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外热内寒·外寒内热(八纲辩证萌芽)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身的寒热,摸一下手心,额头,看一下面色,基本上能判断。内里的寒热,看一个穿的衣服和常人比较起来观察评断,还可以问这个病人,内心是想喝凉水还是想喝热水,这样基本上能判断内里的寒热。
这里说明了表里寒热分化,阴阳不通。一则可能是,循环出了问题。有淤堵。如痰湿或血瘀(《论中医痰病学说》读书笔记 | 百病多由痰作祟此篇文章有谈论);二则可能是有外邪,或者阳明燥结,便秘或宿食。整体上,就是循环有障碍,不通畅,导致了表里不平衡。这种情况,我们一般以里为准。表寒里热,就是热证。表热里寒,则为寒证。中国人的讲求表里如一,以表知里,更看重里,这是我们的思维习惯。
再看,八纲辩证——辨寒热,是很重要的一点。所以遇到真寒假热,或者真热假寒的时候,一定不能被外在的给蒙住了。这里也分出了表里,八纲辩证是后人的总结。仲景也没提六经辨证,甚至也没专门提辨证,在第16条,有这样一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语句上,体现了这种辨证思想。而整部伤寒论看过来,是浑然一体的,犹如混沌。
记得庄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我们后人在《伤寒论》的条文的基础上,做了不少的理论研究,以各种理论体系来解释《伤寒论》,到底是对呢,还是错呢?在做《伤寒论》的笔记时,我也避免他人的定论,也避免自己大言不惭的定论,可暂且这样理解,让临床来验证,即便验证过了,也是针对一人或一类人的。
你看倏忽这两大帝,合起来就容易“疏忽大意”啊,这对于我这样纸上谈兵的人,是特别要注意的。不能把方便当究竟。
我们这前十一篇,是太阳病篇的总论。
接下来到了桂枝汤出场了,到了《伤寒论》最精彩的地方了。春节也即将到了。《伤寒论》笔记的写作,大概会暂停一周的时间。接下来也更难写了。就如同第12条,要吃透,一篇文章是不够的。十二篇估计都嫌少。桂枝汤,可谓经方之首,把这一个方子吃透,得下大功夫的。我的想法是先把桂枝汤吃透,看看仲景怎么说,再看看后世各个医家怎么说,如果有什么好的文献,材料,欢迎留言。很希望能坦诚地交流,如有疏漏,也请方家加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