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视阈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策略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深入且日趋频繁。国际交流对口译员的需求不断上升,对口译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汉英口译过程中,汉语作为母语,对中国译员来说一般难度不大;但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式、语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汉语中经常会出现文化负载词,照字直译往往会对听众理解源语造成影响。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terms)指某种文化中标志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在汉英口译过程中,译员应当恰当处理文化负载词,准确传递语义,让听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释意学派认为,交流双方感兴趣的并不是彼此所用的语言,而是他们试图传递的信息和意义,这才是交流、理解和合作的目标。因此,在汉斯出版社《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期刊中,有学者认为口译的目的就从传递词义变为传递说话人的目的;而口译的过程也从对源语词义的直接阐释变为“领会源语的意义,并通过目标语将意义再表达出来”。

此外,意义的领会并非是分阶段完成的,即并非先理解语言,再理解话语篇章,而是即刻在篇章层次上进行语义的理解。因此,在进行汉英口译时,译员应紧抓源语的核心语义,理解语篇,跳出源语语言形式上的限制,做到“得意而忘形”。

释意派学者认为,口译不是一种单纯的转换语言符号的活动,而是一个话语意义的再表达过程,它包括理解源语、脱离源语外壳和重新表达三个步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线性转换过程”,而是一个“三角形的过程”,即听辨源语→ 理解意义 → 目标语表达。

与英语不同,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在表达上常有许多文化负载词。因此,译员应当充分理解源语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以合乎目标语表达习惯的方式,对文化意义进行重述,实现译文“意义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对等”。这需要译员跳出源语的限制,从整体上把握意义,灵活使用直译、意译、信息增补、信息精简的汉英口译策略,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

直译法是译员在判断源语的文化信息易于被目标语听众接受的前提下,为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而做出的选择。采取直译策略的可行情况有两种。其一,许多中国特色表达有对应的英文表达,采取直译策略,目标语听众能够准确把握源语的意义;其二,源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简单明确,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不会影响听众的理解。

释意理论认为,翻译追求的是原文和译文的意义对等,而非词语对应。意译是释意理论的集中体现,即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获取源语意义之后,摆脱源语语言形式的束缚,以合乎目标语表达习惯的方式进行传译,其优点在于译员可以清楚地传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义。

信息增补指的是译员在理解过程中识别出源语中未明示的信息,通过增词的方法,将源语中暗含的信息传达给听众。信息增补法体现了释意理论下译员在语篇层面上对源语的整体把握。在汉英口译中,增补法多用于处理汉语中常常省略的逻辑关系、习语等,以消除目标语听众可能产生的疑惑。

在结合释意理论相关观点,对上述文本进行了具体分析之后,笔者发现,直译、意译、信息增补、信息精简四种汉英口译策略能最大限度保留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并在意义层面上实现与原文的对等。因此,译员在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时,应当跳出源语外壳,合理运用口译策略,准确完整地传达源语意义。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2677/OETPR.2021.3100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