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代表人物:黄遵宪开其端,新诗老祖宗胡适作大,郭沫若《女神》开拓了中国新诗的道路。核心:解决中国新诗还要不要继承民族传统,还要不要格律这一实质问题。五四时期是中国新诗的发轫期。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中国的缪斯以其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呼唤着民主和自由。《新青年》1918年1月号刊载的胡适的《一念》等四首诗,沈尹默的《月夜》等三首诗,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等两首诗是新文学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开了中国新诗的先河。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诗歌形式被打破了,宣告了中国诗歌史的新纪元。辛亥革命至五四前后,是中国汉语诗歌从文言诗(古诗)到现代白话诗的转变阶段。这一转变是中国诗歌沿革的结果,是其几千年来自身发展的必然。中国现代白话诗的出现,与发展,显示了“诗界革命”的实绩。不容否认,外国诗对其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加速了中国现代白话诗的诞生,起到了助产婆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呈现的那种诗体渐进和改良主义策略被“五四”文化激进运动打破了,在文学革命先驱们看来,要实现诗体的大解放,理想的是引进外国意象派与惠特曼式的自由诗。所以,五四”前后“作诗最重自由”。中国新诗老祖宗胡适说:“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钱玄同:《尝试集》序)上述理论既为自由诗的达成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现代白话诗走向散文化留下了隐患。没过多久,自由诗粗疏浅陋,过分随意的弊病便显露出来。对此,成仿吾先生当时就指出“诗的王宫”的种种弊端,他感叹地说:“一座腐败的宫殿是我们把它推翻了,几年来正在重新建造。然而现在呀,王宫内外遍地都生了野草了,可悲的王宫啊!可痛的王宫。”(《诗之防御战》)究竟那首诗是中国第一首新格律诗,尚有分歧:李长空认为是吴芳吉1912年写的《忧患词;许霆、鲁德俊认为是胡适1914年 用英文写的一首14行诗(该诗由屠岸译成汉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胡适被公认为第一首现代白话诗《蝴蝶》(代表作)和郭沫若写作时间很早的《Venu》;沈用大认为是1920年2月24日郭沫若致宗白华信中援引的《新月与晴海》。这些诗都有韵律,不管怎么说,写现代白话诗是从格律诗开始的。陆志韦,朱自清称他为:“第一个有意实验种种体制,想创新格律的人。”1923年出版诗集《渡河》及《序言》等。他的“节奏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我的诗的躯壳》),像一道白亮的闪电划过自由诗、无韵诗长满杂草的王宫,留下的印迹是深刻的。他认为:“中国的长短句是古今中外最能表情的作诗的利器”。并进行了多样的实验,着重实验用白话填词、破四声写长短句、民谣体、格律的无韵诗、节奏的自由诗。他的《杂样的五拍诗》23首试图实验轻重音节的无韵诗,由于语系不同,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而语言不能不是民族的。他毕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难能可贵。他写出了一定数量的好诗,如《流水的旁边》、《又是一种青的野花》都是比较成熟的现代白话格律诗。刘梦苇(1900——1926),英年早逝。他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1923年12月12日发表了《中国诗底昨今明》,有力地批评了自由诗“散文化”“严重的欧化”等弊病,提出既要摆脱古人的束缚,又不入“洋人的圈套”,“重视旧的破坏,赶紧从事新的建设”。现代白话诗“要有真实的情感,深富的想象,美丽的形式和音节,词句”。第二、直接促成了新月格律诗派的形成,在他的周围团结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诗人,这其中有闻一多、朱湘、饶孟侃、孙大雨、蹇先艾、于赓虞等,他们终日谈诗论诗。在一次集会上,他拖着病弱之躯,用沙哑的声音提出了创办一个诗刊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遂有了《晨报副刊·诗镌》的诞生。第三、在他暂短一生,创作了一批现代格律诗的优秀作品除了诗歌理论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现代格律诗遗产,《铁道行》《最后的坚决》《示娴》是大家公认的名篇。他是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现代白话诗形式的最早倡导者,无愧于“总先锋“称号。1、纠正了自由诗散文化的流弊,使大部分诗回到诗美轨道上来,把中国现代白话诗的艺术水平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2、建立了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基本理论,是此后近80年来中国现代格律诗创造的主要理论基石。3、引进、创造和实验了多种格律诗体,创造了数量相当大的现代格律诗,产生了一批经典作品。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朱湘的《采莲曲》至今无人企及。第一次浪潮:新月诗派举起了“格律”大旗(1926年至1933年)1926年,一批志同道合的诗人集结于北京,同年4月《晨报·诗镌》创刊,举起了“格律”大旗,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一群人聚其麾下,标志着新月派的形成。1933年《诗刊》《新月》先后停刊,新月派解体。新月派创建了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基本理论。其理论代表人物是饶孟侃、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闻一多是新月派主帅。朱自清先生对其有过客观的评价,朱先生说:“闻一多的理论最为详明,他主张'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主张'音尺’、重音、韵脚。