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看盗墓者的传说

唐人颜胄诗所谓“群盗多蚊虻”、“白骨下纵横”、“田竖鞭骷髅,村童扫精灵”、“试读碑上文,乃是昔时英”等等,便是盗墓现象的真实写照。通过考古工作的实践可以得知,大量古代墓葬都曾经遭到盗掘。这种现象就是我国古代厚葬习俗的附生物。

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发掘时,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密密麻麻的土色土质均与四周夯土显著不同的247个盗洞,真切感受到历代盗墓活动之惊心怵目。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盗洞最多的一座墓葬。盗掘的时间表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这座大墓发掘的最后阶段,有十数个盗洞竟然一直打到椁室。

干盗墓的人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官盗,像董卓以及民国时的孙殿英等。他们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集中在河南,陕西,湖南长沙周边一带.

专业盗者平常是两个人合伙,多人团伙是少数,独干得更少,因为一个人顾不过来,需要一个人挖,另一个人放风和清土,以后一个进入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物品。两个人合作,可以是朋友,可以是亲属,但父子合作的却很少,因为一旦出了危险,家中就没有男人了。在找合作伙伴的时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见财起意.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有很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并对防盗机关很有办法。他们在确定目标后,如果小墓不会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取出物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种地为名,在周围种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纱帐掩盖其一个两个月的盗掘活动,二是在墓边搞个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内,从外面看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三是在古墓边修建一座假坟,同时在暗中掘一条地道,通入墓内盗掘财物。

在我国,盗墓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产业”,针对盗墓行动也发明了许多“专业”性的工具,其中最具代表者当属“拐钉钥匙”和“洛阳铲”。

拐钉钥匙示意图

拐钉钥匙的由来已经无从知晓,这种工具在我国已经失传已久,直到1957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开启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时,方让拐钉钥匙的仿制品浮出水面。

找到定陵的地宫大门了之后,如何进入这道坚固的石门成了当时的考古工作者的难题。石门是从里面被顶门石封住的,考古队既要将石门打开,又不能损坏文物,就连顶门石也要完完整整地保存下来,当然不能像孙殿英盗东陵那样用炸药炸开。

此时,专家们想起了史籍上曾记载:当年为把吊死的崇祯帝和周皇后埋进此前已死的田贵妃的墓中,曾使用过一种叫“拐钉钥匙”的工具。于是,新的“拐钉钥匙”开始实验。

一名有经验的师傅将一根一米多长的铁丝一端拴上绳子,又准备了五六根一米来长的竹板,然后将铁丝弯成半圆,立着从石门缝儿送进去,再转过来,套住顶门石腰部,再将铁丝边弯边往里送,等进入门内的铁丝头儿转出来,再用钳子将两头拧死,形成一个“拐钉”。

“拐钉”装牢后,一名队员拽住拴在铁丝圈上的绳子,其他人将竹板从门缝里伸进顶门石上端,边顶边推门,门缝越来越宽,直到可容一人侧身钻进,就派出一名队员进入,抱住顶门石将其扶直。

一阵“嗡嗡”的声响后,尘封了300多年的定陵地宫的秘密被考古队员们推开。在又用“拐钉钥匙”打开另一道石门后,万历帝后三人再次“重返人间”。

而洛阳铲,则是现在考古工作者一直使用着的挖掘工具。传说在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一个从小就以盗墓为生的人。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一个县去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人熟人正在搭棚子。他见这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下一走,担上来时带出不少士,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省事,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可以判断地下不同地层的情况。于是找了张纸,贴着铲画出了一张原铲图样,回家后找人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于是得到了的推广。

洛阳铲

除此之外,盗墓者还各自有各自的专用工具,有专用连体服装(行话叫作“老鼠衣”,上面布满各种“装备”),而且有的发掘工具相当先进:例如有一种工具选用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的“排土”装置……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简直就是现代打隧道的掘进器的迷你版!

与国家有组织的保护性挖掘相比,盗墓者是极其隐蔽的。国家发掘不存在“违法”,因此工作细致,甚至用刷子干活。方式上几乎全都是“大揭顶”(地宫庞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术”问题。而盗墓者不然。因为历朝历代对盗墓行为都在法律上给予严惩,现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时间”概念很强、“隐蔽性”很强。实际上,并不是那些庞大的墓盗不开,而只是受制于时间罢了!

而且,盗墓者一般看重轻便易携而又价值昂贵的金属器,对于大件的陶器有时会因无法从狭窄的盗洞中搬出而进行恶意毁坏。另外,他们对墓葬的方式等风俗、宗教文明毫不在意。这无疑是对我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严重损害!

