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体育回归教育本位

罗义安

1月18日,在北京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发布并介绍了北京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和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有关情况。其中明确,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目标,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和体育运动规律,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体化指导,切实增强全体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避免“应试体育”教育。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从学生的成长来看,就是野蛮其身体,文明其体魄;从学校的教育目标来看,就是以体启智,以体育人。考核评价学校体育工作,应以教育目标为依据,制定系统而全面的考核机制和考评细则,确立科学而规范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采用规范而灵活的方式,检测目标的达成度。

然而,在分数至上、奖牌至上的体育观的主导下,一些地方制定的考评细则不“细”,确立的考核标准不“标准”,单纯地以“两唯”标准考核学校体育,即以学生体育考试分数的高低考量教学效果,以体育竞赛中获得奖牌的多少衡量运动成绩,致使学校体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从教学内容看,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单一,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从教育目标看,以提高考试和竞赛成绩为追求,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从教学过程看,违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和体育运动规律,违反因材施教的原则,缺乏体验性和趣味性;从教学方式看,教学方法单一,训练方式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学校体育应试化,既违背了教育的本义,也违反了教育方针的要求。当前,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小眼镜”“小胖墩”普遍存在,与锻炼时间不足、运动强度不够有很大关系。避免“应试体育”,是对不规范的体育教学行为的纠偏,是对学校体育的拨乱反正。

让学校体育回归本位,从育分转向启智、育人,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帮助学校摆脱应试思维,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增强体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质量,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作者罗义安,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