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鼻旁的这些病灶会是什么呢?— 皮肤基底细胞癌 BCC
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别名基底细胞上皮瘤,最早于1927年由Jacob首先报道*,是一种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多能干细胞的恶性肿瘤,为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约占所有皮肤肿瘤的65-75%。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不仅高,而且每年还以3-8%的速度增长,超人们应高度重视。*也有认为是由KroPecher于1903年首次报道。
图1: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率。BCC:基底细胞癌,排第一,SCC:鳞状细胞癌,CM:皮肤黑色素瘤,Others:其他皮肤恶性肿瘤。
基底细胞癌最常见于中老年,年龄介于40-79岁(高峰位于70岁),男性患者占一半以上(稍多,有学者认为),白种人多见,而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罹患人数亦不在少数。
基底细胞癌与过度日光曝晒有很大关系*,85%发生在头面部和颈部,尤以鼻和鼻旁为著,该处的发病率远高于鳞状细胞癌;而有趣的是,对于同样容易曝晒于阳光的手背处,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则要高于基底细胞癌。超过10%的基底细胞癌可存在2个以上的病灶,而鳞状细胞癌则多为单发。*鳞状细胞癌与过度日光曝晒亦高度相关。
基底细胞癌起初为蜡质光泽的结节,中心凹陷,可逐渐发展为溃疡灶,但出血少见。基底细胞癌为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一般无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发现时病灶已较大。基底细胞癌的生长高度依赖于周围正常的结缔组织基质,故很少发生转移,但当病灶较大时,仍需注意转移的可能(≥3cm,转移率约为1.9%)。
无论是皮肤基底细胞癌,还是皮肤鳞状细胞癌、皮肤附属器癌,现行的肿瘤分期均建议将直径<2.0cm者列入T1期,直径在2.0-3.9cm者列入T2期,而≥4cm者列入T3期,但不包括皮肤Merkel细胞癌。此外,当以上几种肿瘤的厚度>6mm,或侵犯至皮下软组织层的深方时,无论大小,均自动列入T3期。
基底细胞癌的分型众多,超声表现各异,一般有以下特征:
1、病灶呈椭圆形(>80%),亦可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有学者认为病灶的长与厚的比值(Length/Thickness,L/T)对鉴别良恶性有一定意义,恶性者L/T<1.5,偏圆,而良性者L/T>2.0,偏扁;
2、病灶边界清(>70%),亦可表现为模糊欠清,边界清晰与否并不能和病灶的良恶性直接挂钩;
3、病灶内部呈低回声,均匀或不均,部分内部可见混杂的点状或结节状高回声或中高回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点状或结节状高回声或中高回声,并非钙化灶,而代表着显微镜下一个又一个的细胞巢;当这些细胞巢密集分布时,更预示着可能为高风险的、容易复发的基底细胞癌。
4、病灶位于表皮和真皮层,可稍突出于体表,表面不光整,可侵袭相邻的皮层或浅筋膜层,向四周蔓延,表现为与病灶相连的低回声,近端粗而远端细,似鼠尾,与神经源性肿瘤中的鼠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5、CDFI:大部分病灶血流不丰富(>70-80%),部分病灶可探及低速低阻血流信号,多位于病灶的边缘或基底部,阻力指数<0.60,这与基底细胞癌新生滋养血管较少有关,这与基底细胞癌高分化、恶性度低遥呼相应。
有文献提出,基底细胞癌的新生滋养血管一般走行较为规则,若发现走行迂曲的血管,很可能是其他类型的皮肤肿瘤。
6、弹性成像:基底细胞癌相当硬;尤其是已发生周边浸润的基底细胞癌,其边缘硬度增加(在弹性成像中形成硬环),较未发生周边浸润者,要多得多(88% VS 19%)。
图2:患者,男性,83岁,右鼻旁皮损多年逐渐增大入院。二维超声如图所示,外形不规则,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注意标识所示各征象(↑、*、△)。后证实为皮肤基底细胞癌。
图3:(同图1)CDFI:病灶基底部可探及血流信号,而内部则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图4:一例发生于患者左侧鼻根部的皮肤基底细胞癌,在超声上表现为较为均质的低回声,内部散在点状高回声。
图5:另一例发生于患者左侧鼻翼的皮肤基底细胞癌,超声显示该肿瘤并未累及深方的软骨(Cartilagine)。
== 华丽丽的结尾 ==
最后,欢迎大家在本文【评论区】留言,聊聊自己的看法!
若您觉得还行,还请【收藏】、【点赞】+【再看】哈,谢谢您啦!
❤下期见❤
《华斌的超声笔记》第4辑,所剩不多,快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