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制与样本
二霞帔 (早期)
霞帔的称呼由来已久,据说宋代就有这种物品,但真正有记载应该始于明代。明代霞帔是约14厘米宽,150厘米长,带有织绣工艺的长条带子,穿用时披在肩上。
清代霞帔为圆领、对襟、无袖,身长约110厘米,下摆宽约65厘米,绣云龙纹镶片金边的长坎肩。一般前面两条行龙,后面一条正龙,胸前背后饰补子,下摆有流苏。早期的霞帔款型比较瘦长,一般没有流苏,从肩到下摆成一条直线,晚期身长较短,下摆相对宽,袖笼部分轮廓明显,多数配有流苏。使用的场合等同于满人的朝褂,是汉族命妇在各种礼仪场合穿用的外套。
霞帔是纯粹汉族女性穿的服装,一般满人不穿。作用等同于的官服和满族命妇的朝褂。能够显示穿着者的身份,补子的品位代表本人或者其丈夫官职。在正式场合穿着时套在汉式女蟒袍的外边。此类服装得以保留,是清代政府在服饰制度上对汉族传统服装的妥协。这种满、汉、男女服装的不统一,使得本来就很繁锁的服饰变得更为复杂。
按清代典章霞帔应该是石青或蓝色,但清早期的霞帔也有红色,这种现象可能和汉人当时还在崇尚明代的红色有关。和其它清代的宫廷服装相同,一般年代较早的霞披大部分工艺精细规范,同时不符合典章的现象也会比较多,这种现象应该正常。每一个改朝换代,都会有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妆花工艺的霞帔传世很少,几乎都是清代早期。从传世的实物看,到清代中晚期,妆花工艺的霞帔基本绝迹,全部被刺绣和缂丝工艺所取代。清代中期以后,霞帔的整体数量在快速增加,而工艺粗细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红色妆花缎三品孔雀纹补霞
清代早期
身长120cm,肩宽52cm,下摆74cm。
此霞帔肩至下摆成一条直线,龙纹、云纹的构图规范,说明年代较早。孔雀纹的补子应是三品命妇穿用的。
霞帔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服装,多数两侧不缝合,而是用两条布带连在一起。穿在身上等于前面两片,后面一片。用前面两片搭在肥大的汉式蟒袍上,部分蟒袍还是露在外面的。再加上下面的流苏,使本来就很繁琐的服装更加复杂。
红色妆花缎霞帔
清代早期
身长110cm,肩宽50cm,下摆70cm。
传世霞披多数是石青色,红色的霞披很少。龙纹翻转流畅,小眼睛,眉毛向下,少数须发卷向头顶上方,这些特点都说明年代应为雍正、乾隆时期。
鉴于十从十不从的说法,清代朝廷对霞帔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如霞帔的款式、纹样、色彩等。但是红色霞帔的年代都在乾隆以前,以后全部是石青色,每个时段云龙等纹样的变化和龙袍基本吻合。
红色妆花缎霞帔
清代中早期
身长112cm,肩宽52cm,下摆76cm。
霞帔的立水很短较高的多层平水,流畅的五彩单云尾云纹,年份应为乾隆以前。
石青色妆花缎霞帔,
清代中早期
身长105cm,肩宽50cm,下摆7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