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李傕篇(尾声)
汉末群雄系列之李傕(尾声)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一——迷信鬼神,不遵皇权
之前讲到李傕、郭汜内斗以双方和解告一段落。接着再讲讲这期间李傕的一些表现。
李傕此人没有文化,而且非常迷信,对鬼神之道笃信不疑,经常大搞祭祀活动,找一些女巫术士之类的人唱歌敲鼓跳大神。不仅如此,李傕还把董卓神格化,给他立神位,常用牛羊来供奉,祈求董卓保佑。
董卓本身就是臭名昭著的人,李傕这么做,凡是有点见识有点骨气的人谁还会帮助他呢。只不过苦于李傕手握重兵,大家敢怒不敢言而已。
这样的人当然对皇帝不可能注意礼节。礼法礼法,古代的礼其实具有相当多法律的特征,尤其在宫廷礼仪上,不遵守礼节就是违反法律。可在汉室如此衰微的时期,当然没办法对李傕要求太多。话说回来,李傕虽然不尊重皇帝,但公平地讲他也从没有废立之心。
有一则有趣的事可以体现这点。有一天李傕去见汉献帝,可能是刚从战场上回来,手拿马鞭拎着刀就直奔献帝走过去。这可把汉献帝以及左右的侍中、侍郎们吓坏了,不知道李傕要干嘛,于是大臣们纷纷握紧佩刀站在献帝左右以护驾。
李傕走到近前,言语却非常礼貌,每句话前都以“启奏陛下”、“启禀皇上”之类的敬语说话,说的无非是今天跟郭汜打得如何如何,汇报了一些情况,并无对献帝威胁的意思。汉献帝紧张的要命,也不敢多问,只是随口附和:“李将军做得对,打得好”之类的话。
神经大条的李傕丝毫没有察觉皇帝和大臣们的恐惧神情,出来后还挺高兴,逢人便说:“陛下真是圣明之主啊!陛下都支持我,还有什么好怕的?”高高兴兴地回到自己的大帐。
《献帝起居注》载:傕对帝,或言“明陛下”,或言“明帝”,为帝说郭汜无状,帝亦随其意荅应之。傕喜,出言“明陛下真贤圣主”,意遂自信,自谓良得天子欢心也。
看到这里您是否有哭笑不得的感觉?还没完呢!高兴过后李傕也回想起汉献帝身边那些人,心想:“他们带着刀站在皇帝身边,什么意思啊,难道是要图谋于我?”您看,李傕自己拎着刀见皇帝,却怀疑别人拿到是要害自己,这个脑回路着实不是一般人能理解。
换成今天的我们,也就当个笑话一听一乐,可李傕要是越想越疑心,这事就要严重了。好在有位侍中李祯,与李傕是老乡,赶紧跟李傕解释:“那些人之所以持刀,只是因为身在军营之中,不得不履行保护皇帝的职责,这是国家早有的惯例而已,将军不必多心。”这才使李傕放心。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二——内外交困,陷危局而不自知
在上一期文章中,笔者在结尾讲到张济即将登场,改变李傕、郭汜之间的争斗格局。在正式讲述张济前,笔者再简单做点铺垫。
且说李傕、郭汜开战,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全都遭殃。数月之后双方损兵折将又摆不平对方,仍旧僵持着。这时汉献帝派谒者仆射皇甫郦担任使者,再次试图劝说双方罢兵。皇甫郦凉州出身,口才非常好,他先去见的是郭汜。上期提到,郭汜的实力终归还是稍弱于李傕,所以此番老乡来访,郭汜便表示同意和解。
皇甫郦再去见李傕,掌握战场主动权的李傕却不肯罢兵,说道:“我有讨伐吕布之功,辅政四年,三辅清静,天下人所共知。那郭汜不过是个盗马贼,怎么配跟我相提并论?必须杀掉!您是凉州人,看我手下兵强马壮,足够把郭汜给办了吧?何况郭汜劫持公卿大臣,恶行累累,如果皇甫兄你再替他说好话,我李傕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看李傕此时多么得意忘形,之前共同起兵、共掌朝政、共同享乐的兄弟般的郭汜,如今在他口中只是个盗马贼,只欲除之而后快。
皇甫郦也是耿直尽忠之人,又给李傕分析了一通董卓覆灭的原因,以及当下的局势,只可惜李傕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要拿皇甫郦开刀,多亏李傕手下有个明白事理的部将王昌,网开一面把皇甫郦放走了。皇甫郦劝说李傕的原文很长,这里就不全贴出来了,只节选部分与本文有关的文字。
《献帝起居注》载:(皇甫郦)答曰:“今郭多劫质公卿,将军胁至尊,谁为轻重邪?张济与郭多、杨定有谋,又为冠带所附。杨奉,白波帅耳,犹知将军所为非是,将军虽拜宠之,犹不肯尽力也。”
这里提到的人名有张济、杨定、杨奉,笔者为您分别梳理。
首先说张济。他跟郭汜、杨定有谋,又得到“冠带”也就是士大夫的支持。如果皇甫郦所言为真,那么张济并不像我们通常的印象,置身于李郭樊三巨头之外,安心驻扎于弘农,只在李郭争斗后期介入进行调停的居中人形象。相反,他暗地里与郭汜勾结在一起。为什么会这样呢?
