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责任的第一承担者(中)

三、错季,农民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后果

《中菇》里说到:“由于受到2017年冬季大雪影响,西峡等地山区交通运输几乎瘫痪,导致木屑等生产物资迟迟不能到位,而且木屑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好多菇农抱着等等看的态度,等木屑掉价;还有一部分菇农,资金不凑手,算筹钱;以至于平时正月十几(阳历3月初)就该制棒了,今年有不少人一直拖到二月二十甚至二月底(阳历4月中旬),这中间耽误了一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错过了制棒、接种和养菌的最佳时机。”这同样是一个推诿责任的借口。

作为专业的栽培农户,所有的工作都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提前量也是必须有的,就好比我这样经常性乘坐飞机的人,不能把时间卡太死,否则误机是必然的。菇农不把自己的工作当事儿做,没有提前量,是相当不负责任的行为,怎么可以推到天气头上?老天爷不会喊冤,就可以什么屎都拉他头上了?

而另一个不正确的说法是“最佳时机”,什么是最佳时机,我认为在变化莫测的气候条件下,最佳时机只是一个机遇问题而不是时间问题,但人类的科学技术不就是用来克服这些困难的吗?自己不能够很好掌握具体应用的理论和灵活度,怨天尤人成为习惯,可这样的习惯是无济于事的。

类似的还包括制种与购种,很多农户都是一次性购入大量菌种慢慢使用,由于工作拖沓,又不能够很好的保存菌种,结果菌种由正常逐渐老化甚至干缩、出菇,这会使问题出现都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计划不如变化快”,这其实还是计划没有包含变化的可能性在内。古人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现代菌业的从业者却都要事到临头才知道出问题了,归根结底是人的意识出了毛病。菌业作为农业的最新分支,其工作最接近工业,而意识上却仍旧保持传统种植农业的惯性,这样是人就不适合从事食用菌产业了。

工厂化食用菌栽培直接就是工厂农业了,要有打破工农业界线的概念,才适合经营食用菌产业。

四、技术无止境,解决问题必须了解本源

出问题了,简单归结于“技术不过关”这样的粗糙结论,是流行率很高的错误。

我已经不记得多少次谈过技术的构成问题:一是技术理论基础,二是技术操作实践。但悲剧化的问题是,前者不仅不被重视,也很少人真的懂,现在网上的争论,常常就可以明显看出一些所谓的“技术员”在技术理论的适用和解释上的高度无知。

去年有一家农户因为冬季制棒后用了保温条件培养,结果很早菌丝长满,但到菌棒成熟后,天气已经不适合出菇了,越夏过程里,因为管理不当,菌棒又受了热伤,所以小菇比例相当高,一位农民老师傅居然解释为菌丝缺乏冬季冷刺激所以长不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香菇需要冷刺激来决定菇的大小和产量高低,(秀珍菇是在较高温度条件下需要冷刺激催蕾,也不是促进产量和大小),不知道这些说法他是怎样臆想出来的。

在香菇的生产管理上,污染责任推到灭菌和菌种上是常见的,但实际上这两个方面出问题的可能性是相对小的。因为因为灭菌是个比较死板的活计,自己做尤其不可能有灭菌不彻底的问题,那是宁可错杀三千的,灭菌过度才菌业的最普遍状况。菌种当然不会绝对纯洁,不过这又是一个比较容易克服的事情,多挑选就是了,同时口碑也有很大的影响,能够长期存在的菌种生产者,不会出高污染率的菌种这样的低级错误,这种错误一出来必定彻底丧失市场。

但现在许多生产者因为多年从业,又是在自然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做,开始一定小心,成功后就很容易滑向轻视技术原理和操作随意。所以菇业里有越做越不懂的说法,其实就是不光不懂技术原理,而且连操作水平都在下滑。

对于这种状况,我的看法就不是技术不过关,而是根本不懂技术,好比背书的,既不知道内容,也不会写作。背书背的多顺溜都不代表懂了什么,做菇做得曾经多高产也不代表什么,稳产平均水平之上,比高产更重要(稳定保持高污染的和稳定低产的不包括在内)。

所以,我对这种大范围问题的总结,是技术根本没有得到普及,需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但好笑的是现在培训新菇农很流行,补强老菇农完全不受重视,所以,不论新老产区,都仍旧会大面积出事。记得我批评阜平香菇生产出大面积链孢霉的时候,梁希才的公子梁晓生就表示出链孢霉不奇怪,因为他们家也不过就那个水平。不过这个水平只能自己种菇,走出去给别人弄,就是谋杀了。河北辛集的万隆公司就有过这种深刻而沉重的教训。

所有这些,都只说明菌业的主流思想是把操作从技术里剥离出来,并以之作为全部内容去做普及,就这样的情况,还能谈什么工匠精神么?扯淡而已。技术问题也只能是栽培者自己的问题,即人的问题!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