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振动:请戏班唱大戏,曲吕村起大集
我们村的集市
陆振动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归家的行程己经确定了。虽有数天,但依然觉得时间太慢。出来太久了,好想回家,好想放下一切,自由地玩耍,满世界地串门,天天骑车上庙赶集。
我们曲吕村大,以前是三个村组成,后来把曲二取消了,合并成了两个自然村,一说是曲吕的,会问是曲三还是曲一。曲吕很早就有集市了。八十年代中期吧,村里起的集,那时候种棉花多,无毒棉7315产量高。上地里摘棉花要套牲口车,装大包。去棉站交棉花且得排队呢,棉站里的棉花堆得跟山似的。哪像现在种亩棉花,一人一车一筐就办了,产量太少了。老百姓有了钱,就得消费。除了赶集,也没地去买。当时村里没集,买东西不方便,除了合作社(曲三张峰商店前身)上哪去呢?于是村里决定起个集吧。
请戏班子唱大戏,曲吕起大集。消息一出,各方惊动,虽然当时没有手机电话,但人民群众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的力量不容忽视。接闺女、叫女婿,姥姥家门口唱大戏,闲着没事走亲戚。那时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电视很少,又没有出去打工一说,一听说哪哪唱戏,多老远地赶过来,走亲戚看戏。人一多,自然做小买卖的就多,衣食住行的东西、农副产品从而得到更好地流通。 看戏的人真多呀,大街上挤都挤不动,用接踵摩肩、哈气如云一点也不为过,在曲三大队的院里(曲三张峰商店对面),搭好了戏台,门口有大队的民兵把门收票,多少钱不知道,反正不贵,那时三叔是民兵,我和小八路进去就没买过票,三叔领我们进去,买个肉包子就不管我们了。小孩哪会看什么戏呀,请的是河北梆子吧,什么大登殿,蝴蝶杯,辕门斩子等等,就喜欢武生戏和丑戏,听说晚上演《五鼠闹东京》,吃了饭早早等着,一直到完也没见五个老鼠是怎么闹的,大点了听评书才知道是三侠五义的故事。
戏唱了几天就不知道了,从此曲吕集算是起来了,各方商贾云集,周边邻村的乡亲们或骑车戓步行前来捧场,保证了曲吕集的丰富和热闹。阴历每逢一和六,便是集日,雷打不动,如今也三十多年了,有事没事去集上转悠成了常态,还是那条老街,还是那个热闹的集市,品种和花样越来越多了,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刁了。一切都在变化,临街的老房变成了新房,几十年的土路如今修成了水泥路,下雨阴天再也不用穿着雨鞋,泥一脚水一脚地上街赶集了。陆恒村长他们干的这一届,村里村外全修成水泥路了,村里的大坑也填平了,变成了村里的广场,路修好了,出行方便多了,赶集的就更多了。 穿在曲三,吃在曲一。王丹商店以西,基本上以衣服鞋袜为主,商店以东就是菜肉鸡鱼等。一到集这天,早上就不爱作饭,溜达到集上,买点大果子(油条),喝碗豆腐脑。吃饱喝足慢慢地随着人群南瞅北看(东西街),挑自已要买的东西,时不时和碰上的熟人打招呼,时不时看东西问价。花花绿绿的衣服鞋帽围满了女人们和孩子,调皮的孩子们衣服和鞋坏得最快,很让大人伤脑筋,一边数落孩子一边不紧不慢地还价,女人们精打细算很有耐烦心。抽烟商店里有烟卖,可是老头们还是喜欢抽旱烟叶子,二寸的纸卷着不同价格的烟叶,细细品尝,吞云吐雾间决定了买哪种,临走还不忘再抓一把放进常抽烟的小瓶里。
我最喜欢年集,卖衣服西边就会有鞭炮出售,饶阳那边过来的,质量真不错那时。很少有不响的,小白鞭、大白鞭、铁筒炮,大小喷子,活做得真地道。比机器鞭强多了。可能因为便宜,或是因为有钱喜欢,人们一买就是一口袋。我三叔和东良不错,我见他就弄了满满一口袋,还给了我两挂小鞭呢,良哥良哥叫得可欢了。 一圈下来转到头,开始购买,我最喜欢还价了,一番争讨过后,拿着买好的东西总觉得占了好大便宜,熟不知买的没有卖的精。
我也卖过菜,可我不爱在村里卖菜,都是熟人不好还价,要多了不是,要少了更不合适,这方面我最佩服良起哥,没有人家卖不了菜,有名的集混子,太能说了。别人贱卖处理,人家却喊:大西葫芦大豆角,贵卖处理大促销,老人吃了能长寿,小孩吃了长得高……,别人也跟着帮腔,说说笑笑间,卖完了。你说神奇不。
如今务胜口有集了,三八集。自由口也有集了,四九集。更别提后堤的五十集。哪的集都赶过,各有千秋,老百姓的曰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赶集不用出村了,哪里都能买到合适的东西了,村里的超市商店品种齐全,村里还有淘宝网站,送货到家。服务型的社会惠及到了每个家庭。但赶集的那份悠闲、乐趣是任何东西替代不了的。
投稿请加微信
孩子学作文请扫码报名
——点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一种支持——
肃宁瞎咧咧
草根文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