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芙蓉|时空交错中的灿烂光影——读《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

时空交错中的灿烂光影

          ——读《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

文|毕芙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正如《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说:“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因为年轻,他无所顾忌,因为年轻,他不谙世事……后人在阅读这个时期的马克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是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216—217),青年马克思是充满战斗激情的,无论是在哲学还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那是青春之光照耀下的存在。而这本书是中国清华园中一位年轻的女哲学家、教授为纪念自己阅读马克思20年而写下的文字。她的青春岁月与马克思交织在一起。她同样勇敢、博学、坚持,她把自己的空间、时代、学养、阅历、才华、风趣、快乐与马克思连接在一起,把青年马克思灿烂的青春时代的思想光影呈现了出来。

这本书不是系统的理论著作,而是哲学的散文诗。它是哲学的,因为它的书写对象是思想,是哲学;它是散文,因为它对哲学思想的论述不仅仅是说理的,而且是描述的,用历史、文化、场景、词源学以及各种不同的文字表述风格来呈现;它是诗,因为它是个人化的,是对话,是个性的表达。然而,个性的也是整体的,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片面的思想反而总是包含着深刻性”,尽管这是一本关于马克思思想片段的趣读,却让人体会到思想的深度和严整。这是一场思想的探险,读者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来到了思想剃刀的边缘。

这本书是散文化的,同时也是哲学的、理论的。在散文诗风格的文字中,理论被场景化、口语化,在轻松的阅读中,哲学的大药丸裹着糖衣怡然入口。这些哲学论断的高度,如果不是内行,还真不会明白。一本看似轻松的小书,中间包裹着作者多少辛勤付出,真真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书的丰富性,既是这种散文诗风格的呈现,也是作者理论水准的体现。书会说话,文字会说话,这时空交错中的斑斓色彩,映称出青年马克思的思想锋芒,也映称出我们年轻作者的理论轮廓。

让我们沿着这本书中的每一根根光柱漫步其中吧。

时空交错。马克思是诞生在“古罗马城”中的德国人。特利尔这个德国小城曾是罗马重镇,在这里,有七八处近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多年前……正值黄昏,夕阳西下之际,当我伫立在特利尔小城中心被称为'黑城’的古罗马时代城墙门的一瞬间,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这就不难理解青年马克思为什么能够写出《斯考尔皮昂和费利克斯》那样'魔幻现实主义’般的小说……”。(10-11)在这里,“我”,一个20世纪的中国女哲学家,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德国伟大思想家,罗马,德国的特利尔,交错,叠加。因此,作者才能够戴上马克思给的“有色眼镜”,去洞穿资本的秘密。

年代。“不知为什么,历史上的某些年份总会充满传奇,……1844年这一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大罢工永载史册,……尼采的出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西方形而上学没落的丧钟。在这一年里,每个人莫尔斯发出的第一份电报预示了未来科学技术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还有一件极具震撼力的事件发生,那就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诞生。”(145)传奇之所以为传奇,在于它不为人知的秘密,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为揭秘而来。这本书,也是如此。

空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4)他在青年时代为反动势力所迫,离开德国,辗转于布鲁塞尔、巴黎,最后定居于伦敦。每一个城市,于他都有特殊的意义。当马克思带着德国的哲学来到巴黎,这个革命中心,他对阶级理论的接受,使得他成为了为革命报晓的高卢雄鸡。“1844年的巴黎,或许也有过甜美而温馨的夜色,但由于大革命的余波未平,1848年的革命正在酝酿当中,因此马克思思想中的火药味每一天都悄悄在巴黎四处弥漫。这是一个奥斯曼建筑还未登场的巴黎,因此现代化的城市模型也未能呈现出它的雏形,这意味着贯穿全城的小巷仍然四通八达,当然也就意味着激烈的巷战仍有它展开的恰当场所。最终,所有这一切都还意味着弱小势力的一方,还有颠覆大国家机器的可能性,因为肉搏战,作为现代战争的最后一道防线,还需依赖于个人的信念与肉身,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冷冰冰的先进武器。”(131-132)如果我们看过有关法国大革命的电影,此时就不难想象马克思到过的这个革命的巴黎。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大声呼吁“肉搏战”的原因吧。

