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规则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李丽贤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要养成某种良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其实,叶老说的就是规则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规则教育,让学生了解规则的内容,知道规则人人都应该遵守,并在生活中指导、监督,学生就会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那么,怎样才能通过规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一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为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导航。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熟知规则教育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导航;落实学生问题首问制,形成从校长到德育副校长,再到政教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值周教师,最后到值周学生的一套完整的工作网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并制定相应的制度,签订责任状,使全校上下形成人人懂规矩,人人讲规则的良好风气。
二是制定校规班规,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规则意识。如果只向学生讲规则意识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无从树立。可以把学生自己制定班规,作为规则教育的突破口,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什么叫规则,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这样做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学校再根据班规制定出校规,比如,学生入校按规则线行走、入班、入座的具体要求、见到老师、客人鞠躬问好等具体规则并形成《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校规使规则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需要,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自我教育,由他律变成自律。
校规、班规制定出来后,还要使之落到实处。用人性化的语言,利用升旗仪式、班会等有形载体宣传校规,每月可设一个主题:如“文明月”“安全月”“诚实月”“健康月”“卫生月”等等并把这些材料编集成册,即《规则教育》并发放到学生手中。
接下来就是严格约束,规范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规范的训练,形成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在学生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学校规则的训练:在楼道里行走慢步轻声靠右行,不说笑打闹;课间不奔跑追逐,不大声叫喊,学会休息和游戏。
必要时,也可以采用强化办法。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 “反复抓”、“抓反复”,学校与班级联手强化学生的优良行为,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淡化,以便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进行量化赋分,值周教师和监督员以此来监督学生,对违反规则的行为及时给予制止,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开展活动,在愉悦中培养规则意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变硬性说教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规则进行讲解,加强认知的引导。在活动中渗透为人之道等社会规则。比如以“文明储蓄”活动为契机,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以校刊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兴趣;以校园电视台的利用和校园之星的评比为载体,突出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