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赏析
诗文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
文/墨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这首五言绝句,读来朗朗上口,既无典故,又无难字,诗意明白,容易理解,因而家喻户晓,千古吟诵。似乎无须注释,便一目了然。也许正因为这样,许多人反而理解错了。
普遍流行的解释是:诗人半夜从睡梦中醒来,朦胧中看到卧床前的月光,怀疑它是地上的霜。他抬起头来望着窗外的月亮,低下头来思念久别的故乡。也就是说,诗人自始至终在屋子里,或坐于床上,或站在窗前。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就对这首诗作这样的解释,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黄玉峰先生在其新著《诗情画意》中也沿用了《唐诗鉴赏辞典》的说法。
这样解释,看似合理,实则谬矣。不但诗的意境全无,而且实际上也曲解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让我们逐字逐句来作一分析吧。
一、诗的题目是《静夜思》。“静夜”即夜深人静,也就是午夜。 一个“思”字,清楚地点明诗人完全处在清醒状态,根本不可能睡在床上做梦。
二、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对“床”字的理解是一个关键。如果将“床”理解为睡觉的卧床,则全诗就完全解释不通了。诗人两次说到“明月”,“明月”便是“满月”,亦即“十五的月亮”。明月在午夜高挂中天,月光是不可能照进屋子里来的,正如正午的阳光不可能照进屋子里来一样。
那么“床”指什么呢?查《辞海》,有三种解释:一指卧具,如床铺;二指安置器物的架子,如笔床、琴床;三指井上围栏。除此之外,还有河床、机床等,也都是与床铺无关的。央视“三星智力快车”节目曾出过一道题目,问“床前明月光”的“床”指什么?正确答案就是“井上围栏”。这一答案否定了“床铺说”,终于将诗人从屋内移到了屋外,接近了诗的意境。但我认为这样解释仍然是不确切的。所谓“井上围栏”,就是在井口周边加一圈高出地面的障碍物,以防失足落井。现在一般用水泥制作,古代都用金属制作,兼有装饰作用,王公贵族家里的井甚至有用银子作围栏的,如古乐府《淮南王篇》中就有“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的诗句。若是“井上围栏”,则“床前”就解释不通,因为对一个圆形的围栏来说,是无所谓“前”与“后”的,而应该说“床的四周”才对。
我以为“床”其实是指护栏。李白一生远离家乡,遍游名山大川。而几乎每座名山大刹前,都有一块开阔的空地,空地之外便是陡壁峡谷,故在空地前沿修筑一道护栏,以防不测。这块空地,亦称望月台,杜甫有“赏静怜云屋,忘归步月台”的诗句,可作佐证。
三、第二句“疑是地上霜”,“疑是”并不是诗人梦醒后朦胧中的“怀疑”,而是清醒时的比喻。也可理解为“简直使人怀疑”,但不是真的怀疑。因为诗人开首第一句已经点明它是“月光”了。
无论“怀疑”还是“比喻”,在屋子里是无论如何说不通的,且不说月光不可能照进屋子里来,即使照进来,也不过窗户大的一片,怎么会怀疑它是霜呢?况且屋子里从来不会有霜,又怎么可能去作“霜”的比喻呢?正如岑参描写雪景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因为塞北大面积的树木挂满雪花使诗人产生梨花开的联想一样,惟有月光倾泻在开阔的空地上,才会让诗人产生“霜”的联想。
一个“霜”字,既点出写作的季节是深秋,也表达了诗人清冷、孤独的心境。
四、第三句“举头望明月”,同样的道理,在屋子里抬头可以望窗外,但不大可能看到高挂中天的明月。“举”比“抬”的幅度要大,是仰视。在屋子里仰视,除了看到天花板之外,还能看到什么呢?
五、第四句“低头思故乡”,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低头感怀乡愁,完全不符合诗仙李白的狂放性格,也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相悖。很难想象,李白在睡梦中醒来,面对着狭小的客房,竟能突发灵感,脱口喷涌出如此美妙的佳句。
其实,李白的宽广胸怀及其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由大自然陶冶而成,他的思乡之情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紧密相连。他因孤独而傲岸,所以才会提炼出“把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名句,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映成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静夜思》作如下诠释:在寒秋的深夜,周围寂静无声,诗人彻夜难眠,独自徘徊在望月台的护栏前,看着月光倾泻在开阔的空地上,犹如洒下一片清冷的霜。诗人举起头来仰视高挂中天的一轮明月,不禁思绪翻滚;低下头来思念别离久远的故乡,那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交织在一起,将伴随着诗人一颗孤独的心,继续踏上漂泊、漫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