文化。人,或者说思想,总是文化的产物,因为文化就是人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经常被忽视。然而,只要轻轻撩起它的面纱,一切都清晰起来。“黑格尔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整个文化氛围都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音乐领域出现了集体化的浪漫主义转向,自由奔放的内容正在挣脱各色的形式主义的约束,彰显着感觉的胜利;而在绘画领域中,现实主义的画风让王侯将相、耶稣圣母逐渐退出画布的主导地位,美丽的自然以及淳朴的劳动者开始被画家们'看到了’……'社会’,这个被一群人共同构筑的活动场域成为了左右历史前进的关键”。(98-99)社会,这个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概念,就这样出场了。

文学。1838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写出了《雾都孤儿》,讲述了奥利弗的悲惨遭遇。1842年纺织工厂主的儿子恩格斯深入调查,写出了一部论文:《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那么,当看到本书作者把马克思围绕异化劳动概念形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称作“哲学版本的《雾都孤儿》”时,相信大家也就了解了这部手稿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影视。“相信看过《权力的游戏》的观众,一定懂得一个道理: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生活在分封领土中的人都与领主有人身依附关系。然而,到了近代以来,内在于不同政治模式的领土之内的经济暗流正在冲破封建领地的束缚,悄悄地用商品交换与货币的流通将人与人勾连起来。单个人开始从领主的依附关系中挣脱出来。个人(Individual)产生了……”(99)啊,幸好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否则也许会作为家奴跟着打仗呢。

词源学。如何理解个人(Individual)呢?“Individual与divide(分割)在词源学上具有同源性……'个人’(Individual)与'不可分割性’(Individe)很相似哦。这个关联说明,当社会发展到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时候,这个个人就如同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单子一般,成为社会中最为基础的单位,不可再分,独成一体。家庭、国家都不能根本上作用个人的走向,它有其自身的独立性。”(99-100)马克思为什么谈“解放”多过谈“自由”?“解放”与“自由”是什么关系?“在德语中,'自由’(Freiheit)与'解放’(Befreien)也算是同源词,或者更直接地说,解放好像就是自由的动词形态,所谓获得自由,即是解放……马克思的思想导师们已经在极为抽象的观念层面上一步步将人的自由做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理论问题,对于马克思来说,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自由。由此,对'自由’的哲学反思,就变成了对'解放’的政治批判。”(112-113)书中还对经济(Economy)的另一个意思“节俭”进行辨析,以便于我们理解经济与“剩余”的关系。词源学,真的很神奇,它揭示了词语的秘密。曾经困扰了不少人的“解放”与“自由”的关系,围绕这个问题不知生产了多少论文、专著,在这个词源学的解析中,虽然不能说轻易破解,却了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思路。原来,答案就在语词与语词构成的结构本身,在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之中。

场景。生产和劳动是一回事吗?作者把理论的描述贯穿到了关于场景的描述之中。“以我的感觉,劳动,总好像与单个人的主观意志有关,比如我写一篇文章是一种劳动,我从头到尾做一双鞋也是一种劳动,所以其中的确包含着要将我的主观意志外化的一个过程。但如果谈到生产一双鞋的话,我的头脑中所显现的则是在一个大厂房里,我坐在一个流水线上,每天只是负责完成制鞋的一部分,所以一双鞋最后做出来也不是我的能力的显现,而是机器与工人团队共同的作用。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劳动和生产。”(176)

理论。好的趣读不仅不排斥理论,而且要求更高的理论水准,要求更为清晰的理论脉络。对于喜爱理论的人来说,书中的理论彩蛋颗颗都诱人。

在谈到康德与其后继者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关系的时候,作者写道:“我认同德国著名学者亨利希的观点,即康德与其后的费希特、谢林、与黑格尔处于平行状态,而非线性继承。”(12)这是在说明康德将现象与本体、理性与信仰二分的强调“外在矛盾”的思想,并非追求统一性的德国固有思路。这一精准的辨析,不熟悉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前沿的人,是无法做出的。

在书中,作者把马克思经济学—哲学的双重视角描述为“视差之见”,并用3D眼镜的工作原理来说明它:“3D眼镜之所以能让平面的影像立体起来,正是因为运用了人在观看事物的时候左右眼之间存在的角度差。”(150)如果不熟悉日本大思想家柄谷行人,如果不熟悉当代鬼马精灵的理论热门人物齐泽克,又怎会产生这样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描述?视差之见,不仅把平面变得更加立体,而且对所谓社会现实的幻象性质进行了说明。这种说明,不仅关联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性质,也把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带入另外一个理论空间。

