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棉麻史话

宁海棉麻史话

文/应可军

我国最早出现的是麻、葛纺织,我国是麻的故乡,在元明两朝棉花栽培普遍推广以前,麻织品是平民百姓最主要的衣着材料。而棉纺织和棉花的人工栽培,首先是在我国华南、西南和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的。棉麻纺织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提到宁海的布史。宁海旧时的布分两种。一是夏布。夏布看似粗粝却抚之柔软,看似陈旧朴素却淡然若风,它完美地与中国人的东方气质相契合。在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之前,宁海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床铺都是用粗布手工纺织而成,由于这种布纺出的衣服线条简单,色彩单调,质感也较为粗糙,如果女儿出嫁,夫家派来的马桶小兄一定要让他挑走青布袋装的马桶、席子等先行。这是十里红妆的前奏曲。近百年来随着纺织工业的现代化,粗布逐步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宁海也是走过这样的历程。这几年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环保,自然”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昔日的老粗布经过现代工艺的创新和改变,色彩更丰富,触感更舒适,成为适合现代人群需求新型家纺用品。苎麻在90年代以前,那可是个宝,说它全身是宝也一点不夸张。现在还清楚的记得,许多年轻人不知道宁海老底子园地荒滩到处长有苎麻。在以前村里的老奶奶们,没事了就会搬一条板凳,然后把一只脚的裤管卷起来,一边聊天一边搓苎麻。因为苎麻搓的麻绳,在农村里是用途非常广的。比如其中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用途,披麻戴孝的时候,所用到的麻绳,就是苎麻经过简单加工而成的。苎麻在古代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其也被称之为“中国草”。因为这种植物是中国独有的,其种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说道苎麻的用途,第一个自然就是纺纱织布了。苎麻的茎皮纤维细长,韧性很强,富有弹力,并且拉力强。其经过浸麻、剥麻、漂洗等十多道手工工序以后,就可以制造成为夏布了。一般来说,苎麻的纤维很长,手感也会感觉粗糙很硬,而布料却是最好的之一,看上去会比较光泽靓丽。另外,苎麻可以制作出不同的纺线,有粗支纱线和高支纱线等,因此,既可以做厚重的衣服,也可以做那种很轻薄的衣服。在过去宁海农村里的蚊帐、衣服、帽子等等,多是用苎麻布制作而成的。旧时民间用苎麻捻纱织成布称“夏布’。为农家夏天主要布料民国时渐为“洋布”取代。不过,现在种植苎麻的少了,几乎消失不见了,家庭麻纺织在宁海渐为没落。1984年11月桑洲农机修造厂改称宁海县毛纺织厂主要生产精纺、仿毛华达呢、及各种亚麻化纤色织呢、布,次年旗门乡办第二毛纺厂投产。后改毛线厂。生产毛线,尔后毛屿、深甽、麻山、越溪相继办厂。1985年5月于环城北路建成宁海毛纺织厂占地1.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22平方米。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种植。考古出土年代最早的是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苎麻布和细麻绳,距今已有4700余年。中国是苎麻品种变异类型和苎麻属野生种较多的国家,中国苎麻栽培历史最悠久,另一种布则为宁海中等之家穿的土制丝织绸衫,称“生丝衫” 多为玄色、白色。少数豪富之家亦穿白洋布、香云纱或纺绸衫绸,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短丝等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养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黄帝的妻子嫘祖。家蚕的祖先认为是野蚕,形态上和家蚕几乎没有差别,而且与家蚕长大后能自然杂交产生后代。宁海养蚕的历史也久远了。宁海竹枝词反映了采桑养蚕的诗词不少。诸如岙里王竹枝词说“春阴遍地是桑麻,湘箔蚕眠数百家。梅雨乍晴新茧熟,竹屝烟里响缫车”看来宁海早具有加工丝织技术。至于棉布的制作更是宁海的主项。宁海早在明《崇祯县志》已有植棉记载,清《光绪县志》称木棉。民国时期植棉面积少,产量低。民国18年(1929)种2.3万亩因灾亩产皮棉6.3斤,总产皮棉1450担。次年减至0.49万亩,总产839担。民国24年种0.9万亩总产1418担亩产15.6斤。民国27年回升到1,。26万亩,总产6174担,亩产49斤民国35年又降至0,41万亩总产1290担。亩产31,4斤。50年代贯彻棉粮比价政策稳定棉价。棉农积极性高。棉花生产逐年发展,1951年种植1.09万亩。总产皮棉142吨。亩产13公斤。1955年推广良种,改革栽培技术,种植0,88万亩,亩产提到27公斤,总产236吨。1959年低产田改种棉花,面积扩至4.08万亩,总产875吨亩产21公斤,1961年抓粮食生产,部分棉田改种粮食,1962年,连遭台风秋雨影响,皮棉降至194吨。1963年实行商品棉交售包干奖售政策,棉花产量又连年上升。面积回升至3.88万亩。总产1788吨亩产提高到46公斤。1967年种棉3.85万亩。总产2117吨,亩产55公斤。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指标并持续3年超百市斤。1983年棉地增至5.15万亩被省列为重点产棉县。1984年植棉面积增到9.06万亩,总产8124吨,亩产89.7公斤,均创历史最高纪录。至于历代描写棉花的诗词在竹枝词里更多。如鲍淦在《大湖竹枝词》说;'“千里平畴望渺茫,种禾种黍自评量。南塘每到棉花市,姑嫂家家采摘忙。”当时男耕女织是中国典范。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指全家分工劳动。宁海也不例外。胡耀嵩说“男务耕耘女业桑,农夫蚕妇本同忙,丝绵斤两盈千万,祖妣当年舍吉祥。”照历史轨迹来看;棉布供应还是人们生活必需。清末民初,县城棉布业规模居各业之首。民国38年初,城区就有柴万成、荣昌、袁福昌、合润、万茂祥5家布店。从业者35人,总资本71万元。其中柴万成布店还有一段故事。清末,意大利为了租借三门湾,派强百勃隆,以传教士名义来宁海建造天主堂。自己租在祡家巷柴时运家开店经销染料、西药、玻璃等名义开店,收集三门湾资源情报。光绪二十六年,当柴时运知道阴谋后。立即收回房屋,开办柴万成布庄。有诗曰 “险扼三门港势横,强邻索借未成盟。前期无限兴亡撼,卷入寒潮作怒声。”说明宁海人很有骨气。
话归正传说到布文化,布票供应大家记忆犹新。布票是中国供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中国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及保证布匹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1953年开始实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跨地购买时,到指定地点兑换异地通行票证。特供军用的布票由国家统一发放,可在全国通用。布票的单位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 尺等。布票是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卖流通。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20世纪80 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布票随之取消。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

