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79年,杜预的三封奏折
公元279年,西晋朝堂上发生一场持续了半年的大辩论.
一个议题能在封建专制王朝里持续如此之久,也算是罕见。辩论是由镇南大将军杜预的一封奏疏引发的,奏疏里说的只有一件事:即刻伐吴,统一天下。
杜预其实名气很大,他是入了武庙的殿堂级人物,不管是军事理论还是作战实操都是一把好手。他本是大族子弟,仕途起初很平稳,却因得罪了权臣石鉴而始终不得志。后来杜预得到平南将军羊祜的赏识,才算有了转机。278年,一直在主持灭吴战备的羊祜突然病重,杜预便因羊祜的举荐当上了镇南大将军,继续备战灭吴。
杜预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将东吴的战备情况摸了个底儿掉,还顺便施了个反间计,令东吴的荆州主将张政遭受贬黜,吴军军心动荡。恰在此时,西北地区的秃发树机能之乱被平定,晋国没有了两线作战之忧。杜预即刻上表,请求立刻伐吴。
按理说统一是人心所向,晋国对吴国又有着绝对国力优势,为何西晋朝堂上还会有这么多异样声音,开战的决心迟迟下不了呢?
反对伐吴的主要人物是太尉贾充和中书监荀勖,前者是最受晋武帝信赖的权臣,后者是当世大儒,他们的意见自然会得到高度重视。贾充之所以不同意开战,主要是因为胆小。他是晋国太尉,理论上是晋军最高军事统帅,所以一旦开战他肯定是最高负责人,若胜了还好,若是失败了,他就要为此负责。前几年西北叛乱正酣,贾充被推举去平乱,他千方百计地推脱掉了,就是怕打输了影响权势。事实证明贾充是对的,西北乱局确实糜烂了数年,不是短时间就能搞定的。这一次,贾充也要稳字当头,只求无过,不求有功。
荀勖反对也是求稳,毕竟西北叛乱刚刚平定,国家需要休养,他认为现在开战不是最好时机。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很多朝臣态度暧昧,有些人是出于嫉妒,他们不
想将平吴的功劳落在他人身上。有些人的想法则是莫名其妙,单纯为了反对而反对,比如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他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释吴为外惧,岂非算乎”。意思是国家外部没了威胁内部就容易生乱,保留吴国,对维持晋国内部的团结是好事。这话乍听还挺有道理,可若人人都这么想,战火会连绵不断,国家永远得不到统一。
这些五花八门的反对声音让倾向于开战的晋武帝无法“乾坤独断”,恰在此时,晋吴边境的东线传来消息:吴国上下备战,有意主动进攻。晋廷上下都认为应该先做防御准备,挫败这次袭扰能进一步打击吴军的士气,将来灭吴会更加顺利。晋武帝无奈之下,只能同意,下旨将灭吴推到明年。
杜预收到消息后很是震惊,毕竟此时荆州前线对晋军形势大好,推后开战,只能让吴人有时间做更多准备,日后决战阻力只会更大。他立刻上了第二封奏疏,请求晋武帝坚定灭吴决心,至少要先把荆州全部打下来。
然而,晋武帝还是下不定决心。杜预等不到回信,是心急如焚,随后上了第三封请战折子。这回杜预学聪明了,他不再只讲军事,而是玩起了政治。
杜预重点剖析那些反对的声音,贾充之流不愿开战,归根究底只是贪恋权力,只图个人享受,罔顾国家利益,并不是为皇帝和社稷着想。明年东吴会做更多的准备,那些反对的人还会有新的理由进行反对,如果一味儿听取他们的意见,灭吴将永远实现不了,华夏将永远无法统一。自古以来凡做大事,就不能只讲少数服从多数,皇帝自当乾坤独断。
杜预的第三封奏折终于打动了晋武帝,灭吴作战终于正式开始。
一直反对的太尉贾充最终还是被晋武帝委任为了平吴总指挥,杜预则继续负责西线的荆州。
晋吴开战,久违的统一终于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