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许青云||寻觅流年
作家
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且写作,你就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许青云,1955年生,山西垣曲人。一生从事公安工作,2015年退休,退休后喜爱文学、书法,作品散见于网络。
寻觅流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常常来不及回味的时候,就从指间匆匆划过,悄然而逝。而今,去寻觅流年的踪迹,默默拾起洒落在月光下的记忆。
我的故乡,在垣曲县英言乡白家河村尚家庄上,庄上有二十余户,一百一十口人。
故乡,依坡傍水,绿树成荫,一条小渠水,昼夜不停地哗哗啦流趟,浇灌着庄前四十多亩土地。庄子上除去两户本地户人家以外,其余全是解放以前逃荒落难于此地的。
庄上有一块田,人称十八亩地。它距离村里有两公里远,在英言原上,它北倚北白鹅村,南临英言村,东与南白鹅村相邻。这田原来属于南白村,土地改革时期有一翟姓带着它落户到我这小山村,
由于十八亩地离村远,还要攀爬一道大陡坡,耕种十分不便,大集体时每年只种一季小麦,丰收年亩产也就是个百把十斤,如果遭遇灾年,就会颗粒无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犹如春风激荡,温暖着神州大地每个农民的心田,我的家乡也开始了包产到户,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貌一新,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上地等敲钟,到地一窝蜂,出勤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生产方式。
联产承包初期,十八亩地成了户户不愿要的臭狗屎,村里干部一商量,干脆按人头分下去,谁不愿意种就荒废到那里,反正一亩按六十斤产量带到你的名下了。你想,这地能种好才怪!
一九八三年,我已经是四口之家。我在外工作吃公家粮,妻子虽然在英言乡里当话务员,但还是农村户口,我的两个女儿自然也是农村娃。我家三口人的承包田,还要靠六十多岁的老父亲耕种,心里总有些不忍,自已种吧,在外工作,又离家较远,难免力不从心,于是,就产生了承包原上的这十八亩地的想法。
一天,我回村找到队长一说想法,他双手赞成,并拿笔划算着,我一家三口所包的产量刚好能承包这十八亩地。因当时已经到了种麦的节令,刻不容缓,队长当即召集社员会,每户当家的都到了会,经过会议协商,大伙一致同意,我用坡地等产量交换,将十八亩地的承包权给我。
就这样,原上十八亩地成为我家的联产承包责任田。
在全家人齐心协力下,披星戴月的苦干、实干加巧干,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承包这地的第一年,亩产就超过了三百斤,第二年以后,亩产达到五百斤。
想起七三年,我高中毕业回村第七天就担任了小队生产队长,白天带领社员干农活,夜里不停的开会,五年过去了,年亩产量总是在二三百斤间徘徊,社员群众每到春天就到处借粮度日,究竟是什么原因,苦苦不得其解,总是处于迷茫之中!
自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再加上自已亲身体验,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千千万。党的农村联产承包政策,好似一副灵丹妙药,瞬间根治了全国人民长期解决不了的顽疾。
尽管社会上流传“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言论,我却始终坚信,党的农村政策英明、伟大。
十八亩地的小麦亩产量从大集体时的亩产不到百斤,提高到联产承包以后的五百斤以上。喜的我老父亲眉笑颜开。每年当小麦即将成熟的时候,我都会回家带着他,爷俩儿一边漫步走在田间小道上,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眺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喜悦心情似那翻滚的金色麦浪,起伏荡漾;一边赞扬党的好政策,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幸福生活;一边开心交谈,憧憬着农村、农业、农民的未来!
一九九三年,妻子和女儿农转非,家也搬到了县城,我承包十年的那块地又交回了村里。再后来,因小浪底库区移民搬迁需要,那块地又划归北白村......
如今,十八亩地早已变成水浇田,一年种两季庄稼,小麦亩产过千斤,玉米亩产突破两千斤。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在党的农村政策指引下,整个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岂是我那一块十八亩地能讲述得清楚的。
峥嵘岁月,流年静好。新时代国家提出振兴乡村战略,我坚信农村的明天会更美好,我的家乡也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杨志强)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图文编审:姚普俊 微信号: yqwyzfq
发刊制作:师郑娟 微信号:szj872668752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