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误区:多喝水?要发汗?中医如何正确处理?
孩子发烧误区:多喝水?要发汗?中医如何正确处理?
宝宝发烧后,很多妈妈都心急如焚,赶紧抱着娃就往医院跑。医院的一般处理方法是打退烧针、开退烧药、上抗生素,有时效果还不一定好。那么,中医对于小儿发烧是怎么治疗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则来自陶庆医生治疗小儿发热的医案。
患者基本资料:
苏某,男,3岁。
主诉:
发热一天。
初诊时间:
2018年5月11日。
病史:
患儿前一日玩耍受凉后出现发热,无汗,畏寒,测体温39.5℃,自服美林等药物后,稍有汗出,体温降至38.7℃,今晨复测体温39.3℃,无汗,身上摸上去烫,稍有咳嗽,早晨曾呕吐1次,精神不振,小便短少黄,大便未解,咽喉红,扁桃体Ⅰ度肿大,舌尖红,稍有点刺,脉浮数。
治疗处方:
柴胡9g,黄芩10g,连翘10g,甘草3g,石膏30g,葛根15g,白芍10g,桔梗10g,羌活10g,白芷6g,生姜3g,大枣10g,3剂。
治疗情况:
3日后患儿母亲告知,服药当天晚上出汗很多,第二日体温正常,后体温无反复。
按语:
小儿发热乃临床常见疾病,严重者甚至出现高热神昏、抽惊等情况,往往让很多家长束手无策、寝食难安。
本例患儿受寒后突发高热,恶寒,无汗,呕吐,身上摸上去烫,舌红,考虑三阳合病,疏方取陶弘景之柴葛解肌汤,同时兼顾外感邪热的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病理层次,从而发越之、引领之、清泄之,使邪热无所遁形。
中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有很好的疗效,并往往热退后不再反复。
误区一:退烧就要发汗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发烧,而不是先退烧。
有可能是外邪(就是中医讲风、寒、暑、湿、热、燥,西医讲的病毒、细菌),也有可能是内部的食积,或者某些病理产物堵塞造成的。
所以,首先要做的是观察孩子的症状,比如:怕冷还是怕热,有汗无汗,口渴不渴,小便黄不黄,大便是否通畅,肚子疼不疼……诸如此类。
如果小孩喉咙疼、出汗、口渴,切记不可用西药或生姜发汗,因为这些症状有可能是温病,也就是我们说的热伤风,而温病忌发汗。
另外,如果小孩高烧中出过一次汗了,即使烧未退,切记不可反复发汗。汗是人体的津液之一,反复发汗会伤及津液,时间久了,就会引起惊厥,也就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高烧不退,孩子抽筋,这个就说明内脏干烧,里热未退,如果再发汗就会有生命危险。
误区二:发烧一定要多喝水
发烧本来就是人体正气抵御外邪的一个生理行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消耗很多的能量与津液,容易出现津液不足。
大家会想到多喝水来补充津液,但其实很多时候,水不能转变为人体所需的津液,适量喝水对身体有帮助,但如果喝水量超过身体的吸收排泄能力,就会变成垃圾停留在中焦,出现中医里说的”中焦水饮停滞”。
所以在经典名著《伤寒论》里就说: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很多父母发现孩子退烧后,反而出现咳嗽等症状。
补充津液最好的方法,就是喝米汤(针对已经加辅食的宝宝而言),不仅仅能够补充津液,而且能够最快给身体补充能量。因为米汤具有滋阴长力的作用,可以益气,养阴、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