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神权独尊 半拉山出土古玉(2)
上一期栏目中(告别神权独尊 半拉山出土古玉(1)点击蓝字查看原文 )我们为大家简单介绍了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的背景、出土玉器的器型及材质特点等内容,今天我们就几件半拉山出土典型玉器的加工工艺及微痕特征分别进行说明。
半成品玉器
先来看看这件半成品玉器,它对于玉器加工工艺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过去人们对玉器加工手法、手段、程序有不同的见解,在没有实物证明的情况下大多只能依靠猜测,缺乏直观的认识,通过研究这件半成品玉器,我们就可以明确古人制作玉环或者环状配饰类玉器的步骤。
这件半成品玉环内径约为6厘米,基本上是一个标准尺寸的手镯的大小。玉匠先将玉料加工成为圆柱体,然后从一端用管钻加工,钻到一定深度的时候沿外圈进行切割,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玉环的坯子。古人在加工此类器物的时候为什么要做到一半就进行外圈的切割呢?因为古代先民使用的工具都是手工制作的,管钻钻得越深阻力越大,手工打孔的效率也就越低,所以每钻到一定深度就截下来一个坯子然后进行精加工,下次需要的时候再重复这样的工序,减轻“工作负担”。
这件半成品玉器使我们明确了古人手镯、玉环等一类玉器的加工过程。
蛇纹石玉镯
这是一件玉镯不同角度的照片,玉镯为蛇纹石材质,也就是典型的岫岩玉,岫岩产玉石有两大类:一类是透闪石玉,另一类是蛇纹石玉,同透闪石相比,蛇纹石耐腐蚀性差,比重轻、硬度低、质脆,价值也相差很多。
这件蛇纹石玉镯有一道裂口,但是并没有断裂。这说明玉器在长期受力不均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变形而不破碎的,这个玉镯经历了5000余年的漫长时光,受外力的作用上下、左右都发生了塑性形变,不可能恢复当初的面貌了。
鸟形佩
这是一件半拉山出土的鸟形珮,一般也称鸟形佩、玉鹰或者是玉枭。玉鸟不大,只有4-5厘米宽。放大局部可以看到明显的加工、打磨痕迹,背部中间有一对对穿的牛鼻孔,右侧还有一个小的透孔。
半拉山墓葬经过碳14测年,距今大约5300年到5000年之间,属于红山文化晚期。有的玉友可能会认为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光阴,玉器上的细微痕迹会消失不见,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曾经在距今9000-10000年前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上看到过清晰的加工制作痕迹。我们都知道玉石属于无机物,它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上亿年,数千年的光阴对于我们来说是漫长而遥远的,对于玉石而言则稍显短暂,它们依然保留着很多古代先民治玉时留下的痕迹。
我们再来透过现代科技设备看一看玉鸟背部的牛鼻孔。通过显微3D测量,我们可以得出牛鼻孔加工的尺寸和钻孔的角度。两个牛鼻孔的打孔角度非常接近,可以断定不可能是随机加工出来的,类似的牛鼻孔也在其他红山玉器上出现过,经过测量我们发现它们与玉鸟背后的牛鼻孔一样,有着高超地打孔技术,左右孔洞各自保持一定的角度,且误差极小。
我们认为古人加工牛鼻孔的方式很可能是将玉料固定在一个工作台上,用来打孔的钻头在钻孔的过程中角度固定不变,完成一侧孔洞的钻磨之后,玉料水平调转180度,继续第二个孔洞的钻磨,直到两个孔洞贯穿为止。
小
结
1、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墓葬里出土的玉器,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显示出墓主人尊贵的身份。大约5300年到5000年前人类社会已经有阶级产生,并已经孕育出了礼玉制度的雏形。
2、玉器的加工有比较固定的模式,且有可靠、先进的工艺。牛鼻孔的精确钻孔工艺说明那个时候的玉器加工工艺已经十分成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玉器的制作。
3、半拉山墓葬遗物经过碳14的测年,确定遗址时间大约在5300年到5000年之间,属于红山文化晚期。经过数千年的光阴,玉器本身的加工痕迹依然可以清晰地保留下来,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甚至消失。
版权声明:文字及图片版权属每天美玉及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