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伤寒论》
《伤寒论》所论述的是急性热性病,即所谓的广义之伤寒。仲景将急性热病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复合群,按三阴三阳病分为六类,亦即今之所谓的“六经辨证”。所谓病,即人得病后,病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证候复合群。
三阴三阳病的分类,其实就是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不同部位、不同体质下的不同类别的称谓。三阳病,是邪气较盛,正气未衰这个阶段的证候复合群的表现特征;三阴病,是正气已衰,邪气未除这个阶段的证候复合群的表现特征。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病中,又分为中风和伤寒,此为狭义之伤寒。按照日本汉方医学泰斗大冢敬节的观点,所谓中风,是指急性热病中的良性轻症,发病后有自愈的迹象,一般没有转变的倾向;所谓伤寒,是指急性热病中的恶性重症,发病后无自愈的迹象,发病初期往往就表现出有转变的倾向。所以,三阴三阳六类病中,均有中风与伤寒,不过中风证为少为次,伤寒证为多为主,并且变证、坏证极多。
三阴三阳病中,太阳病篇的内容最多,篇幅最长,达178条,近《伤寒论》条文的一半。这是因为在太阳病篇中,不仅论述了太阳病的证候群和治疗,而且还涉及了大量的由太阳病失治、误治,而转变、变化而来的变证、坏证,形成了其它三阴三阳病的一系列证候群和治疗。
《伤寒论》就是以三阴三阳病的分类为径,以中风与伤寒之别为纬;以六病为纲,以证候群为目,纵横交错,贯穿全书,述正及变,转变无穷,而形成的以证候复合群为体裁的临床方证经论。
《伤寒论》是以方证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的临床论述。方证,作为临床用药的指征、依据,它既非来自理论的推理,也非来自实验室的数据,更不是源于动物实验的结果,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身体尝试中药后,从自己身上直接获得的用药经验。这是一种直接的原始性思维、本能性思维的体验性总结。
《伤寒论》六经病的治疗原则是:因势利导,扶正祛邪,顺势治疗。阳证以袪邪为主,扶正为辅;阴证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注重扶阳气、存津液、保胃气的辨证施治思维。对于兼证、夹证尤其是变证、坏病,是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辨证施治原则。
人以免疫力为最高抗病能力,即以抗病力、修复力、自愈力为主导的有机自修能力(包括体质、体力、体气、抗力等方面为本体)。疾病,是邪气侵袭人体所产生的反应,亦即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之反应,即现代医学的免疫反应。根据现代免疫学来分析仲景《伤寒论》之六经病的内涵:
一、太阳病(表阳证),机体因受邪气侵袭而进行的抵抗反应。即免疫反应的初期。
二、阳明病(里阳证),正气旺盛,机能亢进,而抵抗力亢奋。即免疫反应的亢奋期。
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正气抗邪能力时续时断,邪气屡进屡退,抵抗能力不能持续,成为拉锯战。即免疫反应的衰退期。
四、太阴病(里阴证),邪盛正衰,正气虚弱,抗邪能力不足。即免疫反应的衰弱期。
五、少阴病(表阴证),后天不足,正气衰弱,抗病乏力,衰弱之相显现。即免疫反应的缺陷期。
六、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正邪继续相搏,阳复阴退,正进邪往,是机体抗邪的最后拉锯战。即免疫反应的恢复期。
一切病邪侵袭机体,机体抗邪之趋势,也即免疫反应的能力,均不出六个阶段的六经病之内涵。其实,六经病就是人患病后,由于体质不同,抗病能力不同,由此而形成的六种不同的病理状态。 综上所述,《伤寒论》就是针对患病机体不同的免疫力、抵抗力、愈病力所产生的抗邪程度、愈病过程以及治疗过程,进行的综合论述分析评定之总括。
──李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