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辩证法
筷子的辩证法,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筷子,也即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筷子。
首先从筷子的称呼分析。筷子是两根,我们却说一双筷子,这里面就有辩证法。毛主席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所以一双筷子的称呼就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下面用三对矛盾认识筷子。
一是人与动物。人与动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表现在很多论断中,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又如“人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动物,这个观点就表现在了筷子的设计中。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七情,儒家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中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东汉哲人高诱的注释是指生、死、耳、目、口、鼻,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二是动与不动(静)。动与不动是一对很重要的矛盾,也体现在了先人对于筷子的设计中。我们使用筷子的时候,必须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阴阳原理,不动属于阴,动属于阳。当然,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动与静是我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对范畴。“易传”的《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在古代宇宙论哲学家周雍的体系中,两仪不是阴阳,而是动静。传统文化既讲动的重要性,也讲静的重要性。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心静”,说明静与动都非常重要。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属性,特别强调运动的重要性,这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但是,从辩证法的意义上说,动与静同样重要,甚至说有时候静比动还重要。中医学讲动生阳、静生阴,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而没有阴,阳气就没有地方存储。
三是方与圆。每个筷子都有两个头,一头是方,一头是圆,寓意方与圆既对立又统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代表原则性,圆代表灵活性。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是中国人的一大智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说人要讲原则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说人要讲灵活性。方圆而不说圆方,方在前、圆在后,说明方高于圆,方是主要矛盾方面,圆是次要矛盾方面。
河南临颖南街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是世界人民向往的人间天堂。南街村为人处事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内方外圆”,对内讲规矩、讲原则,对外讲灵活性。这个典型例子使我们知道方与圆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在使用筷子的时候,两根筷子谁也离不开谁,而且必须配合好、协调好,这常常使人想起矛盾的统一性: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结合、相互协调。
有人说:“夫妻俩过日子要像一双筷子: 一是谁也离不开谁; 二是什么酸甜苦辣都能一起尝。”这是多么好的比喻啊!
中华民族是用哲学滋养的民族,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儒家思想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