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双龙沟:一场鲜为人知的黄金大战
天祝双龙沟:一场鲜为人知的黄金大战
时隔八年,当记者再次来到天祝双龙沟时,已是八年后的2019年,昔日热闹的黄金谷早已恢复远古时代的寂静,触目而至的除了郁郁葱葱的大片原始森林外就是整治后绿意盎然的成片灌木林,偶尔还有几只野生动物在眼前跑过,使人很难相信在这里曾发生过一次震惊中央高层的黄金大战,其激烈程度除当事者外,局外人鲜有人知。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还原过去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利益的驱动是多么的可怕,双龙沟金矿的关停和祁连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是多么的及时和有必要。试想如果双龙沟金矿不关停,发展到现在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结局。
往事如烟,顺着八年前走过的路线,记者再次来到了双龙沟。
从天祝县哈溪镇出发,翻过牛爬坡,四周的山突然都清晰的摆在眼前,这就是令人向往的青峰岭,梦想的雪山近在咫尺,晴朗的天空,清冽的风,当然,还有森林和草原,心境也突然变得开朗起来。
西面的磨脐山,云雾缭绕,仿佛山顶上有一队队的石车蠢蠢欲动,传说磨脐山扑向黄羊河峡谷,要堵住河水流向武威,多亏了天梯山的大佛用手一指,定住了磨脐山,这才有银武威的繁荣。磨脐山下就是有名的黄金河谷——双龙沟。
远处的青峰岭,被早晨的阳光染红了山顶,似乎还闪着金灿灿的光,不怪乎,当地人又将此山称为红疙瘩,和马牙主峰白疙瘩相对,原来红疙瘩山上有金子,白疙瘩山上有积雪。
据曾在天祝黄金指挥部安全领导小组任副组长的柴金祥讲:双龙沟金矿的发现,最早始于1976年,当时甘肃省的地质勘查六队在天祝双龙沟沟底发现了一块特殊的高品位岩金矿石,经化验吨品位达30克。当时勘查人员大喜过望,随后逐级上报到国家冶金部黄金局,后经国家冶金部黄金局立项,拨付资金200万由甘肃省地质勘查六队负责探矿。
后来甘肃省地质勘查六队果然不负众望,在青海和甘肃交界处的青峰岭上发现了一个大型的裸露金矿,储量约2吨,于是由天祝县经济开发公司.武威地区军分区和甘肃省地质勘查六队三家联合探采,效益明显。到1990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东道主的天祝哈溪镇和大红沟乡农牧民们便提出要“靠山吃山”依靠金矿发展乡镇企业,天祝县政府为了顺应形势,便在青峰岭上为两个乡镇划了两块地皮,让他们各自开采金矿大办乡镇企业。于是,矛盾就发生了。作为天祝县经济开发公司.武威地区军分区和甘肃省地质勘查六队,岂能容忍自家金矿边让别人开采,于是组织采金民工将哈溪人和大红沟人赶跑。眼红的哈溪人和大红沟人岂能让到嘴的肥肉让别人抢走,于是又组织人将天祝县经济开发公司.武威地区军分区和甘肃省地质勘查六队的采金人员赶跑,索性独占青峰岭开采。
此事后来惊动省上,经协调后天祝县成立了国营金矿,并挂牌为甘肃省天祝黄金选冶厂,选矿厂设在华藏寺。但内部人员协调好了,外部人员却无法协调。听说青峰岭上有金矿,作为山那边的青海门源人又坐不住了,青峰岭是两省的界山,凭什么甘肃人能开采,我们青海人不能开采?