笔者认为,张济外屯弘农纯属实力较弱的结果,并非他无心权力。相反,当李傕在与郭汜的争斗中占据上风,张济反而开始支持郭汜,为的就是让李傕、郭汜继续斗下去,两败俱伤后他才有机会上位。关于这点,后面笔者会再次证明。
再说杨定。在李傕篇之前文章中,笔者讲过董卓派系的几大山头,其中就有杨定,此人在董卓军中地位非常高,是与牛辅、董旻、胡轸相当的重量级人物。只不过后来牛辅的几位部将依靠兵力优势占据权利核心,杨定就此被排挤。此番与郭汜、张济勾结,目的当然很明确,扳倒李傕,换人上位。
最后是杨奉。杨奉与其他几人的出身又有不同,而且他的崛起标志着原董卓系诸将的衰落。杨奉是原白波军将领,在189年被董卓派兵击败后招安,成为李傕部下。在李傕、郭汜交战中还曾经在关键时刻英勇救援李傕。
然而李郭樊之间的不断内斗使凉州兵损耗严重,这时非凉州系的杨奉就开始有想法了。随着凉州军与白波军比例的变化,杨奉越来越被李傕重视,军中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杨奉也日益骄横,逐渐有所保留,作战时出工不出力。
张济、杨定、杨奉这些人都在摩拳擦掌,可李傕根本毫无察觉,即便皇甫郦已经指出危险李傕也根本不听。既然李傕听不进忠言,那留给他执掌权力的时间自然就不多了。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三——杨奉反叛,释放献帝
上篇文章结尾讲到李郭二人和解,究竟怎么回事呢?李傕不是不答应吗?原来,杨奉动手了。
郭汜示弱后,李傕又被封为大司马,一时间春风得意。就在此时李傕部将杨奉勾结李傕的侍卫宋果谋杀李傕,密谋泄露,杨奉只得起兵叛变。
《三国志·董卓传》载:傕众叛,稍衰弱。张济自陕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丰、霸陵间。
看到这里非常明显,杨奉叛变使得李傕力量大减,此时张济出现得时机非常微妙,失去优势的李傕只得接受张济的劝解,与郭汜罢兵。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李傕不得不把汉献帝释放。这当中各方力量的激烈讨价还价必不可少。失去汉献帝,标志着李傕的权势一去不返,注定走向衰落。
同年七月,汉献帝在郭汜、张济、杨奉、杨定、董承诸人的保护下踏上东归洛阳的旅途。失势的李傕被众人排挤出核心圈,只能屯兵在池阳。
张济
这里又出现一个人,董承。在《三国演义》里董承被塑造成一心拯救汉室的大忠臣,不仅是皇亲国戚,而且在朝廷内积极组织反曹联盟,著名的衣带诏就是汉献帝交给他的。
然而历史上的董承,虽然皇亲国戚身份不假,军事生涯的出身却是牛辅部曲。在皇甫郦劝李傕的话语里,将董旻、董承、董璜并称“鲠毒”,可见董承与董卓之间也应有亲属关系。实际上董承图谋曹操的真实目的也很难称得上匡扶汉室,更多是想自己上位。
能够相提并论的军阀越出越多,这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典型特征。董卓死后有李傕,李傕失势后大家都差不多,于是这些张三李四纷纷跳上前台,可怜的汉献帝像唐僧一般,谁都想吃一口。
《后汉书·董卓列传》载:以张济为骠骑将军,复还屯陕。迁郭汜车骑将军,杨定后将军,杨奉兴义将军。又以故牛辅部曲董承为安集将军。
根据这段记载,杨奉反叛李傕后,朝廷中央的权力格局再次变化,李傕空有大司马之位而丧失权力,实权人物的排名变为张济、郭汜、杨定、杨奉、董承。而且张济在李傕郭汜之后,也得到了开府的权力。可见张济虽然硬实力不行,但权谋方面比李傕、郭汜还是要高一些。然而这么多人分享权力,必然导致结构更加不稳定,很快变数再起。
杨奉
李傕重大事件之十四——混战落败,退守弘农
