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附目录】谁在抽象思考? ——《1844年手稿》(二) | 10分钟马哲课
激萌
Best
《小夏飞刀》趣读马克思
第十四课
谁在抽象思考?
——《1844年手稿》(二)
【文末】
附趣读马克思系列
文章目录
上节回顾>>
世界从此不仅立体了,而且还具体了。不太了解哲学的人,总是说哲学家太抽象了,因为他们每天谈论的都是一些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的概念。谁最具体呢?是那些每天都在市井当中叫卖的人们吗?你会不会毫不犹豫的对这样的看法表示赞同呢?
马克思的老师黑格尔曾经写过一篇很有趣的小文章,题目就叫做“谁在抽象思考”,大家在网络上到处都可以搜到这篇文章。
相信在大家的头脑中都认为,还有谁能比黑格尔更抽象呢?不是吗?黑格尔一生最成熟的著作是他的《逻辑学》,在这部著作中,他竟然要用一整套概念来讲述现实。
现实生活,在这本书中完全消失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三个一组的概念演进,枯燥泛味到极致,但黑格尔却谈得津津乐道,总觉得他告诉我们的就是现实的真理本身。所以,所有读过黑格尔的人,一定都会有同感:
黑格尔,什么都好,就是太抽象啦!
但现在黑格尔却如同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般,向指责他的人们叫喊着:
“谁在抽象思考?说我抽象,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具体吧”?
-黑格尔:有情绪了
-
这个对白是我编的,但如果你从网上找来这篇小文读一下,相信你的感受一定会与我是一样的。
黑格尔在这篇小文中举了很多的例子,其中就包括一个市井老妇的故事:
一个女佣到市场买一个老妇的鸡蛋,发现她的鸡蛋是坏的,于是就直白的说了出来:
“老妇,你的鸡蛋是坏的!”
“什么,”她还嘴说,“我的蛋是坏的,你才坏呢!竟然这样说我的蛋?就凭你?你爸是不是在乡间大马路上被虱子咬了?你妈不是跟法国佬逃了吗?你奶奶是不是死在养老院了?……”
就这样黑格尔不厌其烦的写了一大堆骂人的话。然后黑格尔竟然告诉大家,正是这个老妇在抽象地思考,因为她将女佣的全家以及与这个女佣一切相关的事情都与她指出鸡蛋是坏的这件事联系起来。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所谓的抽象,就是以偏概全。
一个人的一种行为成为了用以解释她整个人生的普遍原则,她曾经做过的一切,她的人生经历最终都成为了印证这个行为的例证。
正如黑格尔在这篇小文中指出的另一个有关杀人犯的故事,因为他是杀人犯,所以当一个女性说他不仅英俊,而且实际上是一个风趣的人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诧异的责难:
“天哪,你竟然认为杀人犯是英俊的!”
看吧,这才是真正的抽象。黑格尔这样告诉我们。
不知大家是否理解并认同于黑格尔这个有关具体和抽象的界定。我觉得很有道理。并不是满口说着具体故事的人就不抽象,相反当一个人固守一个原则解释一切的时候,其实他比哲学家还抽象。
在这篇《1844年手稿》中,虽然马克思在最后一部分“严厉地批判”了黑格尔,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马克思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黑格尔的具体性原则,首先狠狠的批判了一帮只懂得鲁滨逊式生存方式的国民经济学家们,用一种哲学的具体击碎了他们抽象的经济学。
在这一时期,有关经济学有多种表述方式,什么国民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说的都是一回事儿。
由于学科区分越来越清晰,所以政治学和经济学在当今时代成为了两门学科,但实际上,在经济学诞生之初,它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国民经济学家来说,他所研究的政治经济学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只能是:
一个国家的财富究竟该如何积累?
