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及孔孟、荀子、王阳明、论每个人的善与恶(12)

论人性善恶,自古至今都是个严肃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按照道德经之三生万物以后,万事万物都是分阴阳两面的。善恶也是事物中的一体两面的问题。

孔子最早是对人性没有太多的评断的,孔子最早谈论人性,只说了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没有明确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有回答人性是善是恶。宋代人编写的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习惯性把这个观点放在了孔子身上。而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却是出自孔子的原话。

而真正提出人性本善的是孟子,孟子力倡人性善论,人性之所以是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生固有的,“善端”代表人的善,人心有善端,就表现为人性之善,所以人性是善的。

孟子

荀子认为,人生来的本性是恶,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求欲的,人人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由于人人都有物质欲望追求,是性中自有,不待学而自然的,正是这种物质欲望的追求,决定了人性的恶。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恶者,天性也;善者,伪也!自私、懒惰、僭妄、偏执、妄想、奢侈、嫉妒、轻率、虚伪、名利、贪婪等等,皆人类有之。夫人目好色,耳好乐,口好味,心好利,体好逸,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夫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把眼、耳、口、心、体的人体基本需求也认为是恶,就有失偏颇了。按照荀子的性本恶论,人的动物性是很足的,差不多等于野兽的本能了。

明代大儒王阳明被称为是孔孟之后的第三个圣人,他的四句话对人性的表述最为中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无善无恶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起心动念就是有善或者恶的开始,因为有了良知我们才知道什么善什么是恶,为善去恶要格物事理、多加磨炼。

从《道德经》的角度讲,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最接近道德经的阴阳之道,他承认了每个人都有善恶两方面。要不然也不会说,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善恶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王阳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很多名人都有对其极高的评价,对后世的思想观影响也很大。曾国藩说:王阳明矫正风气,开出新学风,功不在禹下(大禹治水之功)。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王阳明画像

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就发生在龙场被贬的3年中。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升任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大庚、横水、桶冈、俐头池等地叛乱。

正德16年四月,于去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孤身一人返吉安,起义兵。水路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没用朝廷正规军,几乎是凭一己之力(计谋和影响力共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是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当代作家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人性善恶,这个古今争论的问题,其实我也不想多说,但是这牵扯到我以后文章的观点风格,就不得不多说几句。

人性,性本善或者性本恶,都是不符合《道德经》万事万物分阴阳的大道之理的。善恶作为人性的一体两面,肯定是存在每个人身上的特性,也没必要去讳言。怎么做到要像王阳明说的那样,做到为善去恶才是根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