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驴技穷”新注解

许多人喜欢用“黔驴技穷”来形容某些人和某些事物,而食用菌产业扶贫在贵州搞得最为热闹,所以菌业里提到的“黔驴技穷”要比别的范畴多。
“黔驴技穷”的字面意思是:“贵州那里的驴其实没啥招数”。但这种理解,显然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很多人不太了解黔驴技穷故事的来龙去脉。
黔驴技穷是唐代文人柳宗元编撰的一个故事,原文是这样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我不做过多解释,我注意的重点是:“黔无驴”,也就是贵州本来没有驴子,那倒霉催的驴子是“好事者船载以入”。这就是比对到今天,贵州食用菌技术人才高度缺乏,官方稀里糊涂引进了一批。
而这些引进的食用菌“技术人才”在溜了一圈后,许多都被发现是“技止此耳”,足见这个事情也是“好事者”无事生非的结果。好事者就是官方那些瞎决策的,类似的事情当然不仅贵州有,其他地方也有,需求的莫名其妙暴增,副作用就是劣质货泛滥。
为什么会这样呢,要知道所谓引进,或多或少还是有所考察的啊。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即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全面性和地域性问题,自然,也有考察者的利益问题。
就是说即使是在原来地方做得很好的人,经验也足够丰富,都未必能够在贵州做好,尤其是北方干燥空气的那些地域来的经验型技术员。这种人用黔驴技穷形容就要加一个逗号:黔,驴技穷!就是“在贵州,别处来的吃苦耐劳型的经验模式不够用了”的意思。至于那些还没来贵州前就不咋地的,就各种技穷了。这是贵州的人才观的问题了,如果能够给相关官员带一些灰色利益,那就是顶尖人才了。
如果真的要批评一下贵州,那还得从“无驴”说起。贵州这个地方的风气,是比较自大的,这是另一个成语,如果接触一下贵州官员,则就必然感触更深。在食用菌产业扶贫的魔幡之下,他们根本觉得技术人才和技术的重要性不如钞票,而且由于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在那里任职过,所以贵州虽然号称穷省,实际上政府是不穷的,不仅不穷,在国内甚至算中偏上,比内陆很多省都多金。
所以在贵州真正的人才是没有地位的,现在食用菌方面甚至请了几个中小学教师在帮忙胡吹,类似俺这种不听话的在贵州很难有作为。贵州官方请的那么几个“人才”,我们基本上了解,选择人才的原则的特殊性,就是贵州特色。
贵州的问题焦点,是营商环境和人才制度问题,这个问题的适用成语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水土异也”,是神马人到了黔都要技穷的。正经八百做事的,在贵州,也是“至则无可用”。
难听点的形容是,贵州不仅是“黔驴技穷”,就是黔马也技穷,黔牛也技穷,在这里正常人是机会不多的。贵州的机会都属于胆大敢吹的,在贵州得到好处的也大体上就这些人。这么说来,就是我们很可能对贵州本土人才有点不公平了,因为他们是真正的“黔驴”,但不一定技穷,贵州原有的食用菌人才,在扶贫之前也不是闲着不干活的。但某些“黔驴”是真正的技穷,这就是贵州那些“能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硬性在“无驴”且市场缺驴的情况下搞那么多磨坊,最后找不到足够的驴,然后把鸡鸭猫狗都当驴使,后果可想而知。
大体上,贵州现在把食用菌产业扶贫吹得越响的地方,实际情况就越是骑虎难下。为了大干快上,有驴建磨坊,没驴拿狗拉磨也建磨坊,磨不出面不打紧,只要那磨一直在响就行。
假设贵州不把泡泡吹这么大,少建点磨坊,力气都花在找驴养驴上面,就不会有人老是扣“黔驴技穷”的高帽子了,那贵州食用菌产业还是会有希望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