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更好的奖励
说到奖励,可能会提及更多的物质奖励。
大家头脑中会出现什么?小红花、奖状、一顿大餐、一册精美的图书、一笔足够吸引人的奖金等等。
在我们的意识中,进行大量的物质奖励,会削弱孩子完成一项任务的内在动机。
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就很好呈现了物质奖励是如何削弱内在动机的。
有一群孩子每天都到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踢球,吵吵闹闹。几天过去,这位老人不堪其扰。有一天,这位老人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明天继续来这里踢球,他们每人将会得到1元钱。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如约而至,一如既往地嬉闹,并拿到了1元钱。第三天,老人告诉孩子们只能给他们5角钱,孩子们有些失望,但还是踢完了球,领了钱再回家。第四天,老人只给他们5分钱,孩子们非常生气,不屑地离去,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来踢球了。
我们再来看另外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项关于学习动机的心理学实验,他让大学生被试解数学谜题,这些数学谜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内在动机。其中一组大学生每解完一道数学谜题之后,就会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另外一个小组则不会得到任何奖励。任务结束之后,他们会有几分钟自由选择的时间,他们被允许可以看杂志、玩游戏、发呆或者继续做谜题。结果显示,没有获得任何奖励的小组,做谜题的时间要比获得物质奖励的小组要多100秒。
没有1美元的物质奖励,反而那些孩子拥有更大自主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讲,外在的物质奖励,一定会削弱内在动机,比如一个孩子对于数学已经不敢兴趣了(也可以自己的能力完全不会做数学了),这个时候,再大的物质奖励可能也是没有效果的。
物质奖励等一些外在奖励,是好是坏,很难讲。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激励。
1、要把孩子的内在动机给激发出来。
内在动机,比如兴趣,会远远比外在动机来得稳定与持久。如果孩子喜欢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你对孩子有多大的奖励,那你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就好。
就像我自己,驱动我这几年持续不断写作的是内在动机,我的写作可能不会给我带来更多收益,有的时候还会占用更多的时间,我似乎也不关心有多少人会读到我的文字,但是我依然心无旁骛地坚持写,似乎每天的一点点写作,就是自己独有一种仪式。
2、无形的外在奖励对内部动机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孩子表现好了,把孩子表现好的地方描述出来,大大方方的表扬孩子,可能比直接给孩子买点东西,更加能够激励孩子。
所以永远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多表扬孩子。
3、不经意的外在奖励对孩子触动会更大。
我们现在很多奖励,几乎都是确定的。考试考得好,奖励。比赛有好成绩,奖励。反正就是孩子有好的表现,就会得到相应奖励。
但是换一种,改为,不要事先与孩子说明“你表现好就有奖励。而是表现好了之后,在告诉孩子有奖励。
比如孩子考试考得好,回到家,很高兴,跟你分享,这个时候,你对孩子说那我们到外面吃顿饭庆祝一下,这个效果会比较好。
如果事先说好,那么孩子去认真考试的内在动机就变了,变成了要去外面吃大餐。
而大量的随机奖励,其实是在不断强化孩子们的积极体验。
我现在,在自己班级也几乎是这样的,不提前说什么奖励。而是等到孩子出现良好行为,再去奖励。而且孩子们几乎不知道,我会在哪种行为之后给予奖励,孩子们几乎没办法去提前准备。
4、信息性的外在事件增强内部动机,控制性的外在事件则是减弱。
控制性的事件,很好理解。比如“孩子你考试100元,妈妈就奖励给你100元。”可想而知,那没有这个100元,考试就不考了吗。长期以往,就会出现开始的那个故事情节:老人给的钱少了,孩子们就不踢球了。100元就是这个妈妈控制孩子考试的工具。
那信息性的事件是什么呢?
就拿学校老师发奖状,或者孩子作文大赛获奖,获得奖状与奖金。这个奖状与奖金就是一种信息性的事件,这些事件是在孩子表现良好之后出现的,并非是一种控制,而是在传达一种暗示:你表现很好啊。
有一位教初中的朋友跟我说,不要看有些初中生人高马大,给他们发个小奖状,同样是屁颠屁颠的。
参考书目:《正向管教:跟孩子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