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无鬼
《墨子·卷八·明鬼下》三、四
(峻岫)
(原文)
然则吾为明察此,其说将柰何而可?子墨子曰:“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1。若是,何不尝入一乡一里而问之,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若莫闻莫见,则鬼神可谓有乎?”
今执无鬼者言曰:“夫天下之为闻见鬼神之物者,不可胜计也,亦孰为闻见鬼神有无之物哉?”子墨子言1曰:“若以众之所同见,与众之所同闻,则若昔者杜伯是也。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为君者以教其臣,为父者以䜘其子,曰:'戒之慎之!凡杀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诛,若此之憯遫也2!以若书之说观之,则鬼神之有,岂可疑哉?
墨子说:“然则吾为明察此,其说将柰何而可?”既然我如此明白地考察(这个问题),那么将怎样解释才对呢?墨子的回答就是:“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天下用以考察有鬼无鬼的方法,就是一个标准。如果有人确实看到了鬼,那就是有鬼,如果确实没有人看到鬼,那就是没有鬼。因此“何不尝入一乡一里而问之”一乡一乡地调查调查呢?“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中国古人是相信有鬼的。“鬼”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鬼,人所归为鬼。”[《说文》]人死了就是鬼,因此说鬼是有的,也不能算错。《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这里的“鬼”没有半点鬼怪、诡异、神秘、阴森的意思。屈原说:“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屈原·国殇》]但是墨子说的鬼,则是鬼怪、诡异、神秘、阴森的“鬼魂”。这样的鬼有没有呢?古人不懂得生命科学,他们相信有鬼,可以理解。因此有人绘声绘色地描绘鬼的形象,也有人听到阴森可怖的鬼的声音,更有人描绘自己与鬼不期而遇。其实都是捕风捉影,自欺欺人,以讹传讹,添油加醋,道听途说的把戏。在这里墨子讲了一个故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周宣王杀了他的臣子杜伯,但是杜伯罪不该死。于是杜伯说:我没有罪,你把我杀了,假如我有罪,那也罢了,如果我没有罪,三年后我就会让你知道后果。“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第三年头上,周宣王与诸侯在圃田打猎,猎车数百辆,随从数干人,满山遍野都是人。“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中午时分,死后的杜伯乘坐白马素车,穿著红衣,拿著红弓,乘着车子,追赶着周宣王。结果一箭射中宣王的心脏,折断了他的脊骨,周宣王倒伏在弓袋之上死了。“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当时在场的人,都看见了,都听见了,还记载进周朝的《春秋》之中。周宣王死于公元前783年,墨子是战国初期的人,墨子与周宣王相差三百多年,即便是《春秋》上记载了,也难以说就是有人看见死后三年的杜伯居然能够来找周宣王复仇。古人这样记载这件事情,只不过是说,“苍天有眼”,“好人终有好报”而已。几千年来历史上冤死的鬼多不胜数,没见那一个冤死的鬼魂能够复仇成功。至于人们“戒之慎之凡杀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诛,若此之憯遫也!”还是一句,不要滥杀无辜的终告而已。因此就证明世上有鬼魂那是十分错误的。“鬼神有知”说到底就是忠告和提醒活着的人,凡是栽赃、陷害、污蔑、致人死亡的,以及滥杀无辜者是要遭到报应的。(署名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