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古典诗词中多感官手法的运用
126.古典诗词中多感官手法的运用
作者:gkgushiwen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古典诗歌中,作者描摹外界景物时,常调动多种感官,多层次,多角度的刻画描摹。正所谓传神写照。大家知道,人的感官可分为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正是通过这些通道我们来感知了解周围的世界。而诗人在调动自己的感官时,自是与常人不同。诗人因有诗心,故独具慧眼,能在人们熟知的事物里挖掘出不同的或新的的内涵,使景物产生一种陌生的距离感,美就这样自然而然出现了。
壹
杜甫有《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耳熟能详的唐诗,细细分析之下,并没有那么简单。
先说视觉: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两个,一行。这里有植物,有动物,有个体,有群体,特别是颜色:黄翠白青,岂不是一幅万紫千红,鸟语花香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再往深处说,视角也在变化,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岂不是有一种立体感。更有意思的是这幅画的画面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你看灵动的黄鹂在树枝间跳跃,水面上的白鹭越飞越远,一个上字,写出了白鹭直排云霄的矫健身影。画面有景深,是动态的立体样式。再说听觉,有一“鸣”字,虽用字平平,但使整幅画面增加了亮度,打破了花柳的静谧,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和内涵。
贰
白居易有首《夜雪》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此诗题目是《夜雪》,开头写衾枕冷照应题目,这是写自己的触觉,可以想象到作者半夜因降雪寒冷而被冻醒。第二句写视觉,窗户变明,可见雪已经下的很厚了。第三句和第四句应着实颠倒一下位置,应该是先听到竹枝折断的声音,这才意识到雪越下越大,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雪。全诗写出了夜里雪逐渐变大,越来越厚的过程,联系此诗作于作者被贬官期间,表达了作者孤寂凄冷之感。
叁
众所周知,元代的王冕有首《墨梅》诗,诗中有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上句从视觉写,宕开一笔,欲扬先抑,说梅花并不美在鲜艳的外表,也与题目墨梅照应。下句为点睛之笔,从嗅觉写出,又一语双关,以香气暗喻美好纯洁的品格,作者不拘流俗,孤高自标的性格就跃然纸上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各位客官:文章看完了。如果有用,烦请打个赏,鼓励一下我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