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斩到底有多惨绝人寰,死囚行刑前,都要拿银子贿赂刽子手

腰斩是古代酷刑之一,顾名思义,腰斩就是将犯人从腰部用铡刀砍开,使得犯人上下分离,痛不欲生。很久以前腰斩用的是斧头,斧头的锋利度不高,通常无法一下子达到砍成两半的目的,这样会让犯人更加痛苦。
那为什么还要用斧头进行惩罚呢?由于在西周以前就开始实行腰斩刑。那时铁器还没有出现,刀具使用的材料是青铜器,其锋利程度远远不及铁器。要增加刑具的重量,让砍刀有力量,所以要把腰斩的最初工具选用斧头。
后来发展到腰斩刑,逐渐用铡刀代替斧头。囚犯躺在砧板上,浑身脱光,腰部对准刀口。行刑者拿起铡刀,抓住刀把,憋气往下一压,瞬间将人分成两半。尽管身体被分开了,但囚犯过了一会儿还没有死,甚至还有清醒的意识。眼睁睁看着自己上下分离,血液流干,痛苦无法比拟。
由于腰斩是从腰开始执行的,所以对侩子手要求也比普通的砍头要求高。
如果砍的部位偏上,犯人就能很快死去,少受许多罪。因为人的重要部位都在腰的上面,倘若刽子手砍的不准,砍的偏下了,就无法让人短时间内丧命,这种情况下,罪犯只能在血竭的情况下死去,非常痛苦。
所以罪犯家属为了减轻罪犯痛苦,都会提前和刽子手打好招呼,让他砍的时候注意点位置,尽量让罪犯在短时间内死掉。那些被判腰斩的人,通常犯的都是滔天大罪,最低也是杀人放火,大多是谋反等罪,普通的如偷盗抢劫之类的罪犯不会享受这种待遇。
由于腰斩除了使受刑者遭受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能使世人受到威慑。因此,凡有皇权垂涎的人,都是为了杀一儆百,警告当时与后世的臣民,也是为了江山永固,皇帝常常会腰斩之刑。中国古代有几个被腰斩的事例。
晁错在汉景帝时期,为了帮助刘启加强中央集权,多次向他提出削藩的建议,并对此作了专门的疏议。他说:“今天削也反,不削也反。切掉了,又急又小;不切了,又迟又大。”晁错这一举动正好做到刘启心里了,他早就想削弱藩王势力了,但不敢实施政策,怕由此引发叛乱!
刘启还是把晁错的奏疏交给廷议。但是,众臣虽然可能有异议,但知道刘启宠信晁错,因此,谁也不敢提出异议,最终因为盲目削藩,闯下大祸。
削藩令刚下不久,各个王侯就不干了,引发了“七王之乱”。为平息七王叛乱,不让自己皇位动摇,将罪责推到晁错身上,并许诺不会放过晁错。他派人骗晁错到宫中议事,在半路上宣布判晁错腰斩。晁错只能乖乖认命,谁又能想到他上一秒还高高兴兴的准备上朝,下一秒就被推上了砧板呢,估计他自己也是死不瞑目。
还有一位被腰斩的有名人物是方孝孺。不仅自己遭受酷刑,他还牵连了十族,800多人被杀。这个悲剧也是由削藩引起的。在朱允炆继位之后,诸王势力过于强大,严重威胁着自己的王位和王位。于是朱允炆强势推行削藩,但行动仓促,最终引发了叛乱。
朱棣起兵夺位,攻破京城后,所有的大臣都害怕被杀,纷纷投降归顺,只有方孝孺为了保全气节,誓死不降。在同情和忍耐之下,朱棣不杀之,并多次劝他为自己立诏立诏。但是方孝孺不但坚决拒绝,还当众羞辱朱棣,朱棣确实无法忍受了。
结语:朱棣说要杀掉他九族,方孝孺又说:“杀掉十族怎么样?”怒火中烧的朱棣将方孝孺的亲朋好友十族,整整杀了873人,最后将方孝孺腰斩。据说他被腰斩时,因为侩子手部位砍的比较偏下,所以仍然神智清醒,活了整整半天,最后血流干而死。我们不难猜想被腰斩后的方孝孺究竟有多么痛苦。有人说这是一次过于严厉的腰斩,最终于雍正年间被废除。这种灭绝人性的折磨,也因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