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八卦与卢氏结构
民国以来“中华武士会”主管 张占魁 先生为了使世人了解八卦掌的本来面貌(他深知自己在清代所学的八卦掌并非原传),兴办“第一国术研究社”相邀萧海波来津传艺。据卢老多年跟随萧氏耳濡目染,回忆萧师爷民国时期的心态,是不求闻达于世,也不可不传,留作延续。至于萧氏在上世纪30年代的声名显赫,除自身的武艺精湛外,也是由于张占魁的传颂(张氏夙愿使人求真务实,他还曾经把自己的爱徒十余人交由有创新的拳 家王芗斋 先生指导)和媒体《新天津日报》和《晚报》的宣传所致。而萧氏本人却总是对自己以往的业绩轻描淡写,不但不夸大其词,经常是缩小着谈论往事,除非是某一拳法涉及到萧氏当年临阵所用,他才做详尽说明。依卢老的体察,萧氏的后半生总有庄亲王事败获罪且王府被抄、他须隐匿避祸失落之感!
正是卢老所学的萧氏八卦,是清代原封不动的武艺,不似其他传承为了补充所学不足,后增加了其他拳种的什么腿法、拳法种种,所以使得卢老才能从真正的内涵上把中华武术的历史演变脉络梳理的非常清楚。
中国的武术遗产,也就是传统武术,再具体就是号称“四大名拳”的少林、太极、形意、八卦,它的脉络、发展、主导的趋向,一句话,就是“卢氏结构”所研究和验证出来的“人体运动动作的内部结构”。
我们之所以敢于如此的下这样的断语,原因是自上世纪80年代全国性的大规模武术挖整以来,直到今天,在武术问题上,出了国家推出的武术套路和散打被称为“现代竞技武术”是符合现代体育科学的,作为武术遗产现代化的样板以外,没有任何方面提出传统武术里有超越性的东西——为现代体育科学所没有发现的或没有涉及的东西。至于有所谓什么“意气机理作用”,经验证也是没有迹象的。因此只有验证出来武术遗产中有“人体运动动作的内部结构”,才能称作是我民族独有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是现代体育科学尚未发现、涉及的东西!
一、两个统一的静态模式
卢氏结构的全部努力,就是要从有关人体运动的为我民族独到的遗产中,指示出来“两个统一”问题。
“两个统一”一是运动素质(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的统一,而是养生与击打的统一,这是迄今世界科学尚未发现的问题。
这里,可以从萧氏八卦“桩法”上得到启示。萧氏八卦拳法一开始便是“桩法”,传统武术拳法从“桩法”开始的,在“四大名拳”中除太极拳外,其他三大名拳几乎都是从“桩法”开始的。因此,从“桩法”上最能看出一家拳法锻炼的意图所在,究竟在人体上解决什么问题。
萧氏八卦的“桩法”称“骑马式”,功法的后一阶段称“抟气法”,而不是“夹马式”。“夹马式”为前期八卦掌分支的传承。
首先,在形态上萧传“骑马式”截然区别于其他各大名拳所呈现的桩法样态。此前,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桩法”样态,不是“腆胸叠肚”就是“中正安舒”。虽然“中正安舒”可以看作是对“腆胸叠肚”做出的矫正,不过,其中尚有系列的技击、养生问题待论。总之,都是身体直立作势,或蹲或作手臂的某些动作。而萧氏之桩,总体看来,却似略有身体前倾、手臂扶墙半蹲或全蹲“上吊”(即由全蹲的大腿水平位“上吊”上体使大腿由水平位上起到少于90度之位),不是“腆胸叠肚”也不是折中办法的“胸勿过凸,肚勿过凹”,而是从上体侧视不仅胸腹平直略有前倾,并且胸部有“内收”迹象。在这里,描述萧氏桩法的这种样态是要说明,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绍萧氏当年临阵擒贼的武艺和晚年养生的长寿无疾,都可以从这种桩法形态上,缕析出来人体锻炼的运动素质和击打与养生是怎么统一的,并且还可以找出它们的历史脉络依据!