当谈到马克思如何成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作者“忍不住要提到他,只是因为,在我看来,正是这个小马克思整整100岁的阿尔都塞是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人。在其晚年论述有关'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Aleatory Materialism)这一关键范畴时重新捡起了马克思《博士论文》中涉及的这个人物——伊壁鸠鲁,同样指出了伊壁鸠鲁所谓的原子偏移学说,构筑了'一切可能的偶然唯物主义哲学的模子’。”(31)正是这种理论叠加的运用,使得作者对唯物主义做出了崭新的理解:“在我看来,唯物主义应该有两个规定:第一,是我们所熟知的物质第一性的规定……第二,则是被阿尔都塞所阐发清楚的,并实际上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已经获得表达的规定,即偶然性对必然性的操控,对决定论的超越。在我看来,这两个规定对于界定唯物主义,可谓缺一不可。”(35)

马克思批判国民经济学的时候,指出他们分析的起点“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其实不过是穿着猎人和渔夫的衣服的两个资本家,否则,他们怎么会想起来拿自己的剩余产品去交换的呢?剩余产品完全可以送给别人啊。作者在这里提到了法国人类学家莫斯的《礼物》一书。书中提到一些原始部落中,剩余的产品统统被拿去祭祀或者送给别的部落。这里人类学家的乱入,给了马克思批判以坚实的人类学证明。国民经济学家的缺陷,就在于没有从社会关系,从具体的历史阶段去分析经济事实,而是把具体历史阶段、具体社会关系中的经济事实看作是永恒不变的现实和真理。

谈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手稿》的时候,作者陈述了卢卡奇对于手稿整理和研究的贡献:“正是因为卢卡奇拥有'物化’的问题领域,因此读懂了这部手稿的核心话题。今天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或许正是经过卢卡奇的重新编辑而释放出这么多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整个西方思想界也通过这部新发现的手稿重新爱上了马克思。影响了近乎半个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借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55)在这里,马克思、卢卡奇互诉衷肠,我们不仅理解了马克思,也理解了卢卡奇,理解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青年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就像是洒满露珠的青草地,在太阳的照射下,点点露珠放射光华;更像是一串珍珠项链,颗颗珍珠交相辉映;我们不忽视露珠、珍珠,也更不要忽视草地、项链。理论在激情中涵养,趣味是真正的理论的结晶。

哲学即爱智慧,哲学追求真理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滞。我们要籍着《青年马克思是如何炼成的》这本书,锻造自己的学术城堡。我们用问题开启思考: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如何?有没有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的区别?如果有,这个区别对于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

阿尔都塞在一篇论文“论青年马克思”(收录于《保卫马克思》)中,既批判了“用青年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民主党人的修正主义立场,也批评了用成熟的马克思思想来解释青年马克思,在青年马克思思想中去寻求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想成分和萌芽的“未来完成式”做法。他认为,马克思在他的青年时代,并没有摆脱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问题,只是用自己的语言在他们的问题域中发言,仍然隶属于当时的意识形态体系。因为阿尔都塞主张“认识论断裂”,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提出了与旧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总问题的时候,才得以真正产生。阿尔都塞指出,“青年马克思的确在向着马克思主义发展,但这要以马克思努力挖掘自己的老根为代价,要以对德国历史所灌输给他的种种幻觉作英勇斗争为代价,要以全神贯注地发现被这些幻觉所掩盖的现实为代价。'马克思的道路’之所以堪称典范,这并不是由这条道路的起源和细节所决定,而是因为马克思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决心从自命为真理的神话中解放出来,因为他经历了推翻和扫除这些神话的真是历史”。[①]

显然,阿尔都塞认为成熟的马克思思想之前,存在一个青年马克思,而且这个青年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如果阿尔都塞是正确的,那么,除了对于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有意义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必要研究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呢?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学界,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也曾引起过争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争论变得不再引人瞩目。同时,也有学者试图把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与后期成熟思想加以协调。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之所以被视为他早期不成熟的思想,是因为人们把这一理论看作费尔巴哈异化思想范式的应用之作,具有人本主义的理论特征。异化劳动理论,以异化劳动解释私有财产,对异化劳动违背人的类本质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道德上的批判,得出了“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②]这一结论。清华大学的韩立新教授在他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一文中,对异化劳动理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把私人所有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基于自己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标记为“私人所有I”和“私人所有II”;把异化劳动也区分为两种,即“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异化劳动”(劳动)与“属于他人的异化劳动”(包括商品劳动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标记为“异化劳动I”和“异化劳动II”。在这一区分的基础上,他指出:“浮现在马克思脑海中的应该是'异化劳动I→私人所有I→异化劳动II→私人所有II’这样一个概念序列。它所表达的含义是,一般的人类劳动带来了基于自我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这种私人所有又带来了属于他人的异化劳动,而这种异化劳动最终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这明显是一个关于资本出生的历史证明”。最终,韩立新教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成熟时期的'领有规律的转变’可谓是对早年异化劳动理论的再现。”“我们甚至可以说,《巴黎手稿》就是早期的《大纲》;或者反过来说,《大纲》就是晚期的《巴黎手稿》”[③]。

