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enbaum 室性早搏
Rosenbaum 室性早搏
1969年,美国心脏病学家Rosenbaum总结了一组健康人的室性早搏心电图特点,并分析了这种室性早搏的产生机制,认为这种早搏与器质性心脏病无关,主要见于健康人,起源于右室心肌,这种室性早搏被称为“Rosenbaum 室性早搏”(Rosenbaum 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心电图特点】
① 额面向量环向下,电轴轻度右偏,多在+60°~+120°之间,类似左后分支阻滞;
② II、III、aVF导联常为直立高大的QRS波,I导联为小R或rS型;
③ 胸导联为左束支阻滞型,但不同于典型的左束支阻滞之处为:QRS波的初始向量向前,而且运行缓慢;与典型的左束支阻滞不同,横面向量环逆钟向运转。
【发生机制】
从这种室性早搏的心电图图形可以推断其起源于右室前壁,靠近室间隔,室早发生时室间隔除极顺序从右向左,左心室除极顺序是从左前分支分布的心肌开始的,故其心电图类似左后分支阻滞图形。
因为心电向量环的起始部分运行非常缓慢,据此推测这种室早并非起源于浦肯野纤维网,而是起源于右室心肌,正常心脏的右心室前乳头肌受机械活动牵拉可能引发这种类型的室性早搏。
【临床意义】
这种室性早搏是健康人特有的,根据心电图特点可以诊断,预后好,一般不导致恶性心律失常,临床一般无需治疗。
图1 Rosenbaum室性早搏
患者男、30岁,健康查体心电图,可见室性早搏,QRS电轴+85°,胸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形,II、III、avF导联QRS波直立高大,提示该室早起源于右室近心底部 。
请大家在留言区给出建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