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惊悸

惊悸及怔忡都是一种自觉心动悸、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症状。惊悸多由外因而引发,如惊恐、恼怒等,病轻证浅;而怔忡常由内因而成,外无所惊,病重证深。两者密切相连,惊悸日久可成怔忡,即“怔忡因惊悸日久而成”。

【病因病机】惊悸、怔忡的成因为精神因素、心血虚、心阳弱、痰饮、瘀血等。《医学正传》说:“惊悸、怔忡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主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医宗金鉴》说:“惊自外至,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悸因中虚,故脉弱无力。”其成因有五:一是素有心虚胆怯,偶遇外惊(目视异物、耳闻怪声、身处险境),致使心动神摇,不能自主,渐成惊悸、怔忡。暴怒伤肝,则气逆,惊恐伤肾,则精却,故阴虚于下,火逆于上,撼动心神而发惊悸。二是由于思虑劳伤,耗损心血,或失血久病,而因心血不足,心失血养,不能藏神,而成神志不宁。《丹溪心法》指出本病的成因“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三是由于心阳不足、水饮上逆引发惊悸。脾肾阳虚,水液不化,停聚成饮,饮邪上逆,水乘火位而为惊悸;或“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伤寒明理论》)。四是房室无度,久病耗血,肾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而成惊悸。《景岳全书》说:“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五是因为心阳不振,血流不畅,或风寒湿邪,滞恋血脉,心血瘀阻,而成惊悸。

临床症见心悸不安。病因各异,症状有别。

【辨证用药】本病病因必有内虚、外受惊恐。治疗除镇心安神外,亦当着重补益。

1.心胆气虚症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少食。治以镇惊安神,补心养血。方用平肝镇心丹加减。

处方:酸枣仁、五味子、生地黄、远志、人参、茯神、茯苓、龙齿、牡蛎、磁石、朱砂。

方中酸枣仁、五味子养肝血,敛心气,安心神;人参、茯苓、茯神、远志补气宁心安神;生地黄滋肾水补阴以制火,养血润燥;朱砂重镇安心神,并胜热以制浮火;磁石、龙齿、牡蛎益阴潜阳,重镇安神。诸药合用,能补益气血,重镇安神。

2.心血虚  症见心悸不安,面白头晕目眩。治则宜补心养血,健脾益气。方用归脾汤。

处方: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炙甘草、茯神、炒酸枣仁、远志、木香。

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补脾益气;当归养肝生血;茯神、炒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诸药合用,则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3.阴虚内热  症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耳鸣。治以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

处方:生地黄、人参、丹参、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黄连、朱砂。

方中生地黄养血润燥;人参、茯苓益气宁心;丹参、当归养血补血;天冬、麦冬甘寒滋润以清虚火;五味子、酸枣仁敛心气,安心神;柏子仁、远志、朱砂养心安神;黄连清心泻火。诸药合用,则滋阴补血以治其本,清热泻火、宁心安神以治其标,标本兼治以愈主证。

4.心阳虚症见心悸头晕,倦怠乏力,胸脘痞满,形寒肢冷。治以温阳补心,健脾利湿。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处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附子、干姜、紫石英。

方中茯苓健脾利湿宁心;桂枝温阳以化饮,化气以利水,与茯苓相伍,一利一温,有温化渗利之功;白术健脾利湿;甘草益气和中;附子温脾肾,助气化,以行阴水停滞;干姜温阳散寒;紫石英镇心安神定惊除寒。诸药合用,则温阳化气,补心健脾,镇心安神。《金匮要略》中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即苓桂术甘汤;干姜易桂枝,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著汤,有暖土胜湿之功,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病。

5.瘀血内阻  症见心悸怔忡,胸闷心痛,形寒善恐,舌紫暗,脉涩。治以活血化瘀。方用活络效灵丹合失笑散。

处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紫石英。

方中当归活血养血,丹参加大活血祛瘀之力。当归补血大于活血力量,丹参祛瘀力量大于补血,还能祛瘀生新。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乳香行气以活血,兼能伸筋通经疏络(偏于气),没药散血瘀而活血消肿止痛(偏于血),合用则相得益彰。蒲黄、五灵脂相须为用,通利血脉,祛瘀止痛。紫石英镇心安神定惊。诸药共用,能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安神定惊。

【典型医案】洪某,女,12岁,学生。主诉因受惊吓后心悸、少寐、少食、怕声、怕人、口中常自语某句话,时已2个月,经用镇静药不效。求治中医。

症见心悸不宁,少食少寐,怕声怕人,口中自语(重复)一句话,舌质淡红、苔薄,脉弦数。

证属瘦小体弱,平素胆怯,复受惊吓,致使心惊神摇。《素问'举痛论》日:惊则神无所依,心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治以镇惊安神,理气化痰,补血养心。方用温胆汤加减。