汉献帝在众人保护(挟持)下东归洛阳,然而路途并不顺利。很快郭汜觉得,李傕失势后自己才是最牛的人,天子理应由自己掌控。于是就威胁汉献帝要迁都到郿城。汉献帝当然不能同意,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只得投奔到杨奉营中。杨奉还真的击败了郭汜,和其他人继续保护天子回洛阳。
落败的郭汜这才觉得原来打了半天,还是李傕好,于是又跟李傕合兵一处。结果护送献帝东归的军阀之间也不太平,使得献帝争夺大戏悬念再起。这次又要牵扯出一个人,段煨。
段煨是著名的“凉州三明”之一段熲的族弟,也是董卓旧将。献帝车驾行至段煨地盘华阴县,段煨以隆重的礼节盛情款待。段煨倒不是作秀,而是他确实与其他凉州军阀不同,出身名门的段煨不仅不掳掠百姓,而且鼓励农业生产,在他这片土地百姓能够过得比较安稳。
董承
身处乱世而能保境安民、心系汉室,出身凉州的段煨确实难能可贵。然而段煨有兵、有粮、有钱,自然惹得别人眼红,杨定就是那个眼红者。杨定诬陷称段煨迎接汉献帝不下马是意欲造反,于是率兵攻打段煨。事实上杨定就是随便找个借口想吞并段煨而已,因为以前太尉杨彪为首的大臣们纷纷力保段煨,称其不可能反叛,杨定还是一意孤行,然而十几天都没能攻下。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段煨一点都不慌张,一边跟杨定作战,另一边每天精心为汉献帝准备御膳,然后去向公卿百官问好,全都不耽误,谁是叛乱者众人心中都有数。
李傕、郭汜听说杨定跟段煨又打起来了,这哥俩又看见了曙光,连忙点起兵马杀奔华阴,最可笑的是,李郭二人打的旗号居然是救援段煨。
《后汉书·董卓列传》载:李傕、郭汜既悔令天子东,乃来救段煨,因欲劫帝而西,杨定为汜所遮,亡奔荆州。而张济与杨奉、董承不相平,乃反合傕、汜,共追乘舆,大战于弘农东涧。
被两面夹攻的杨定逃往荆州后不知所踪,就此消失于历史舞台。
很快张济又被杨奉、董承排挤出圈,于是联合李傕、郭汜一起追杨奉他们。这多半也是因为派系原因,张济与李郭二人本就同出一系,是既得利益者,跟杨奉他们不是一路人。董承虽然也出身凉州系,但毕竟是后来居上者,与张济之间存在很深的隔阂。
于是有趣的现象出现了,李郭张三人兜兜转转,竟然再次联合到一起,简直让人眼镜碎一地。
这三个人联合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单凭杨奉、董承肯定打不过。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李郭张把杨董打得满地找牙。
《后汉书·董卓列传》载:承、奉军败,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皆弃其妇女辎重,御物符策典籍,略无所遗。
两大军阀阵营交锋,根本没人在意皇室物品与珍贵的典籍,全都在战火中损失殆尽,让人惋惜不已。
打不过李郭张,杨董二人该怎么办?请援兵。
这些军阀中,只有杨奉的根基不在凉州而在关中,所以往东走对他最有利。别忘记此人出身白波军,当年的白波军广泛活跃在司隶、并州地区,而且除杨奉投降董卓外,还有很多人没有投降,仍然在做叛军。杨奉想起这些老战友,一面派人跟李傕假装和谈,另一面赶紧派人到河东去找白波军将领韩暹、胡才、李乐,以及南匈奴左贤王去卑。得到援军的杨奉展开反击,打退了李傕等人。
兴平二年(195)十二月,李傕、郭汜、张济再次进攻,这一次他们杀红了眼,不仅杀敌军,连皇帝的侍从、婢女都不放过,很多大臣也在抵抗过程中战死。杨奉与董承冒险把汉献帝连夜送到黄河对岸,这才彻底摆脱凉州兵的追击。
已经安全的汉献帝派太仆韩荣到弘农郡向李傕、郭汜求和,反正已经不可能再抓到汉献帝,李傕也顺水推舟,只得把手中的公卿百官以及宫女家眷全部释放,否则这么多人还要消耗很多粮食。
