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瓷器的鉴定方法。读熟了,藏友也可自己鉴定龙泉窑瓷器
龙泉窑制瓷,宋元时期盛极一时。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龙泉窑相比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明代重要的器皿中均有龙泉窑的遗迹,《大明会典》记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行移饶、处等府烧造”。饶州府即景德镇,处州府即龙泉窑,由于参与皇 家定制瓷器的制作,故龙泉窑在明初时期也被称为“处州龙泉官窑”。

历代瓷匠都竭力追求玉的美感,许多名窑生产的青色瓷都曾经获得文人雅士的称誉,但真正称得上似玉的惟有南宋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
早期的龙泉窑主要成就,在于使青瓷向实用方面进一步发展:大量生产普及的日用瓷器,质朴耐用,和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结合,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它的器形种类不多,都是盘、碗、壶、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它为青瓷生产从吴越统治者长期的垄断和压榨中解放出来,彻底打破过去所谓“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的局限,使青瓷扎根于群众之中,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龙泉窑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龙泉窑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北宋时期的龙泉窑师承越窑,南宋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走向衰落。 本专题根据王少宇发表于《中国陶瓷》的古陶瓷研究文章节选整理,以龙泉窑青瓷碗为切入点,探寻龙泉窑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鲜明特征,探索龙泉窑的历史变迁。
明《格古要论·古窑器论》记载 “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日处器、青器、古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粉青色者低。有一等盆,底双鱼,盆口有铜掇环,体厚者不甚佳。”该书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 1388),作者的父亲特别喜欢收藏、鉴赏古代文物,曹昭自幼耳濡目染,也嗜好古董,而且还将其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孜孜不倦。

至今哥窑的窑址仍无法确定,学界对哥窑还存在很多争议,一说哥窑与官窑就是一回事,从瓷器特点上二者形神相似,难分“官”“哥”,因此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哥窑。还有一种说法是哥窑是龙泉窑中的一支,考古发现今龙泉窑址上有不少瓷片与文献哥窑特征很相近,另外也有龙泉窑就是弟窑的说法,那么哥弟二窑同在浙江龙泉也应该在情理之中。
龙泉青瓷造型规整、胎骨坚实、釉层纯净,质量上乘,是高 档、畅销瓷器的代表。产品类型既有碗、盘、壶、杯等日用瓷,同时也大量生产高品质的供器、香器、陈设瓷、文房用品等高 档瓷器,深受上层社会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