于是矛盾又激化了,青海人也上山加入了抢采的行列。于是乎从1992年到1995年,青海人和甘肃人为采金发生了无数次的武装械斗,在此期间,双方便开采便谈判。直到1995年6月,双方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械斗。
提起那次械斗,现年65岁的柴金祥老人依然心有余悸。记得那天,青海人出动了上千人持枪核弹,黑压压一片从山下攻来,现场枪声大作,甘肃金矿的一名保卫人员在这次械斗中被流弹击中,作为甘肃金矿方面的安全负责人柴金祥急中生智,利用山上的滚石和自制的简易榴弹,吓退了众多持枪者。才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事件。
此事件后来惊动中央,国务院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公安部.地矿部.民政部.冶金部.武警总部等八部委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来到天祝调查处理此事件。后来形成了一个处理意见:甘肃青海人各退十公里,停止开采等候处理。到1996年3月份,在北京由八部委领导和甘肃青海两省代表召开了一个协调会,形成了一个决议:根据矿产资源法,甘肃青海两省共同成立一个“团结金矿”,下设董事会,按公司性质共同经营此矿 ,年底各自分红。同时,会议还要求民政部必须在一年内划清甘肃和青海的省界线。此事件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后来,到2004年,团结金矿因选矿污染草原严重,被国土资源部叫停关闭。
昔日的双龙河谷,满目的疮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双龙沟就成为淘金者的乐园,在这条不到十公里的河谷,曾经聚集着近十万人,比当时甘肃很多的县城人口还要多,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的淘金客,云集在这个黄金河谷,历时十几年,有多少人在这里飞黄腾达,又有多少人葬身河底。只有双龙沟里无言的石头知道。
军人出身的柴金祥,在这里工作生活过十多年,第一次看到如此安静的双龙沟,老柴很不习惯,这里曾经那么热闹,走在河谷里人碰人,上百瓦的电灯泡拉满了山沟,不分冬夏,不分昼夜,永远是人声鼎沸,机器轰鸣。
整个一片河谷都是聚宝盆,据说这不大的一片地方有一百多口井,打一口深井的成本是一百万左右,也就是说这里大概投入了一个亿,而整个近十公里的河谷可以说遍地是井,由此可以想见这些淘金客的实力,也可以看出这里的黄金产量之大。一口井通常都要打到地下150米左右,一直到河床的岩石层,然后沿着岩石层向四面八方挖掘,一个正常出金的井口,每个班(12小时)的产量大概是一茶缸金子。百米深的河床底就是这样的岩石,黄金就藏在岩石的石缝里,用钎子凿出来,或者沿着岩石掏出河沙再运到地面洗金,在第一线的往往都是金头最信任的人,因为他们最有可能捡到大的天然金块。
鼎盛时期的双龙河河道两岸,到处都是地窝子,铺上一层草,上面盖一层塑料布,就可以住10个人,5个睡觉,5个在井下干活。老柴讲这里挖金子的工人每个班(12小时)的工资是100元,如果洞口开始出红(出金子),还有奖金,想想那个时候外面公务员的工资每月才是120元左右,这个工资对于打工者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当然这么高的工资也对应着井下极其危险的环境,因为没有太多的防护措施,塌方透水事故经常发生,每个下井的人都和金头签好协议,约定俗成的一条人命4万元,如果发生事故,尸体都是根本不可能挖出来的,埋到哪里是哪里。
据老柴讲:从青峰岭到双龙沟,,前后共采金保守估计大概有三十吨。试想,当时的双龙沟是如何的繁华。天祝县政府在这不到十公里的双龙沟里增设了一个有三十多名警察的双龙沟派出所,还有双龙沟法院、双龙沟检察院、双龙沟工商所、双龙沟税务所、双龙沟银行办事处等机构。当时天祝县全县的税收几乎一大半来自双龙沟,每年税收高达300多万。在当时的双龙沟里还有露天电影院30多座,录像室400多家,小饭馆2000多家,各种商店林立。整条沟里有采金人员6万多人,其余配套服务人员有5万多人,可以说在双龙沟里是要啥有啥,被外人称为小香港。
往事如烟,望眼前平静的河谷,老柴感慨万千。最早没有开采金子时,双龙沟两岸都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和灌木丛,各种动物频繁出入。后来淘金客到来后,这里一切都变了。一条不到十公里的河谷里前后开采出了1000多个井口,放眼望去整个河谷白茫茫一片扎满了各种帐篷,河谷两岸的各种百年松柏树被淘金客无情地砍伐,烧火做饭,现在回过头一想,都觉得惋惜。
但事实却是无情的,利益的驱动让人变得如此疯狂。
脚下的这块土地曾经是双龙沟的娱乐场所,有放录像的,也有来这里“淘金”的小姐,虽然没有灯红酒绿,也是热闹非凡。如今烟消云散后,剩下的只是残沿断壁和背后那从地下百米深处挖上来的河沙。
地下挖出来的河沙,在“淘金客”眼里也是宝贝,自从禁止挖金后进来拉沙的车辆也渐渐多了起来。双龙沟淘金基本上是开采原生的沙金,没有用化工原料来洗金,因此还没有大的污染。在一些黄金含量不高的地方,很多矿采用“堆摊浸出”的方法采金,就是将矿石堆积起来,用氰化物连续泼洒,通过氰化物的渗透冲刷下黄金微粒,再在底部收集提炼黄金。氰化物的剧毒,使这个生产方法有着极大的危险性,而且也是对环境最具破坏性的、最肮脏的一种采矿方法。双龙沟堆积着大量从地下掏上来的河沙,这些河沙虽然经过筛洗,但是无疑还含有黄金,真的担心有人拉河沙出去,用氰化物来提炼黄金,如果是那样,一次偶然的事故,对于哈溪镇,对于黄羊河水库,甚至于武威都是灾难性的后果。
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幸好,后来政府封住了沟口,才是这类悲剧没有发生。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祁连山生态的综合治理,双龙沟又再一次回归了往日的寂静。那场因黄金而发生的械斗也逐渐被世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