您可能觉得笔者说李傕释放这些人质是为节省粮食有些夸张,其实一点也不夸张。李傕、郭汜驻扎在哪?弘农。这是张济之前屯兵的大本营。既然是大本营,当然要用心经营,不会被当做劫掠的地方。然而即便如此,整个关中经历连续战乱与劫掠早已荒废。
缺少粮食的张济选择南下荆州抢粮。
结语
张济的结局
建安元年(196)初,张济率军到南阳穰县抢粮。结果大家都知道,张济身中流矢而死,军队被侄子张绣接管。刘表顺势让张绣进驻宛城,替其看守荆州北大门。
张济在不少人印象中貌似与李傕、郭汜有所不同,似乎更倾向汉室,为人也不那么残暴。其实这多半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张济没有李郭暴虐,只是因为实力较弱,长期驻扎在外并未参与朝廷事务造成的印象。从他出兵参与和解的时机,以及先勾结杨奉、再投回李郭的行为来看,此人在凉州军阀中可算是一个精于算计的利己主义者。最终因为缺粮去劫掠荆州,意外死于流箭,也算是比较好的死法了。否则再往后汉献帝东迁许都,凉州军阀们就将迎来清算,到那时张济将会身败名裂。
郭汜的结局
郭汜的死因语焉不详,所有史料都只记录被其部将伍习在郿城杀死,时间大致在建安二年(197)。至于伍习为什么要杀郭汜,伍习后来去了哪里,郭汜的部队被谁接管,史料全都没有提及。
细究起来,郭汜在史料中被提及时,几乎都是作为从属性角色。大部分时间跟在李傕后面,也有跟在张济、杨奉后面的短暂时期。总之,史料中几乎找不到郭汜单独出现的事件,人物形象太过模糊,可能这也是他的结局没有留下详细记载的原因吧。
李傕的结局
作为掌控朝政长达四年的大军阀,李傕控制汉献帝的时间比他的旧主董卓更长。然而即便同为大恶人,人们的印象中董卓是大魔王,李傕只是个无脑匹夫,人物气质上有着天差地别。都是杀人无度,欺压百官,祸乱朝政之人,但董卓好歹能让人又恨又怕,李傕则让人提不起兴趣,这倒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建安二年(197)冬十月,汉献帝命谒者仆射裴茂率领关西诸将段煨等人讨伐李傕。当然,这时的皇帝控制者变成了曹操,但讨伐李傕这件事,毫无疑问是汉献帝发自内心想去做的。李傕不愧是董卓余部里最能打的,被段煨、梁兴、张横等人轮番攻击,并未迅速崩溃。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退守黄白城的李傕终于坚持不住,兵败身亡。汉献帝对李傕恨之入骨,不仅令传首至许都,而且悬高额赏金捉拿李傕的两个侄子李暹和李利。
回顾董卓之死,尚有名士蔡邕为其惋惜,而李傕之死恐怕所有人都会大快人心。董卓虽然暴虐,然而出身于士族,在祸乱朝政之前走的还都是正常的晋升渠道。然而自李傕开始,东汉官僚体系彻底崩坏,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四个武夫成为掌权者,随意任免官员,原有官职的内涵遭到极大破坏,使得皇帝权威大幅消减。可以说地方诸侯真正开始完全不听朝廷号令,正是从李傕时期开始。
然而汉献帝虽然脱离李傕控制,不必再担心性命之危,整个汉帝国却仍然在通往深渊的道路上狂奔着。
李傕系列文章至此完结,至于杨奉、董承以及白波军将领们的故事,考虑到文章主旨,笔者并未完全展开。甩开凉州系势力后,杨奉这些人在汉献帝东归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表现,笔者将在下一位汉末群雄,张杨的篇章中继续讲述。
感兴趣的朋友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