这样一种沟通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思想的做法,也许会被阿尔都塞认为是“未来完成式”的吧。然而,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正式出版在国际学界引起轰动,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泉。这本书进入我国之后,也曾经引起思想界的震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不断突破苏联教科书体系,相继提出“实践唯物主义”“生存论唯物主义”“马克思人学”“马克思主义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乃至近年来成为热点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如果在青年马克思与成熟的马克思之间划出截然的分界线,我们会失去什么?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④]。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人类历史,就具有了不同于史前时期的发展规律。这样的发展规律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发现了不同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规律的历史规律的时候,我们还能把它包括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内吗?当有人试图把马克思视作“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拔高”为思辨的历史哲学的时候,他曾严正声明:“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⑤]如果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理解,我们又如何进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

葛兰西在他所处的意大利资本主义时代,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阿尔都塞基于“无因之果”界说“矛盾与多元决定”,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把“链接”作为激进民主方案的基本策略……青年马克思灿烂的社会理想,散落在交错时空的各色理论、不同界说中。《青年马克思是如何炼成的》这本书,在今天,在这个时代,在中国,静静地发散着属于它的片羽吉光。

作者:毕芙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室,研究员。

(0)

相关推荐

  • 赫伯特·马尔库塞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 生平与著作 赫伯特·马尔库塞 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西方 ...

  • 从异化劳动中寻觅意义‖文/随心

    从异化劳动中寻觅意义 有一则笑话: 问:什么事让你感到痛苦? 答:上班. 问:有没有比上班更加痛苦的事情? 答:天天上班. 虽是一则笑话,却令人颇有同感--周五的夜晚如此欢乐,周一的早晨则是那么苦恼. ...

  • 浅谈海德格尔的异化观6400字

    摘 要:海德格尔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异化的范畴拓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来说明西方社会中人的无个性存在状态,为破解这一生存困境,海德格尔通过现身情态畏来使此在发现本真,通过向死而在.良知.罪责.决心这一系列 ...

  • 雷芳|21世纪资本范畴的哲学思考

    "哲学是用范畴来追问一个时代.今天,我们用资本范畴来追问21世纪的人类生存境遇和时代精神."日前,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经济哲学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q ...

  • 陈先达:为什么要多学点哲学,少看点“鸡汤”?

    ◉ 哲学最大的技能就是引导或者教导人们如何进行抽象的理论思维. ◉ 哲学的技能是包括人格.理性.信念在内的思维技能,而不单纯是一种实用性技能.它绝非无用,而是超越一切技能的最具价值的技能. ◉ 要使人 ...

  • 梦想40岁退休?因为你的劳动已经“异化”了

    个人发展学会 陪你成长  持续精进 我有一个高中时代的同学,他在一家影视娱乐公司做摄影师,具体的工作是为那些影视圈的大咖拍写真和广告宣传照.对于像我这种不明真相的群众来说,他的职业太招人羡慕嫉妒恨了, ...

  • 程广云|基于唯物史观的政治哲学——规范理论还是境况理论?

    "摘要" 规范论和境况论在政治哲学领域内存在"纠缠",马克思主要是沿着唯物史观路径创立政治哲学的,即从唯物史观路径去破解普遍性.必然性难题,最终在<资本论 ...

  • 异化劳动的四重含义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异化劳动最初是马克思早年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 (aIienation):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人道主义思潮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产生,并经过黑格尔和 ...

  • 韦建桦:恩格斯的人生选择

    编者按: 202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中央编译局原局长.<恩格斯画传>纪念版主编韦建桦的这篇重头文章,以解读恩格斯的人生选择为主线,集中展现了恩格斯的历史远见.科学精神和 ...

  • 《思考与超越》读书笔记之1.2

    1.2A--哲学与实践 在上一章哲学与现实里,俞吾金教授提到哲学对现实的超越,既不能匆忙跟随现实下结论,又不能轻率地以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姿态去指导现实,也就是说,哲学不能和现实贴得太紧和太近,要有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