学生每天看正能量的视频,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思维更加容易倾向于成长性,觉得自己努力一下也是可以办到的。也会播放一些日常学习生活视频,这些视频大多是剪辑过的。3.新闻播报。看到一些不错的新闻,也可以分享给学生。比如前几天人民日报推送的一篇《小学生在案板下学习一个月!网友:孩子,你努力的样子真美》。案板上是父母卖熟食,是生活,案板下是孩子认真上网课,是梦想。4.生活点滴。我会跟孩子们分享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温暖的事情,比如这个星期直播,一天晚上9点20,走进寝室巡查,江杨承还没有睡觉,我走到他身边,江杨承轻轻跟我说,丁爸这么晚还在值周,辛苦了。每日反馈这样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换一种思路,也会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