他说诗该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指章句······他又是一个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序》诗集的导言)闻一多的《诗的格律》,这是新月派共同遵守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白话格律诗建设的第一块里程碑。对于徐志摩,朱自清先生说:“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笫二次浪潮:关于现代诗歌形式与格律问题的论争(1950年——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围绕着何其芳关于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所展开的争论及创作实践是中国新诗格律探索的第二次浪潮的主要标志。集中表现在几次大的论争。1950年3月出版的《文艺报》发表了一组题为《新诗歌的一些问题·笔谈》的文章,这组文章前几篇都赫然触及了诗歌形式问题。萧三说:现在的“新诗和中国千年以来的诗的形式(或者说习惯)太脱节了,所谓'自由诗’也太自由到完全不像诗了”。田间公开提出:“我们写诗的人也要注意格律······”冯至认为,当时并行发展的自由体与歌谣体“或许会逐渐接近,互相影响,有生产出一种新形式的可能。”何其芳在《话说写诗》一文中说:“如果要我来预先设想,将来的支配形式大概是这样:它既适应现代的语言的结构与特点,又具有比较整齐比较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在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几位诗人借此机会,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诗歌的形式与格律问题呢?长期占压倒优势的自由体诗如何使之成为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诗歌,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1953年12月至1954年1月,在作协创作委员会诗歌组爆发的就是一场格律诗向自由诗的挑战。在讨论会上,出现了这次争论的主要代表是艾青和何其芳。艾青偏向于提倡自由诗,何其芳偏向于提倡现代格律诗。这场争论之后,现代白话诗歌形式问题成了长期争论的热点。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一文,是一篇集中体现何其芳关于新诗格律观点的文章,是继闻一多《诗的格律》之后在现代格律理论建设上的第二块里程碑。第三次浪潮:雅园诗派的诞生(1993年——2011年)1994年10月23日——25日,新文学史上第一家以倡导和发展中国现代格律诗为宗旨的文学社团——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在北京雅园宾馆召开大会,更名为雅园学会。这次雅园诗会是新文学史上第一次专门研讨现代格律诗的盛会,给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会议明确提出“鲜明和谐的节奏,自然有序的韵式”是创造和建设现代格律诗基础的最低理论纲领。最高的纲领是创造形式多样的“共律体”。会上令人鼓舞地提出“中华诗园”系列工程发起筹建的宏伟方案,并为建立中华诗园发出倡议。倡议中说:“筑诗塔重建中华诗国的形象,聚诗魂再创当代诗歌的辉煌。'以诗开慧,以爱塑魂’则是贯通其间的主导精神。这一倡议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热烈响应。一些知名人士贺敬之、臧克家、公木、艾青、屠岸、丁芒……纷纷发表赞同意见,在“中华诗园发起人题签”上签名。第四次浪潮:中诗网关于“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的论战(2011年5月—— 2014年4月)2011年5月,烽火诗歌先生借中诗网这个平台点燃了新诗二次革命第四次浪潮的火炬,仅就“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这一命题展开了辩论,整整三年的时间,一群诗友励精图治,力挽狂澜,捍卫了诗的尊严,坚守了诗的本原,团结了有识之士,产生了很大影响。辩论中明确提出新诗二次革命的纲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及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步骤。建立广泛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形成合力,多元、包容,和而不同。“正本清源,纠偏救弊。恢复传统,,重建诗格”。探讨现代诗格律,进而,构建新诗体式,促进现代诗体的建设和现代诗的繁荣。新诗二次革命的主要任务及其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步骤一、清理门户。把非文学作品的假诗、伪诗从诗歌殿堂中清理出去。主要有:分三处:有韵的自由诗留在诗的殿堂中;散文形式(把句子归拢起来)、散文语言的“诗”回到散文殿堂中去;是文学作品的无韵的自由“诗”到“随行体“殿堂中去。不是文学作品的无韵“诗”哪个文学殿堂也不能去。三、“正本清源,纠偏救弊。恢复传统,重建诗格”,加强新诗理论建设,促进新诗各种体式不断完善和诗歌创作的繁荣。百年来,在祖国新诗建设的路上,诞生了“随行体”这一孪生弟兄,且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可喜可贺!五四以来,绝大部分“诗”作都是随行体,准确地说,这段时间大体是“随行体”文学诞生期的历史。

张兴泰,字霜子,号鸿硕,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级政工师。先后出版诗集《霜子吟》《张兴泰诗歌精粹》《诗镜文心》(鸿硕诗文集)、该书续集、《鸿硕诗话》《情韵悠悠》(十情集)等。获得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个别作品获得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现任《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执行主编,中国韵律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雅园学会理事,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研究员,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