处方:茯苓15克,陈皮l0克,半夏l0克,竹茹l0克,胆南星10克,龙骨l5克(先煎),牡蛎15克(先煎),紫石英l5克(先煎),莲子心10克,炒酸枣仁l0克,柏子仁10克,合欢l0克,百合l0克。水煎服。

服药7剂后已能睡觉,口中已不再自语。前方加首乌藤15克,继服7剂,诸症已消,基本治愈。再服上方l周巩固疗效。

【附方】

平肝镇心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酸枣仁、五味子、天冬、麦冬、熟地黄、远志、人参、山药、肉桂、龙齿、朱砂、茯神、茯苓、车前子。功用:补气益血,养心安神。主治:惊悸怔忡,心神不宁。

归脾汤(《济生方》)  见“便血”。

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见“不寐”。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见“咳喘”。

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主治:气滞血瘀,。心腹疼痛。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五灵脂、蒲黄。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主治:瘀血停滞,心腹剧痛。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方论》)  见“炙脔”。

(0)

相关推荐

  • 复方茯苓膏酸枣仁、知母各15克,远志12...

    复方茯苓膏 酸枣仁.知母各15克,远志12克,甘草6克,川芎15克,茯苓12克,制成膏为1日量. 功用养阴安神.适用于阴虚失眠.本方治疗阴血虚致心悸.失眠. 酸枣仁.知母养阴,川芎活血养血:茯苓健脾安 ...

  • 天王补心丹, 养血养心, 治心悸心烦失眠, 和酸枣仁汤有什么区别?

    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心中烦闷,睡不着,或者睡着了也睡不沉,梦也多,老是感觉有个事,闷闷不乐,这是心出问题了,有的是心火旺引起,有的是心虚,得不到滋阴. 今天就介绍一个治疗心血虚,虚寒旺的情况的方子,天王 ...

  • 方剂学补养安神剂和交通心肾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二节 补养安神剂 天王补心丹 <校注妇人良方> 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或加菖薄去五味,心气开通肾气升. [组成] 人参去芦 茯苓 玄参 丹参 ...

  • 失眠--复方茯苓膏--养阴安神--郭士魁

    29.复方茯苓膏 酸枣仁.知母各15克,远志12克,甘草6克,川芎15克,茯苓12克,制成膏为1日量.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养阴安神.适用于阴虚失眠.本方治疗阴血虚致心悸.失眠.酸枣仁.知母养阴,川芎 ...

  •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肝风

    肝风又称肝风内动,属于内风,与肝关系密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病因病机]由于情志过极,操劳无 ...

  •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眩晕(高血压)

    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肝阳上亢""头痛"等病范围,以头痛眩晕,时作时止,头重脚轻,血压升高为特征. [病因病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以 ...

  •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头痛

    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为临床常见病证.本病原因复杂,常因多种疾病引起头颅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而发病.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难经·四十七难>指出:&quo ...

  •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阴寒

    阴寒指外阴部寒冷,又称阴头寒,始见于<金匮要略>,归为虚劳病.<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日:"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 [病因病机]由于房室太过 ...

  •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缩阴

    缩阴证又称阴缩.阳缩,指前阴内缩,在男子又称缩阳或茎缩,妇女称乳缩.<医学纲目·前阴疾>日:"阴缩,谓前阴受寒,入腹内也." [病因病机]缩阴证与肝.肾有关,肝经&qu ...

  •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淋证

    中医所谓淋证指尿道不利,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痛及脐中而言.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淋病(性病)不同.一般分五种: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合称五淋.后又补入寒淋.热淋.淋病之成,& ...

  •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尿血

    尿血是指血或血块随小便时尿出,多不如血淋疼痛,但有时有轻微胀痛或热痛.其发病部位在肾和膀胱,病因多热. 尿血在<黄帝内经>上称为"溲血-'溺血".<素问·气厥论& ...

  •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遗精

    遗精有梦遗.滑精之分.有梦而遗精者为梦遗:无梦而遗精者为滑精.<医学心悟>说:"梦而遗者,谓之遗精:不梦而遗者,谓之滑精."故前人有有梦为心病.无梦为肾病之说.< ...

  •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遗尿

    遗尿是指小便不能自控而自行排出的病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小便频数,或滴沥不断,不能自禁,白天多见,称作小便不禁:二是睡中尿遗,醒后方知,称为遗尿. <景岳全书·遗溺>说:"遗溺一 ...

  • 『中医诊疗』实用中医诊疗手册→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甚则全身浮肿的病证.在<黄帝内经>称为"水",并按证候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称为&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