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里的故事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多少故事典故、多少名人记忆,都与上海里弄交织在一起。那种石库门里弄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 一堵墙上。

那种石库门里弄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 一堵墙上。一旦开进门去,院子是浅的,客堂也是浅的,三步两步便走穿过去,一道木楼梯在了头顶。木楼梯是不打弯的,直抵楼上的闺阁,那二楼的临了街的窗户便流露出了风情。

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下架子的,门是镂空雕花的矮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院里的夹竹桃伸出墙外来,锁不住的春色的样子,但骨子里头却还是防范的,后门的锁是德国造的弹簧锁,底楼的窗是有铁栅栏的,矮铁门上有着尖锐的角,天井是圈在房中央的,一副进得来出不去的样子。

自如租房100%真房源,房租月付!

广告

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房间都是成套,一扇门关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驾式,墙是隔音的墙,鸣犬声不相闻的,房子和房子是隔着宽阔地,老死不相见的。但这防范也是民主的防范,欧美风的,保护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实是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拦不住的。

这是上海作家王安忆写于1996年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一段节选。在小说的开篇,王安忆便出手不凡,她以白描的手法,用了将近二十页的篇幅写了主人公上海小姐王琦瑶的生活背景――上海的弄堂。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三种不同形态的里弄,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和公寓里弄。王安忆细腻的笔触使这三种形态的里弄建筑仿佛有了生命,并带着各自不同的性格。

展开剩余88%

上海独有的产品

可以说,里弄建筑是上海所独有的产品。这些里弄建筑的出现和一个世纪前上海的殖民地历史背景有着深切的关联。从1845起,英、美、法、日相继在上海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建立了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租界,而老城厢一带则为华界,初期,这些界地各自为阵,互不干扰。有些外国租界甚至在一些公共建筑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但受到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和186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人们纷纷迁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住房问题日益突出。房地产商见有利可图,乘机大肆建造低价位的住宅。为了牟取更大的暴利,设计师将欧洲的联立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结合,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建筑样式的里弄住宅,在思南路周边地区建造于1918年的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可以说是典型的早期石库门里弄建筑。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是从这里开始蕴育起来的,新渔阳里6号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之一。关于那段历史,如今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有着详尽的图文资料。

新渔阳里6号

就像王安忆传神的描绘的那样,石库门建筑的从外观上保持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封闭式深宅大院的样式,但面积和尺度大大缩小,空间变得紧凑甚至有些局促,由于早期的住宅每户都有一简单的石料门框,内配黑漆厚木门,所以将此类住宅群一律称作石库门里弄,只是到了后期,不断改进的新式石库门建筑才开始注重石库门本身的装饰,一般在石料门框上方有三角形式圆弧山花,上面有西式砖雕或石雕,在砖券、柱头等部位也出现了西式装饰。位于陕西南路建国西路转角上的由法商建造的步高里可以归到这一类建筑中。

从二十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在石库门里弄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式里弄住宅,考虑到小汽车的通行和回车,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天井没有了,用矮墙或绿化作隔断,外观基本上西化了。更为突出的是水、电、煤、卫生设备已较为齐全,有些新式里弄住宅还有煤气和热水汀等设备,生活的舒适度不言而喻,在这一片街区中,有复兴坊、万宜坊、花园坊、万福坊等众多的新式里弄住宅,而建于1925年的凡尔登花园(长乐村)和1927年的霞飞坊(淮海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80年代初开在陕西南路上的一家名叫卡布基诺的咖啡馆,就是凡尔登花园中的一套,那洋派的名字以及蜡地钢窗带小花园的洋房,曾吸引了许多对老上海充满憧憬的文学青年。如今这间咖啡馆已经改换成了一家时尚小店了。

上世纪30年代后,新式里弄开始转向花园里弄、公寓里弄,出现了更为舒适更为精致的里弄住宅,每一户门前都有庭院绿化,建筑标准更接近花园洋房,完全的欧洲建筑,陕西南路和复兴中路交界中的陕南�就是代表作品之一。

陕南�

由于这一街区有着良好的规划设计,还有来自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空气和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无论是商贾巨富,军政要人,还是文化艺术界人士都选择此地为最佳居所。除了在花园洋房里我们曾提到的名人故居外,这些里弄住宅里更有为数众多的名人故居。就以淮海坊为例,这里的街坊共占地1.7公顷,它南朝南昌路,北面是淮海中路,东面为茂名南路,有楼房199幢,规模很大。淮海坊5号是进步人士杨杏佛的住宅,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住在42号,64号曾经是许广平的寓所,鲁迅全集就是从这里开始筹备、编辑、出版的。著名文学家叶圣陶,一代画师徐悲鸿都在这里寓居过。

以浪漫才情闻名于世的诗人徐志摩则住在不远的南昌路上的花园别墅11号,与他相邻还有著名的电影导演应云卫,凡尔登花园里有丰子恺的日月楼,复兴坊里有大律师史良寓所,花园坊有著名学者徐懋庸,作家记者曹聚仁和画家关良的寓所,万福坊有“大公报“主编徐铸成和主笔胡政之的寓所,万宜坊有著名作家丁玲寓所,还有保留至今的邹韬奋故居,南昌路上还住过著名电影演员赵丹,以及书画大师钱君陶。

想起十多年前怀着对集中国书画篆艺之大成的钱君��先生的敬仰之情,陪朋友前去钱的寓所,女佣打开门时,我们已受到强烈的震撼,老先生和他的太太坐在太师椅上闭着眼睛享受着美妙的西洋歌剧,那一刻至今还历历在目。这就是上海,这就是骨子里都融进了西方血液的上海文化。

对于如今成为某种时髦标记的石库门来说,老百姓的赏析大都还停留在表层。要成为它的“真正知音”,你需要回答很多问题,诸如你知道它的出生其实很大气吗?你知道它曾是旧上海房地产中利润丰厚的地皮吗?你懂得如何赏析一栋石库门吗?