在萧氏八卦桩法样态问题上,我的师兄黎模苏(曾任驻美使馆文化参赞,并翻译过 王选杰 先生《大成拳学》的英文版在海外发行)拜入卢老门下后,为了印证萧氏桩法的样态之区别于其他各名拳桩法,访问过原广东军区骑兵团的老首长。当黎师兄见到老首长洗脸时整个脊柱在后背外凸的时候,问及老人家是否练过什么功夫功法,老首长回答说,没有练过什么功夫,常年骑马的人都这样。由此可见,萧氏桩法的状态似扶墙、上体前倾、胸部内收,是完全符合人在骑马时的状态的。当时老首长还说,背不吊起来,一到马上不几下就颠簸的喘不成声了!形态与机能的统一,这是生物学的最高法则,形态决定运动形式的组织机能运行并促进机能的活动,在这样正确的样态上,再讲什么“气沉丹田”、“气遍周身”等等,一切才能顺理成章收到成效,不至于一些什么所谓内在的传统讲究仅停留再意想上面。“卢氏结构”理出的传统武术历史发展两大内部链条之一的技能链条和两个过渡之一的“由马上到步下”的历史过渡,意义就在于此,一些什么权威秘诀、心法之类,真可视为无稽之谈的!只有人在运动时,胸腹平息了,内压均衡了,呼吸不喘了,才能谈得到练“内”,否则岂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而已。这个问题解决以后,以下才是“卢氏结构”技能链条的第二个过渡,即“由兵器杀法到拳技打法”的过渡,过渡的不对,不仅劳而无功,并且更是适得其反。
二、步法的仿生学途径
为了问题突出,使人明了它的独特性,下面先谈一谈萧氏八卦掌的步法。
“四大名拳”中后起的八卦拳种,人所共知它是以走转旋绕为特征的拳种。姑不论此拳法的形成如何适应农民起义的游击战术,仅以走步打拳而言,上体正直,发拳发掌从侧面击出,迈步沿圆弧路线前进,三者各有各的指向性,请问,这是相要做什么呢?或曰:侧面突发一拳,乘人不备,命中率高。乘人不备、击虚捣隙,那是传统武术早期少林长拳的技法。太极而后,连同形意、八卦号称“内家”,更有“戊戌变法”次年的太极、形意、八卦“三家盛会”时,拳法内涵一致的共识,当时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趋向,已由“招术加快硬”进入到“整合内在劲力”的历史时期,即一掌一拳发出时看着是朝向一个方向,触之则任何方向都能克制外来力量。显然,“面、拳、步”三者各有指向,是不能整合自身的,可参考最能如实反映清代八卦掌方兴之际,引起京城太极、形意两家与之互通有无的武林盛举“后门之会”的参与者张占魁所习、所传的八卦掌步法。张氏所习八卦,来自最早外露其艺的程庭华(1900年愤击德国兵,被枪击于东郊民巷)。张占魁于民国二、三十年下传八卦掌的弟子中有赵道新等人,他们师徒二人均与卢老有过不少交往,他们的“转掌”步法卢老见过数次。张占魁曾因用“转掌”步法得力而享誉武林,下面扼要介绍一下 赵道新 先生使用步法的情景。
上世纪28年在杭州的一次擂台上,第一个上台的北京选手人称“小钢炮”,身手勇猛,刚硬快速非常,上台后连战五人,五战五胜,而且五人不是被架下台去就是用担架抬下擂台,可见“小钢炮”的厉害,当时全场震惊,鸦雀无声! 赵道新 先生抽签是第七名,这时正该他上场,当时赵氏并无迟疑,上得台去,与“小钢炮”一个对打,“小钢炮”立即毙命倒在台上,立即全场哗然!这个情形据 赵道新 先生自己介绍,情况如下:
“小钢炮”前五场打的我看了,就是少林的一步三拳,不过他比别人冲得猛,手头儿硬,连头带身一下子就冲到你的怀里,那五个人择扒不开,让“小钢炮”整个儿人都撞到怀里,自然打的很重。我上台去,“小钢炮”又向我冲过来,我用了一个“转掌”左走圈(笔者注:左走圈从对方看,是向他的左侧绕来,从自身看,是其身右侧绕弧),只两步,一个左腿里步,掩手,一个进右腿外步(笔者注:外步即压着圈线踏步)削掌砍在“小钢炮”的后颈上。不过,这里的要害是左步掩手破敌,这时正值对手连手带身猛冲进来,左步不论是跨、是垫或是直进,以硬碰硬,或是以不太硬碰硬,必然是挡不住,克制不了来力猛冲的,所以那五个人都被打下去了。我走的不是什么“里直外扣”,而是一个龙行踏步(笔者注:即脚尖外摆,膝曲有硬角,胯部有杀里,这样才能使本侧上体手臂有拨转重物之力),对方就是一个整人向我砸下来,我都可以承受得住,所以我只向外侧拨转一点儿,对手就一切放空了,我的削掌用得个正着!
上引 赵道新 先生的自述,我想对于明了一家以走弧绕旋见长的拳法来说,这里临场搏命实战所呈现的种种,恐怕要胜过“权威”讲演多得多吧!
听卢老讲,为了拳法、步法上在两腿行进之中既能随时承重,又能迅速地传送整身的体重, 萧海波 先生当年经常举出“万牲园”(即今日的北京动物园,清代称万牲园)的狮、鹿、虎、豹的走步为喻。在萧氏八卦的全部功法序列上,也是在桩法、拳法、掌法、腿法、腰身法、滚身法六组大式之后,具备了走步时应有的功力后,才开始“转掌”的。因而,萧氏八卦掌的“转掌”是属于第七大式。第八大式为“大鹏展翅”,因其中有“穿林、入林、夺林”三式,故也称“穿林式”。第七大式的取意有“四肢各节,节节分化”之意,符合狮、鹿、虎、豹的走步样态。
“卢氏结构”理论提出的传统武术历史发展的技能链条中,正是由萧氏八卦的走步,引向人体脊柱运动时的外凸,同时结合“骑马式”的上体上吊、胸腹下降,又引向吐纳导引的源起“熊经鸟申”,通过两代练习者的活体验证,终于确定下来传统武术总的发展趋势所在。本文无法在此一一叙述这一内在链条的内涵,我想,在此仅提出一个研究结果来,就能说明其中的要害问题,这个结果就是: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不仅限于八卦掌的,只要调整得合乎道理,不用发力、不用技术,只是摆在那里没有任何发作,如果另外一个人用些力触触这个被调整好的拳式动作时,他自身就会被反作用而整体失衡。”——狮、鹿等动物走步时,人要用手是挡不住的,这是一个动作机制上的问题。卢老所研究的人体动态结构,其中的步法就是一个仿生学的途径,摸不到这里的机理是永无成功之日的!
武术动作与舞蹈、体操等动作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上文所述状态下的动作不受力并能反作用于施力的对方。仅仅说某拳某式能“练气”、“练内”或“练内劲”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