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古诗词鉴赏之点面结合手法解析
165.古诗词鉴赏之点面结合手法解析
作者:gkgushiwen
从部分与整体的角度来说,诗歌鉴赏也少不了对点面结合手法运用的赏析。面是一个整体,一个概况;点是一个焦点关,一个细节。光有面,就显得模糊,不够具体;光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失去背景,就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只有点面结合,前有细节上的展示,后有背景的烘托,才能突出事物的形象,并准确给事物以独特的自我评价。我们且来看,古诗词中点面结合的几个例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先是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从面上写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涵盖各行各业。接着又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再次从面上写英雄豪杰,时间缩小至三国,既然豪杰,当是征战沙场的武将。然后作者写: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推出中心人物周瑜,写他的英俊潇洒,写他的指挥若定,这就是点了。
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多少杰出的人物,而三国时期,更是豪杰辈出的年代,而周瑜正是这些豪杰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正是点面结合手法的运用,层层聚焦,增加了作品的历史厚度,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叹惋。而周瑜的光辉形象让人艳羡,他创造的功业令人无比赞叹,似乎让人不由生发出做人要做周瑜这样的人的感慨,方至此不白活一回。
杨花榆荚无才思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唐代韩愈有一首《游城南十六首·晚春》,诗是这样说的: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作者先写出暮春季节,花草树木争奇斗艳,各展美色的场景,是面上的描写。然后推出杨花榆荚,这是点的刻画。作者说它们无才思,别的花木能在枝头争奇斗艳,他们却是离家抛舍,漫天飞舞如同雪花一般。
这是一种揄挪和讽刺吗?恐怕不是那么简单,杨华榆荚虽无艳丽的外边,但它们甘愿化作满天飞“雪”,何尝不是一种美,一种与世无争道家般的逍遥之美,一种晚春的别样点缀呢?试想没有了杨花与榆荚陪衬,那万紫千红不也显得太过于单调了吗?美,是美给自己的,其实,无关他人。
正是由草木斗艳的面,来写杨花榆荚的大智若愚。只不过与上文所举苏轼词不同,是从反面入手。苏轼是由大面 到小面再到点,写英雄中的英雄。韩愈是大面(正面)到小点(反面),写草木中与众不同的另类,同时,也是一种反衬手法了。
各位看官:原创辛苦,如果对您有用,烦请打个赏,鼓励一下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