  • 桂平人文:城乡史话之六——下秀里(油麻镇)

    桂平的行政区域划分,按这几十年沿革下来的习惯,现在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全境分东,南,西,北四区,现在共21镇5乡. 东区:木圭镇,木乐镇,石咀镇,马皮乡,油麻镇(下秀里),社坡镇,寻旺乡(军陵里), 南 ...

  • 女V型立领棉麻短袖T恤小衫裁剪图纸样制版图解,苎麻雪纺连袖衬衫

    女V型立领棉麻短袖T恤小衫裁剪图纸样制版图解,苎麻雪纺连袖衬衫

  • #新疆史话# 阿勒泰地区富蕴县1941年...

    #新疆史话# 阿勒泰地区富蕴县 1941年(民国三十年),定名富蕴,"取天富蕴藏之意". 富蕴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阿勒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东临青河县,西连福海县,南 ...

  • 苎麻根(妊娠发热、妊娠口渴)-- 马氏妇科

    妊娠发热  陈某,25岁.妊娠36天,暑气当令,发热2天,体温39.2℃,出汗身冷,喷嚏咳嗽,头痛腰酸,口渴.血常规检查正常.舌稍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法:清热解暑.苎麻根45g.蛇莓45g.大青叶1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宁海棋文化

    宁海棋文化 文/应可军 可能你也经历过,童年,隨意在石板地用瓦爿块或粉笔画一个空心十字架,或在树下泥地用树枝划一个空心十字架,双方各拣选果核或小石子,就可布阵作战,金木水火土.棋逢对手,就可博弈各一个 ...

  • 应可军 | 宁海青云观(外二篇)

    宁海青云观 ----文/应可军----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 ...

  • 应可军 | 宁海育婴堂

    宁海育婴堂 文/应可军 育婴堂,宁海人俗称养育堂.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育婴堂收养并救活了许多弃婴,其设立实为一桩善举.中国早有这方面的善举传统,如贫儿院.育婴堂等等,佛教中也 ...

  • 应可军 | 宁海古松漫谈

    宁海古松漫谈 文/应可军 陈毅总司令早就在诗中写出了松树的性格,他的名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可以表现出松树那一种坚强的.勇敢的性格.所以,我便喜欢上了松树.这种情结来自于小 ...

  • 应可军 |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文/应可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就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罗马的大奴隶主们把我国运去的丝绸视为 ...

  • 应可军 | 宁海历史上的大虫乱

    宁海历史上的大虫乱 文/应可军 老虎,别称於菟,宁海俗称大虫,曾给宁海造成灾祸,即人们所说的"大虫乱":其时间之长.危害之深,几成一部血泪史.明万历四一年(1613),地理学家徐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