人们不得不对秦始皇陵是否被盗而产生了深深地忧虑,而历史上的记载,更让人们对此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进行之际,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关东各地纷纷响应。由周文率领的一支浩浩荡荡的起义军不久便打到戏水附近,距陵园不足10里。这时数十万修陵人员只好遵命放弃未完成的陵园工程,跟着少府令章邯阻击起义军,摇摇欲坠的秦王朝在掐扎中维持了不足一年的时间便告覆灭。随着秦王朝的覆灭,秦始皇陵的厄运也就降临了。

最早光顾秦始皇陵园的是楚霸王项羽。关于项羽盗掘秦陵的情节和盗掘程度史书记载不尽相同,甚至前后出入较大。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掘始皇陵一事是极其严谨的。在他所有涉及陵园的记载中只字未提项羽近代陵一事。只是在刘邦与项羽在战前对骂时,刘邦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掘始皇帝冢”。此话出自项羽的对手刘邦之口,是否确有其事连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也无法断言,只好客观地还原了刘邦的原话。

后来班固在《汉书》记载此事时也是比较慎重的:

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大师至其下矣。项籍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紧闭之祸,岂不哀哉?班固这段话同样也不是他本人的发明。这段话出自汉成帝的大臣刘向的上谏书中。当年汉成帝营造延陵,不久又改变计划营造昌陵,“营起昌陵,数年不成,复还归延陵,制度泰奢。”面对成几次改变陵址,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刘向劝谏成帝应当薄葬,反对厚葬。他在谏书中既列举了薄葬典型又谈到厚葬的恶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着重叙述的一个厚葬的例子。

作为一篇论说文的谏书,作者的主观动机及感情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例未必完全确切。即使如此作者对项羽盗掘始皇陵的记述也是有分寸的。项羽只是'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数年之间,外项籍之为,内离牧之祝。”可见刘向的谏书中谈到项羽焚烧地面上的宫宇宫室,并没有断言项羽盗掘秦陵。

总之从《史记》、《汉书》这些原始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项羽带兵挖过始皇陵。总之从《史记》、《汉书》这些原始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项羽光顾始皇陵,纵火焚烧了陵园的“宫室营宇”,但无法断言项羽带兵挖过始皇陵。

然而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作《水经注·渭水》时,他的记载与《史记》、《汉书》就不大相同了。他这样写道:“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作物不能窜,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其实这段记载的内容一部分来自《汉书》,始牧羊人寻羊烧之;而另一部分则空无一人不同于《汉书》,如'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显然郦道元的记载做了人为的发挥,字里行间充满了虚张色彩。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距秦亡100多年,《汉书》作者班固距秦亡200年,郦道元距秦亡400多年,按理具秦朝时间愈近记载应当愈细。可是司马迁只是通过刘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冢”一笔带过;班固也是通过刘向之口,说项羽“焚其宫室、营宇”。可见这两位史学大师对于项羽是否盗掘秦陵一事,态度十分慎重,未置可否。然而后来的记载则肯定地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这里连挖墓的人数、挖出的东西运了多少天都记载的一清二楚。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郦道元的依据何在?另外,《汉书》及《水经注》中牧儿烧其地宫的说法恐怕也不足为信。

那这么说是否就意味着秦陵未被盗过呢?未必!官方盗墓的行为虽然没有出现,但民间的盗墓行为就难说了。民间盗墓者看重的是陵寝中的值钱物件,而秦始皇陵中的珍宝无论在史籍记载中还是在民间传说中都数不胜数,怎能不让这些以盗墓为生的人眼红手热?但我国古代对盗墓现象的打击十分严厉,盗墓者只能偷偷摸摸地做“地下工作”这就对时间的要求分外严格。秦始皇陵如此巨大,想要盗开并不是轻松的事,短时间之内很难完成。

另外,据史料记载,地宫之内还针对盗墓行为设置了大量的机关陷阱以及一触即发的弩箭,即使记载不是真的,也足以吓退盗墓者的贪心。

而且,秦陵地宫中的汞含量的确高得异常。能流动的水银百川江海,不仅可以让地宫中富丽堂皇,还能够有效地防腐防盗。高浓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体吸入,轻则肌肉瘫痪、精神失常,重则一命呜呼。与重重机关和强弓弩箭相配合,多重防盗措施完全可以保证地宫的安全。

考古的成果也向我们显示了地宫尚未被盗过。经过全面勘测发现,周围陪葬坑中,项羽时代焚烧破坏的痕迹着实不少,但封土堆下的地宫却完好无损,至今尚未找到大规模盗掘的有力证据。而且经过了2000多年的时间,地宫内的水银还能被探测到,就说明地宫仍是密封着的,否则,汞蒸汽早就随着盗洞而挥散出去了,哪还能留着让今天的考古工作者们去探测呢?

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宫,越来越多地考验着人们的想像力。但现在我们还只能通过推测来解开秦陵之谜,还不到将秦始皇唤醒的时候。

这主要是因为,地宫结构复杂,至今没有搞清,而且很多技术问题也不能解决。若仓促发掘,会造成严重破坏。要发掘这样规模巨大的地下陵墓,必须先要修建一个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的顶棚,若不建顶棚防雨、防晒、防风,地下建筑则难以完美保全。而若想建这样的大棚,目前国内的技术力量还达不到,就连世界上最大的顶棚也只有四万多平方米的面积而已。另外,秦始皇陵地下水位高,距地表16米就见水,而大量的地下建筑都在16米以下,如发掘时没有大型抽水、排水设施,会使整个地下宫殿被水淹没。再者,发掘秦始皇陵工程浩大,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也是一个问题。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秦始皇陵的发掘之日总会来到,那必将又是一个空前的世界奇迹。我们有足够充分的理由这样说,因为仅仅是秦陵的冰山一角,就已被世人惊呼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