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前面还有逻辑和常识
我作为长期从事技术咨询服务的人,遇到的各种怪事和怪问题是层出不穷。今天就通过一些例子谈谈从事食用菌技术工作(当然包括普通栽培者,因为你不懂技术就做不好)的一个基本要求。
技术这个东西,尽管有其独立的专业理论,但仍旧属于客观规律的基本范畴,只要是客观规律,它就必然要按照逻辑的方式存在,而一些简单的大家都知道常识,不过是逻辑语言的通俗化个别化而已。
首先必须理解的是,知识无限,认识有限。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朋友问出一些超越常规的问题,比如问某种原料能不能种某种菇。
我相信没有人用过所有原料种所有菇,同时,能不能用和使用结果也是两回事。例如稻草种平菇,这个曾经是很流行的,但现在你找不到了,因为稻草确实能够种平菇,特别是在棉籽壳价格飞涨而劳动力还不值钱的时代,稻草种平菇因为其便宜而得以风行。但随着时代和环境、技术的变迁,生料风险加大,熟料操作太多,稻草种平菇就很鸡肋了,因此逐步被放弃。
对于已经在从事栽培的人来说,对此的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试验而非咨询,咨询的内容应该是处理方法和配方建议,有些菇种特性就不怎么挑剔原料,而也有一些菇种特别挑剔原料。(传统的食用菌技术理论对菇种的划分是木腐菌和草腐菌两个类型,现在看来,这个划分就不合乎逻辑了。动物有肉食性和植食性的划分方法,但还有一种杂食性的类群。为什么菌物里面没有兼腐性的类群呢?这是鄢氏菌论的第三猜想了,以后会详细说)
所以,只需要知道你做的菇种的营养习性以及你选择原料的属性,就知道有没有可能性,至于使用结果,那得根据效果进行计算,有可能性的如果价格高了也就没有使用意义,或者资源限制没有空间,这都是需要提前想到的,而价格低难操作或者产率低也同样没有意义。产率可能通过原料搭配后得到改善,所以咨询一下配方建议倒还是说得过去。
这种把未知而且被咨询者也同样未知的问题抛出来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合乎逻辑的——即把专家看成万能。
我遇到的另一个奇葩问题是夏季香菇菌棒越夏能不能浇水降温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同样缺乏逻辑思考。
一般情况下,越夏要防止菌棒进水引起烂棒,但与水量的多少,能否积聚以及时间点有关,并非每一个棒子都会坏,而一旦温度超越上限,那就是全军覆没。讲难听点的话,希望死光还是死一部分?这个相信很容易判断。应该注意的是温度是否构成危害,同时注重浇的水量及时机,以及配合通风,达到既通过风吹除去多余水分又不至于积聚的效果,实际上基本上就没有绝对不可以浇水的说法。
这是一个局部与整体关系的选择性问题,但居然被当成了复杂的技术问题,如果是问夏季高温浇水降温注意事项,那就变得很合理了。这不是咬文嚼字,而是不爱用常识逻辑思考的习惯。
有一个轻松的笑话问题:怎么彻底去除进到菌褶里的沙子,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我们不是应该防止泥沙进入菌褶么?为什么要先进去再弄出来?算画蛇添足呢还是脱裤子放屁?都是!我的回答是把菇和沙子一块儿扔掉!
先犯错再纠错,何如不犯错,完全脱离常识了,晕。
所以,总结起来,搞食用菌栽培工作,还是要从基本的逻辑思路和常识开始,不能无边无际的从目标希望开始。学王健林他儿子“从一个亿开始”,那只能说着玩,和马云的武功就一个德行了。
不懂得基本原理,光靠所谓勤奋和聪明,三辈子也不可能把种菇这个事情做好,基本原理也就是逻辑依据和常识理论,没有那么复杂,但也不简单,我一些比较亲近的朋友们经常就一些理论的咨询,而很少咨询具体操作这种不动脑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