就这一问题,一群试图参政议政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同的假定:
比如早期的重商主义者们都认为,财富源于商业流通中的贱卖贵买,货币的积累是财富的基本形态。
这种说法,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听起来很可笑。谁不知道这种所谓的贱卖贵买对于一个国家的财富总量来说,仅仅是左兜装右兜,总量是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变化的。因此那些践行重商主义的国家,最终都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危机。
例如当年的西班牙,他们富于黄金,贫于生产,最终在可怕的贸易逆差中被毁灭。
因为有了西班牙的前车之鉴,国民经济学家们开始提出重农主义的解释路径。一颗种子种在地下,总是可以长出更多的粮食,这个增量是真实可见的,所以财富就在这里产生出来。
但不知大家是否体会到这种讨论路径对财富的存在样态以及生产方式做了太过偏狭的界定呢。在这一界定当中,那些非农业化的生产方式,难道与财富的生成就毫无关系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在同样一个问题域之中,国民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接踵而至,他终于让财富的构成跳出了具体的实物形态,让“劳动”,这个抽象的规定成为了一切财富的源泉: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威廉·佩蒂-
马克思显然很喜欢这句话,经常引用,而且还将威廉·配第视为国民经济学的鼻祖。
一般说来,直观本质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所以当配第用“劳动”来规定财富的时候,他真是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觉得,这有点像古希腊时期的巴门尼德,在希腊思想家都还在用什么“水”,“火”,“土”等各种元素去讨论世界统一性的问题的时候,巴门尼德却用一个“存在”来概括这种统一性,从而真正开启了西方形而上学之路。
但配第所完成的这种抽象程度还不是太高。如果没有亚当·斯密,这个国民经济学界的路德,那么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还未能获得那么重要的理论地位。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这个偏爱做海关和盐税官员的大学者,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他所发现的市场背后存在着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同时还包括着对于整套价值理论的系统建构。
劳动,脱离了具体的工业劳动,农业劳动,手工劳动,成为了财富的普遍化构成。财富的抽象属性逐渐显露出来。财富的产生也由此彻底地从重商主义所主张的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
斯密的这套理论在大卫·李嘉图那里变得更为规范而系统。
特别是有关什么样的劳动会真正决定价值的高低,李嘉图考虑的要比斯密周密的多,对于这方面的讨论,我想在对《资本论》的阅读中,我们一定还会反复的谈到,在此就先一笔带过了。
顺便八卦一下:
李嘉图12岁开始学习经商,很快成长为一个证券交易的高手。25岁就拥有了200万英镑的财富,想想英镑在货币市场上时至今日的坚挺程度,可想而知,当时的李嘉图是何等富有,再看看他给世人留下的那张英俊的面孔,不得不说,李嘉图当时一定是名气很大的高富帅。
-大卫·李嘉图-
好了,言归正传啦。
其实当时的国民经济学家们还有很多的。比如让·萨伊,西斯蒙第、穆勒等等,他们很多人都在研究价值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了劳动与资本以及资本与土地相分离的实事。
包括私有财产的问题,好像都已经在他们的论述中有所表现,甚至包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特别阐发的经济危机的相关理论在西斯蒙第那里都已有所表述。他们好像也隐约感觉到了劳动者的悲惨境地,但却似乎无计可施。
因为在他们看来,劳动价值论已经表明,价值由劳动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包含在了这个商品的成本里了,换句大家都听得懂的话,也就是,劳动者的工资已经成为了商品价格的一部分了,不是吗?
用人成本的问题,现在正在成为今天知识经济普遍化时代最重要的一笔支出了吧。但按照劳动价值论来看,我劳动,资本家付给我工资,很公平呀,商品的整个价格就是我的劳动价值加上商品原材料的耗费。这样一来,东西卖出去以后,应该正好抵消了这些预先支付的成本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财富怎么可能会有积累呢?或者说,资本家怎么会越来越有钱,而劳动者,却在劳动中越来越贫困?
国民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论的范畴内,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大家一定理解不了吧。现在随便一个中国的高中生都会告诉李嘉图,你难道不知道劳动者变成商品以后,会产生剩余价值吗?
李嘉图这个高富帅还真的未必能懂。
因为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的独特“发现”。这个发现很伟大,足以使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也挣得一席之地。
-马克思:叉会儿腰先-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这个剩余价值,其他的国民经济学家却发现不了呢?
小马克思整整100岁的法国思想家阿尔都塞曾经对此有所解释,在他看来,每个思想家的研究视角或者问题意识不同,他们在理论研究中所看到的东西也就完全不一样。这就如同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曾经用过的一个比喻:
“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同上,第306页)
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家们就如同面对同一片风景,却又拥有不同职业的人。
对于一个每天只是在思考着抽象的财富如何增长的国民经济学家来说,他们当然只是看到了财富的抽象属性以及它被积累起来的状态,因为他们的任务就是要不断解释财富如何能够不断的增长,而马克思则不一样,他更关注的是普罗大众的现实生活在这种财富积累当中是否受到了损害。
不同的视角,当然看到的东西也就不同了,国民经济学将他们所发现的劳动价值论奉为最高的经济原则,并同时把经济规律视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斯密甚至提出了“经济人”的假定——
也就是说,人其实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小市民,亘古不变,人的丰富情感在今天变得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在于你会不会合理的计算你的收益。什么私有制啦、贪欲、资本、地租都没关系,只要能带来财富增加,就都是可以接受的。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了,这个时候的国民经济学家们从里到外的确已经变成了那个卖坏鸡蛋的市井老妇啦,那个老妇人将女佣所有丰富的人生经历都用来填充这个女佣有关坏鸡蛋的评价。正如国民经济学家,将整个经济生活的丰富性,以及经济生活原本拥有的历史性都统统放入到有关财富如何增长的基本原则之下。
所有一切都需要以这个原则为标杆而被讨论。这是一种真正的抽象。
马克思这样指出这种抽象: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共识,然后把这些共识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同上,第266页)
马克思告诫我们:
“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们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这样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坠入五里雾中。”
(同上,第267页)
马克思则与所有这些抽象的国民经济学家们不同,他是带着3D眼镜的理论家,因此他能够看到抽象的理论家看不到的一切:
“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能力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同上,第267页)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现象?马克思对此的确有很多很多话要说……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