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69】蜈蚣岭: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歙县南乡高山千亩梯田

【行走徽州69】蜈蚣岭: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歙县南乡高山千亩梯田

司马狂/文

对于蜈蚣岭的梯田,其实早就耳熟能详,在今天正式介绍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这是松子电影工作室(微信号:szdy2017)拍摄制作的一段蜈蚣岭梯田航拍视频,置身其中的时候,只是觉着震撼,但换成“上帝视角”再去观看的时候,那种视觉冲击力更为强悍。

歙南有民谚“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横亘在新安江畔的丛山里,住着诸多的乡民。对于街源,歙人谓之“水南”,然而此间多山民,傍山而居,真的临水而生者反倒是有限的几个村落。“松脂点灯,辣椒当盐”,曾经是这里人们的真实生活写照。蜈蚣岭梯田的形成,恰恰就是源自这里山高林密、地少人多的缘故。

(图源詹丹宁老师)

上个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伴随着村里的大喇叭,传到了歙南蜈蚣岭村民的耳朵里。作为革命老区,这里的人们在解放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放后,大家都分到了田地,可限于深山的限制,所得田地并不多,加上山地贫瘠,付出虽艰辛,所获却不丰。这大寨的先进事迹传来,乡人们眼前顿时一亮,希望的种子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播散下来。

(图源松子电影工作室)

朴实的蜈蚣岭人没有多余的想法,全村人不用动员,纷纷扛起最简易的工具,硬生生凭着自己的双手,开始在高耸入云的丛山中开山辟地,营建高山梯田。饿了,吃几个自己带的苞芦馃;渴了,随手舀一瓢山涧里的溪水;累了,随便找个阴凉地方躺一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余年间,蜈蚣岭人始终不曾放弃,多少壮年变暮年,多少垂髫长成少年郎。愚公移山时所言: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一代代蜈蚣岭人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才终于修砌成如今蔚为壮观的蜈蚣岭千亩高山梯田。

(蜈蚣岭建梯田老照片,由胡淑好、方仁香提供)

如今的蜈蚣岭,和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村子里的老人,每一个都曾亲身参与过当年那轰轰烈烈的营建梯田运动。每逢外人到得此间,对着梯田大声赞叹的时候,他们从旁边走过,那沟壑纵横的脸上的总会有一抹微微的笑意漾在其中。如果你主动去和老人打招呼的话,他们还会和你分享当年的那些往事,任凭时光流逝,那些记忆却无比清晰。人或许有老去的那一天,但那一代人改天换地留下的蜈蚣岭梯田,却能永远向后人述说他们的故事。

(图源詹丹宁老师)

(图源松子电影工作室)

最初建好蜈蚣岭梯田的时候,乡人们主要在梯田里种植茶树、苞芦(玉米)、油菜、黄豆、板栗、桃子等经济作物。我能想象,梯田修好,第一年丰收时候那种欢天喜地的情形。改开后,有段时间,村民纷纷外出,梯田被山洪冲刷,多有坍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塌掉的梯田重新修葺完整,梯田里开始改良茶种,换种白茶。你再去蜈蚣岭的时候,定然会为蜈蚣岭梯田再度焕发的魅力所折服。

(上帝视角下的蜈蚣岭梯田,图源松子电影工作室)

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里,随着山势,盘旋直上,能到蜈蚣岭村口。虽然公路强行插在梯田上,破坏了梯田的完整性,但它也着实方便了蜈蚣岭人的进出。摇开车窗,感受着山谷里的风拂面而过,远远地瞧着梯田里,似乎有几个洞。初时,我以为那是什么野兽做的窝。待我起身步入梯田间的时候,才发现,那是聪明的蜈蚣岭人故意修建的休息之所。几乎间隔没有多远,都会刻意留下一个石洞。田里干活,倘若遇上风雨,避入其中,也就安然无恙啦。干活累了,躲在里面,休息片刻,补充点能量,也是极好的。

山,有了水才会更加灵动。蜈蚣岭的山脉,本就有溪水,聪明的蜈蚣岭人沿着水的走势,修成了石磅,安抚水流,让它乖乖听话的流淌。这水,也就被乡人所用,为梯田里的农作物提供充分的滋润。更让我惊诧不已的是,那水用水管引入梯田里,在石磅外装上水龙头,大大方便了乡人劳作所需。我去蜈蚣岭的时候,恰逢徽州地区百年一遇的干旱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拧开水龙头,居然还真有涓涓细流淌了出来。

人在梯田中行走,恍如隔世,当年修梯田的号子声,似乎还不曾远去。如今,蜈蚣岭梯田被评为安徽省的文物保护单位,那承载着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愚公移山一般始终坚定不移的,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当你,遭遇事业挫折的时候,当你感觉人生有些迷茫的时候,当你开始对不断重复的工作厌倦的时候,我建议你可以驱车前往蜈蚣岭。不消做旁的事,只需要找到合适的位置,将车子停在那里,默默远眺蜈蚣岭梯田,我相信,你会想明白更多的事情……
(0)

相关推荐