没错,石库门几乎已经成了上海的代名词,但它并不是为“阿拉”造的。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埠后的上海忽然涌入洋人和大批苏浙难民,迫在眉睫的住房问题催生了石库门的兴建――因为要同时解决洋人和国人的住所,它就成了华洋杂居的鼻祖。这个时期建造的那些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外门多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石库门”。

在格局上,石库门完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西式的连接排列和欧式屋顶、花纹,这些都明显是西方文化的烙印;江南民居的元素也被大大吸取在其中:用漆黑的实心厚木做大门、石头做门框;当然,天井、客堂间这件典型的海派风味也融合其中。绝对是一件有历史代表性的、中西合璧的“混血建筑”。

江南民居的元素也被大大吸取在其中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坡形屋顶常带有老虎窗,二楼有出挑的阳台。

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中式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楼与楼之间采用欧洲联排式风格。红砖外墙,外墙细部常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

如何变成72家房客

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收入中等的家庭也开始拮据,把房子割出一些空间租赁成了最简单有效的赚钱方式,于是,当初讲究格局与文化美感的石库门被随意、急切地改造了。

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

门锁局部细节

从那之后,曾经显赫的短暂时期一去不复返,以至于提到石库门,人们总会产生小空间里的压迫感。灶披间、阁楼都要与左邻右舍共享,分明是一家人的样子,却又常常上演鸡毛蒜皮的吵闹。多样、复杂的生活方式成为区别其他地域最独特的标签。“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也应运而生。诸如《十字街头》这类以石库门为背景的老电影,成为老上海的记忆留存了下来。

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

新天地

石库门已经引起了中外专家浓厚的兴趣,也得到了颇高的重视,但如何保留改造依旧引起争执。就算看似双赢的新天地,也照样被人批评市井气荡然无存,太过迎合精英文化。

假如石库门只是集中在一块小地方,大可圈起来当作开放的博物馆。但它偏是四处生根,居住密度又极其高。有人曾提出学习国外的做法:洗净里子,保留面子――也就是保存石库门的外貌,只保留几户人家来“演绎”过去的生活,在弄堂口拣菜、小天井里种种花草,或者索性变成城市旅馆。但引人遐想的是,没有了那一群真实生活着的市民,石库门还是它自己吗?

文字来源:《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

(0)

相关推荐

  • 上海弄堂——近代民居建筑特色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弄堂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外人被允许在此居住.经商.在上海开埠的最初几年 ...

  • 上海石库门,交关有名堂!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上海人的住 1 1843年 上海开埠前 上海与全国大体一样 2 1843年 上海开埠后 ...

  • 上海老弄堂里的故事

    然后老汪带着董太太去看花圈,看看花圈上的落款等是否正确.其实,因为董师长现在尴尬的身份,能送花圈的人并不多,所以董太太很快就看完了,应该是之前韩大姐已经帮忙给检查过了,因此并没有什么差错. 这一通下来 ...

  • 杨澜:上海弄堂里的童年 冲不淡的上海记忆

    3岁的杨澜杨澜虽然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却没有过分溺爱她.在杨澜14岁时,妈妈的身体不太好,懂事的她常常帮家里干活. 一天,放学以后,杨澜去商店里买菜.远远的,杨澜就看见一列长长的队伍,他们在排队买什么 ...

  • 浴室里的故事多到说不完

    现代社会,能让老男人身心得到放松的地方,除了会亮着小粉灯,可能就是金碧辉煌的澡堂子了. 如果我们文明一点,叫它浴室,那这个名字可就有来头了. 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对于公共浴室的记载,人们逐渐从个洗 ...

  • 上海弄堂里的新里生活|梧桐树下10栋产权新里,未来的10个主人会是您吗?

    走进上海历史街区,体验慢时光生活,斑驳的梧桐树影,里弄.老公寓.花园洋房各有千秋,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古今,我们写过一篇上海老公寓出售合集,今天我们来一篇上海里弄出售合集,10栋不同的整栋新式里弄,寻找 ...

  • “从前”上海弄堂里的夏天

    夏天说来就来了.好比读书时候的班主任老师,事先没有预告,勒么桑头(突然之间)就登门家访了,让你猝不及防,让你手足无措,好不尴尬.所以一首改造过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到我家"传 ...

  • 《我和我的父辈》感言|藏在上海弄堂里的药酒香

    昨天 世间温柔 <鸭先知> 温暖延续 上期我们向大家介绍<我和我的父辈>第一篇章<乘风>中的中医药,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第三篇章<鸭先知>.  改革春风吹满 ...

  • 50年代上海弄堂里的幼儿园 福利补贴解决群众困难 看照片恍如隔世

    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对幼儿教育极为重视,尤其是在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公布后,对女工的福利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幼儿教发展的根本依据. 在50年代,国营企业的托儿 ...

  • 80年代初上海弄堂里的市井影像 普通百姓的人海浮沉

    如果说十里洋场是上海的名片,那么藏身于外滩背后的弄堂就是上海的灵魂. 在19世纪开始,上海开始出现大片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形式建造起来的联排建筑,被人们称为"石库门". ...

  • 说不尽道不完的张居正(连载6)

    四.表里不一 张居正埋下的第四个祸根源于他对自身行为的不检点. 万历小皇帝对张居正是极其尊重和畏惧的,其原因之一,就因为张居正是他心目中道德的楷模. 中国古代最注重"德"的教育,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